虎嗅 前天 13:55
新锐品牌进商场,8大避坑指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剖析了新锐品牌在进入商场时需要关注的四大维度和八个关键要点。在选址方面,强调地段、交通、形态和审美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同城市和发展阶段的品牌应采取差异化的选址策略。在具体位置选择上,动线流畅性和目标客群的匹配度比单纯的氛围和客流更为关键。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对商场品牌更新率、团队稳定性以及合作中的故事与创新的权衡。最终目标是帮助新锐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商业伙伴,共创新生态。

📍 **城市与地段是基础:** 新锐品牌选址需结合品牌调性与城市消费者特点,一线城市可适当追求格调与个性,二三线城市则应更注重实际销售能力,并在商场、街边或市集等多元化渠道中落地,以实现“卖起来”的目标。

✨ **形态与审美定乾坤:** 商场的建筑形态、外立面设计、空间布局以及绿植、水景等细节,都体现了商业团队的集体审美。品牌应审慎评估这些外部呈现是否与自身气质和发挥需求相匹配,因为空间形态的呈现往往影响消费者对品牌调性的感知。

🚶 **动线比氛围更重要:** 流畅的动线设计能引导消费者自然探索,而不仅仅是匆匆一瞥。新品牌需要关注人流是否能有效汇聚、看见并停留,尤其是在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者钱包有限的情况下,动线导入的“对的人”至关重要。

👥 **客群比客流更有价值:** 盲目追求高客流可能导致销售不佳。文章强调,理解并匹配品牌的消费力、审美、消费意愿和偏好等客群画像至关重要。线下生意更看重复购、留存和连带,深入了解目标客群的消费背景、购买场景和情绪,才能有效转化。

📈 **品牌更新率看活力:** 商场的品牌更新率是衡量其经营活力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适度的品牌调整(10%-30%的调铺率)和有规划的新品牌引入,能反映商场的向上趋势。需警惕长期经营停滞或老旧品牌过多的项目。

👨‍💼 **团队专业度与稳定性是保障:** 评估商场项目时,不仅要与招商团队沟通,更应了解运营、推广、工程等各部门的专业度和稳定性。一个高效、稳定且有梯队成长的团队,能更好地支持品牌落地和后续发展,避免出现“小鬼难缠”或规划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 **听故事也要审慎:** 品牌与商场的合作,除了情怀和价值观契合,更需关注项目体系和商业公司的真实吸引力。在听取“故事”的同时,品牌方应具备逆向思维,审视自身谈判资本,并充分沟通落地细节,共同承担试错成本。

💡 **创新需与商场适配:** 新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但创新必须与商场的定位、氛围和客群相适配。盲目追求“独特概念”或“不一样”可能适得其反。品牌应冷静评估商场是否适合突出自身特色,或通过商场调性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消费者不买单的“平替”或“金玉其外”的尴尬局面。

七月,全国又开了四五个大型商业,市场不一定复苏,但竞争永远在持续加剧。

原有的品牌生态格局,不断被打破,任何时候总有人发展,总有人赚钱。

商家要创造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的品牌,商场要找到新的品牌作为伙伴,创造新生态,是当下行业真实现状。

今天整点干货,从4个维度8个方面,聊一聊新锐品牌进商场的关注点,也算反向交流,商业人或许也能从中激活,更多资源和能力的补齐方式。

一、地段和交通都重要,形态和审美都重要

大维度筛选,我们说看眼缘,具象化就是地段、交通、建筑形态和审美,是否符合品牌的气质、方向,不听介绍,纯自己去看,就能有结论。

① 城市和地段都重要

新锐品牌,容易陷入某种执念,认为品牌自身的独立个性,不适合从传统商业的角度去判断选址,更应该感受氛围和调性。

其实商业都是商业,消费的内容、形态,依然离不开地段和交通优势。

你是卖给开车来的,坐车来的,步行还是赶地铁的人?

是专门来可以消耗很长时间,做目的地综合内容?还是附近的快乐,高频探索?

是更适合制造一些门槛,维持溢价?还是降低门槛让大家接触起来了解?

