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全国又开了四五个大型商业,市场不一定复苏,但竞争永远在持续加剧。
原有的品牌生态格局,不断被打破,任何时候总有人发展,总有人赚钱。
商家要创造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的品牌,商场要找到新的品牌作为伙伴,创造新生态,是当下行业真实现状。
今天整点干货,从4个维度8个方面,聊一聊新锐品牌进商场的关注点,也算反向交流,商业人或许也能从中激活,更多资源和能力的补齐方式。
一、地段和交通都重要,形态和审美都重要
大维度筛选,我们说看眼缘,具象化就是地段、交通、建筑形态和审美,是否符合品牌的气质、方向,不听介绍,纯自己去看,就能有结论。
① 城市和地段都重要
新锐品牌,容易陷入某种执念,认为品牌自身的独立个性,不适合从传统商业的角度去判断选址,更应该感受氛围和调性。
其实商业都是商业,消费的内容、形态,依然离不开地段和交通优势。
你是卖给开车来的,坐车来的,步行还是赶地铁的人?
是专门来可以消耗很长时间,做目的地综合内容?还是附近的快乐,高频探索?
是更适合制造一些门槛,维持溢价?还是降低门槛让大家接触起来了解?
不同城市的目标人群,被击中,并能转化为实际支持的方式,其实不同。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建议,新锐品牌预期如果是做一个概念品牌,那么首店选址可以僻静,可以尽可能追求格调氛围,以呈现品牌个性为原则,但,一定在一线大城市去表演,线上媒体会帮你把人带过去。
如果是二、三线创业的品牌,就请尽量尊重附近的远方,在商场、在社区街边甚至在市集活动都可以,一定要卖起来,卖起来才有投资者和消费者看到,传播,投入更多可能提升。
② 形态和审美都重要
很多牌子害怕进商场,很大程度怕束缚、怕影响发挥。其实,好的团队审美及专业规划能力,也能让初创品牌更上一层楼。
在选址中,一定要认真审视商场的形态和审美,因为这些呈现的外立面、外摆、街区或者盒子、哪里放绿植、哪里留白、哪里布水景、哪里放特卖、哪里做快闪的逻辑中,藏着商业团队,以及背后这家公司的集体审美。
集体审美,可能是源于公司经费,也可能源于公司决策者的水平,我们不需要了解原因,我们只看结果,是不是匹配你想要发挥的舞台,如果不能,一定要慎重考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消费者买的是我们的产品,但可能换个空间形态呈现,才发现,消费者找的是某种审美调性的感觉,没了就都没了。
二、动线比氛围重要,客群比客流重要
大维度的眼缘有了,再去和商场招商了解具体位置、数据和指标。
具体位置是不是能看到、被找到?
人是不是呆得住?
是不是反复消费得起?
是同质化产品竞争多,还是配合氛围强?
是不是都看得懂品牌价值的目标客群?
③ 动线比氛围重要
我们说品牌要露出,并不一定要外立面才算,商场之所以能维持品牌逻辑和人流,很大程度依托于动线设计的流畅。
让人不自觉溜达,是肚子里更精彩,还是只能擦肩而过看表面,都藏着动线的精华。
公区走廊的尺度够不够?
人的视觉,能看到的内容是一堵墙一个品牌还是一整个位置的区域?
看到品牌和走过去、走进去之间是否流畅?
我们知道要和自己一类品味的品牌在一起,这是凑氛围,当然没错,但在如今同质化竞争扩大,钱包有限的情况下,组合还在不断打破次元。
品牌背后的业态消费、生活方式消费都在巨变。
氛围的规则性,其实没那么强了,除非你自信是全城垂到极限的消费品类,否则,不要轻易认为在氛围里,你就能卖出去。
成熟品牌强势,要好位置,但其实只是他们也可以在很好的优惠条件下去冷区当发动机。
反而,新品牌,虽然有成本压力,更需要坚持适合的展示和表达空间,一定要了解动线导入的人,是不是对的人,是否看得见、汇聚到、留得下。
④ 客群比客流重要
国内没几个地方的人流能比得上长沙黄兴路商圈,毕竟一个省会城市,白天黑夜24小时待机的核心商圈,还有长三角、珠三角“随时旅游地”的加持,日均30万+,听起来很不错吧。
但有多少品牌,是冲着乌泱泱的人去了,旗舰店开了,临街展示了,却卖不出货,铩羽而归?
究其原因,地段动线展示还不够,还要看客群本身是不是匹配品牌的,消费力、审美、消费意愿和偏好都很重要。
曾经有个做潮牌的朋友开玩笑:“你看这坡子街乌泱泱的游客,都是来吃臭豆腐和辣椒炒肉的,谁会来买衣衫?”
是的,不只是看你的价格是不是符合本地行情、审美是不是符合当地趋势,还要看这些人,来到这里,预设的场景里,有没有你。
有商场拥有超级主力店吸客,有商场把自己做成5A景区打卡,还有商场一年四季砸活动IP、看展,这些来的人真的是你要的人吗?
我们要理解,人一旦很多,就很难聚焦,但是线下空间的生意更需要体验服务、感受人与人直接的接触和对比,甚至味道、温度。
比起线上的疯狂,线下更讲究复购、留存、连带,这些都藏在客群画像的判断中。
一定要理解自己的客人是谁,尽量立体地画出来,而不只是看收入水平和年龄。
消费背景、组合方式、购买场景和情绪,甚至喜欢热闹还是稍静的气氛…都很重要。
三、看品牌更新率和存活率,看团队专业度和稳定性
在对项目和位置有了大致判断后,还能推进,我们就要抓着招商问更多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不只聚焦在自己的铺子,而是看整个商业生态。
⑤ 看品牌更新率和存活率
一个项目品牌稳定,说明经营稳定,但也可能是市场平稳期经营的人太安逸太懒惰。
被动收租的日子,早就被地产趋势和经济波动打破,品牌更新的生态,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现在很难再有什么商场项目,会因为占先机,守着一方水土吃租金,周围居民只能消费他们家的时代已经过了。
交通、网络让人彻底流动起来,加上商业和地块的过度发展,早就是“胳膊碰胳膊”的肉搏境地。
商场讲自己的定位slogan其实很虚,更重要看他们品牌生态呈现出的气质,是向上的还是下坡?看三个点:
第一,有没有整个城市,乃至全国势能下降关店,六年以上很老的牌子,有的话,慎重判断和进一步观察。
这些品牌能生存,背后要么是客群认知的问题,要么是团队管理的问题。
第二,商场里的新品牌更新率,不是高就好,而是始终每年有调整动作。
不是单纯的续约,而是有进有出,这一部分可以问招商项目的调铺率和具体品牌,一般在10%~30%比较合理。
第三,更新的品牌,是很乱还是有规划。新品牌的呈现,能看到1~2年周期内一些思路和区块的连接性。
延续性,意味着调整期定调品牌没有被牺牲,规划的落地性较大,后续的品牌坚持也不会轻易变化,能够给到生态培育和成长的时间。
品牌进来,从来不只是招商的工作。商业人都懂,但考核的时候还是只盯着招商,这是行业弊病,但我们也要看到港资从来都是招营一体。
作为一个品牌,虽然大概率也只会在选址时更多接触招商,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很多细节,不是招商吹牛逼,是后来控制权不在他手里”。
这是很可怕的现状,也是商场分工和街铺最大的不同,你进去了,出问题了总找不对人。
所以第一时间,一定要多了解项目的整体团队专业度,招商之外尽可能见运营、推广、工程、项目总,并不一定官大谈好了就ok,进来小鬼难缠,操作细节不到位一样打倒。
另外,团队的稳定性和梯队成长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不停地换人,或者一朝天子一朝臣,领导来了各部门连锅端,上一场的规划和定调全部打翻,那一定要小心。
当然,如果你合作的是一个私营单项目,相对还简单,老板说了算,你们思路对口也可以做。
但如果合作商业,是为了慢慢专业化、规模化,但就一定要理解企业架构、职能、文化,看到每个部分人的风格、专业度、稳定性。
这样回头看,港资的招营一体虽然干活的人辛苦,但从你来到送你走,都是一个人牵头对接,内部整合资源去搞定,或者搞不定,确实也算高效和贴心。
四、适当听故事,适当搞创新
最后,我们再说一些新锐品牌的软肋,很多品牌都因为人谈得来、三观、情怀、感觉对了就上了。
人生可以如此,但是生意最好不要。
⑦ 适当听故事
一定要清楚,志同道合的是招商,不是整个庞大的项目体系和商业公司。
惺惺相惜也要看你的朋友能力几何,很多时候故事是一种共同的愿景,领导的决策、公司的波动都会影响最初的梦想。
某个点,我们都很难看到The Whole Picture,但听故事的品牌,一定要拥有逆向思维,多审视自己项目的真实吸引力,是不是有讲条件的资本,在故事里的角色是期待,还是原本就能承担的。
我们说找和你三观一致,气场融合的品牌,一定要充分沟通。如今,“场和牌”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一定要在故事框架契合的同时,多聊落地细节,故事开头结尾中间的情节,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双方投入共同的试错成本,往往有助于双方,处于同样的节奏进入剧本,共同推进任务。
⑧ 适当搞创新
很多新锐品牌的能力所在,就是整活。
噱头和发声是整活;
建立和经营社群也是整活;
品牌内容和产品迭代也是整活;
作为商场,最初可能看上某个品牌的形象、产品、消费群、话题热度,甚至可能只是“不理解但你很火”,招商就可能会去招。
那么接触项目的方向和定量值都不错的情况下,一定要思考,结合度。
也许你的竞争力是创新,是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商场会不断鼓吹“我们要独特的概念”,要不一样的店型,要不一样的设计和独家产品,作为品牌一定要冷静。
要回过头看,商场的适配度。
他的客人是喜欢已经认知的品牌,还是喜欢冲新鲜?商场的氛围适合突出自己,还是适合通过商场的调性重新规范自己?
很多牌子在核心商圈标杆项目火了,到区域社区项目开旗下新品牌,原意的向下兼容价格和改变属性,但发现消费者不买单,盼了半天来了个平替,我不要。
升级也是同理。
有的品牌为了进入重奢和城市标杆场,精心重金打造概念店,但是换汤不换药,消费者心里你就是这样一个苹果,你是金苹果还是苹果,凭什么卖金子的价格?
所以适当创新,未必什么定制、不同、独家就是好的。
后记
最后想说的是,新锐品牌也会有一部分变成熟牌,代理商的模式不会消亡,商场的自营尝试还在继续,这些都会帮助一批批新牌子更迅速地成长和发展。
这是实体商业的优点和能力,我们需要尊重。
但同时,基于传统行业沉淀的傲慢、固执,也总是需要一批批新的品牌人、从业者去打破和拓宽,用业绩、用心态、用崭新的生态和玩法去对抗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