不同城市的目标人群,被击中,并能转化为实际支持的方式,其实不同。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建议,新锐品牌预期如果是做一个概念品牌,那么首店选址可以僻静,可以尽可能追求格调氛围,以呈现品牌个性为原则,但,一定在一线大城市去表演,线上媒体会帮你把人带过去。

如果是二、三线创业的品牌,就请尽量尊重附近的远方,在商场、在社区街边甚至在市集活动都可以,一定要卖起来,卖起来才有投资者和消费者看到,传播,投入更多可能提升。

② 形态和审美都重要

很多牌子害怕进商场,很大程度怕束缚、怕影响发挥。其实,好的团队审美及专业规划能力,也能让初创品牌更上一层楼。

在选址中,一定要认真审视商场的形态和审美,因为这些呈现的外立面、外摆、街区或者盒子、哪里放绿植、哪里留白、哪里布水景、哪里放特卖、哪里做快闪的逻辑中,藏着商业团队,以及背后这家公司的集体审美。

集体审美,可能是源于公司经费,也可能源于公司决策者的水平,我们不需要了解原因,我们只看结果,是不是匹配你想要发挥的舞台,如果不能,一定要慎重考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消费者买的是我们的产品,但可能换个空间形态呈现,才发现,消费者找的是某种审美调性的感觉,没了就都没了。

二、动线比氛围重要,客群比客流重要

大维度的眼缘有了,再去和商场招商了解具体位置、数据和指标。

具体位置是不是能看到、被找到?

人是不是呆得住?

是不是反复消费得起?

是同质化产品竞争多,还是配合氛围强?

是不是都看得懂品牌价值的目标客群?

③ 动线比氛围重要

我们说品牌要露出,并不一定要外立面才算,商场之所以能维持品牌逻辑和人流,很大程度依托于动线设计的流畅。

让人不自觉溜达,是肚子里更精彩,还是只能擦肩而过看表面,都藏着动线的精华。

公区走廊的尺度够不够?

人的视觉,能看到的内容是一堵墙一个品牌还是一整个位置的区域?

看到品牌和走过去、走进去之间是否流畅?

我们知道要和自己一类品味的品牌在一起,这是凑氛围,当然没错,但在如今同质化竞争扩大,钱包有限的情况下,组合还在不断打破次元。

品牌背后的业态消费、生活方式消费都在巨变。

氛围的规则性,其实没那么强了,除非你自信是全城垂到极限的消费品类,否则,不要轻易认为在氛围里,你就能卖出去。

成熟品牌强势,要好位置,但其实只是他们也可以在很好的优惠条件下去冷区当发动机。

反而,新品牌,虽然有成本压力,更需要坚持适合的展示和表达空间,一定要了解动线导入的人,是不是对的人,是否看得见、汇聚到、留得下。

④ 客群比客流重要

国内没几个地方的人流能比得上长沙黄兴路商圈,毕竟一个省会城市,白天黑夜24小时待机的核心商圈,还有长三角、珠三角“随时旅游地”的加持,日均30万+,听起来很不错吧。

但有多少品牌,是冲着乌泱泱的人去了,旗舰店开了,临街展示了,却卖不出货,铩羽而归?

究其原因,地段动线展示还不够,还要看客群本身是不是匹配品牌的,消费力、审美、消费意愿和偏好都很重要。

曾经有个做潮牌的朋友开玩笑:“你看这坡子街乌泱泱的游客,都是来吃臭豆腐和辣椒炒肉的,谁会来买衣衫?”

是的,不只是看你的价格是不是符合本地行情、审美是不是符合当地趋势,还要看这些人,来到这里,预设的场景里,有没有你。

有商场拥有超级主力店吸客,有商场把自己做成5A景区打卡,还有商场一年四季砸活动IP、看展,这些来的人真的是你要的人吗?

我们要理解,人一旦很多,就很难聚焦,但是线下空间的生意更需要体验服务、感受人与人直接的接触和对比,甚至味道、温度。

比起线上的疯狂,线下更讲究复购、留存、连带,这些都藏在客群画像的判断中。

一定要理解自己的客人是谁,尽量立体地画出来,而不只是看收入水平和年龄。

消费背景、组合方式、购买场景和情绪,甚至喜欢热闹还是稍静的气氛…都很重要。

三、看品牌更新率和存活率,看团队专业度和稳定性

在对项目和位置有了大致判断后,还能推进,我们就要抓着招商问更多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不只聚焦在自己的铺子,而是看整个商业生态。

⑤ 看品牌更新率和存活率

一个项目品牌稳定,说明经营稳定,但也可能是市场平稳期经营的人太安逸太懒惰。

被动收租的日子,早就被地产趋势和经济波动打破,品牌更新的生态,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现在很难再有什么商场项目,会因为占先机,守着一方水土吃租金,周围居民只能消费他们家的时代已经过了。

交通、网络让人彻底流动起来,加上商业和地块的过度发展,早就是“胳膊碰胳膊”的肉搏境地。

商场讲自己的定位slogan其实很虚,更重要看他们品牌生态呈现出的气质,是向上的还是下坡?看三个点:

第一,有没有整个城市,乃至全国势能下降关店,六年以上很老的牌子,有的话,慎重判断和进一步观察。

这些品牌能生存,背后要么是客群认知的问题,要么是团队管理的问题。

第二,商场里的新品牌更新率,不是高就好,而是始终每年有调整动作。

不是单纯的续约,而是有进有出,这一部分可以问招商项目的调铺率和具体品牌,一般在10%~30%比较合理。

第三,更新的品牌,是很乱还是有规划。新品牌的呈现,能看到1~2年周期内一些思路和区块的连接性。

延续性,意味着调整期定调品牌没有被牺牲,规划的落地性较大,后续的品牌坚持也不会轻易变化,能够给到生态培育和成长的时间。

品牌进来,从来不只是招商的工作。商业人都懂,但考核的时候还是只盯着招商,这是行业弊病,但我们也要看到港资从来都是招营一体。

作为一个品牌,虽然大概率也只会在选址时更多接触招商,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很多细节,不是招商吹牛逼,是后来控制权不在他手里”。

这是很可怕的现状,也是商场分工和街铺最大的不同,你进去了,出问题了总找不对人。

所以第一时间,一定要多了解项目的整体团队专业度,招商之外尽可能见运营、推广、工程、项目总,并不一定官大谈好了就ok,进来小鬼难缠,操作细节不到位一样打倒。

另外,团队的稳定性和梯队成长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不停地换人,或者一朝天子一朝臣,领导来了各部门连锅端,上一场的规划和定调全部打翻,那一定要小心。

当然,如果你合作的是一个私营单项目,相对还简单,老板说了算,你们思路对口也可以做。

但如果合作商业,是为了慢慢专业化、规模化,但就一定要理解企业架构、职能、文化,看到每个部分人的风格、专业度、稳定性。

这样回头看,港资的招营一体虽然干活的人辛苦,但从你来到送你走,都是一个人牵头对接,内部整合资源去搞定,或者搞不定,确实也算高效和贴心。

四、适当听故事,适当搞创新

最后,我们再说一些新锐品牌的软肋,很多品牌都因为人谈得来、三观、情怀、感觉对了就上了。

人生可以如此,但是生意最好不要。

⑦ 适当听故事

一定要清楚,志同道合的是招商,不是整个庞大的项目体系和商业公司。

惺惺相惜也要看你的朋友能力几何,很多时候故事是一种共同的愿景,领导的决策、公司的波动都会影响最初的梦想。

某个点,我们都很难看到The Whole Picture,但听故事的品牌,一定要拥有逆向思维,多审视自己项目的真实吸引力,是不是有讲条件的资本,在故事里的角色是期待,还是原本就能承担的。

我们说找和你三观一致,气场融合的品牌,一定要充分沟通。如今,“场和牌”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一定要在故事框架契合的同时,多聊落地细节,故事开头结尾中间的情节,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双方投入共同的试错成本,往往有助于双方,处于同样的节奏进入剧本,共同推进任务。

⑧ 适当搞创新

很多新锐品牌的能力所在,就是整活。

噱头和发声是整活;

建立和经营社群也是整活;

品牌内容和产品迭代也是整活;

作为商场,最初可能看上某个品牌的形象、产品、消费群、话题热度,甚至可能只是“不理解但你很火”,招商就可能会去招。

那么接触项目的方向和定量值都不错的情况下,一定要思考,结合度。

也许你的竞争力是创新,是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商场会不断鼓吹“我们要独特的概念”,要不一样的店型,要不一样的设计和独家产品,作为品牌一定要冷静。

要回过头看,商场的适配度。

他的客人是喜欢已经认知的品牌,还是喜欢冲新鲜?商场的氛围适合突出自己,还是适合通过商场的调性重新规范自己?

很多牌子在核心商圈标杆项目火了,到区域社区项目开旗下新品牌,原意的向下兼容价格和改变属性,但发现消费者不买单,盼了半天来了个平替,我不要。

升级也是同理。

有的品牌为了进入重奢和城市标杆场,精心重金打造概念店,但是换汤不换药,消费者心里你就是这样一个苹果,你是金苹果还是苹果,凭什么卖金子的价格?

所以适当创新,未必什么定制、不同、独家就是好的。

后记

最后想说的是,新锐品牌也会有一部分变成熟牌,代理商的模式不会消亡,商场的自营尝试还在继续,这些都会帮助一批批新牌子更迅速地成长和发展。

这是实体商业的优点和能力,我们需要尊重。

但同时,基于传统行业沉淀的傲慢、固执,也总是需要一批批新的品牌人、从业者去打破和拓宽,用业绩、用心态、用崭新的生态和玩法去对抗和包容。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新锐品牌 商业地产 零售业 品牌选址 商场运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