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前天 10:21
为什么说中国的城市更新,已经进入“反效率”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城市更新中以效率为导向的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指出其往往牺牲了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导致用户“可逛不可待”。在存量竞争时代,提出“释放非效率”的逻辑起点,强调空间应成为组织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城市关系的载体。通过对比“坪效提升”与“用户停留时间”、“快速导流”与“可回忆瞬间”,以及ROI(投资回报率)与ROE(情绪回报率)的评估体系,文章倡导一种新的城市更新观,即通过“非效率空间”来吸引用户,沉淀关系,并用情绪回报率(ROE)来衡量空间的长期价值,最终实现人与空间的信任关系重塑。

📈 **效率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已显局限**:过去十年,城市更新普遍以“坪效提升”、“动线优化”等效率指标为核心,旨在快速提升空间利用率和商业回报。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导致许多项目“看起来热闹”,但用户缺乏停留意愿和复购动力,陷入“可逛不可待”的困境。核心问题在于,用户不再仅仅追求“能逛”的地方,而是需要“值得停留”的理由。

💡 **“释放非效率”是存量时代的价值新起点**:在供给饱和的商业时代,那些看似“低效”、允许用户“浪费时间”的空间反而成为吸引力的关键。这些“非效率空间”,如冗余的中庭、公共广场、可变动区域等,虽然不直接产生销售额,却能承载阅读、发呆、沉思等活动,成为内容生成和社交打卡的发生地,有效沉淀用户的情感和关系,带来长期的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

⚖️ **重构价值评估体系:从ROI到ROE**:文章提出,在存量时代,传统的ROI(投资回报率)评估体系需要被ROE(情绪回报率)补充。ROE关注用户在空间中的感受、停留时间、社交分享意愿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价值。通过量化用户评分、回访率、社交媒体曝光频次等指标,ROE能够更全面地衡量空间的长期吸引力和关系构建能力,从而突破ROI的局限,实现商业空间的价值突破。

💖 **以人为本,重拾信任关系是更新的终极目标**: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财务指标的提升,而是重拾人与空间的信任关系。通过“释放非效率”,为用户创造可回忆的瞬间和情感连接,让空间真正成为承载生活、社交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从追求“如何更高效地赚钱”转变为“如何让人愿意停下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

在城市更新这件事上,我们曾习惯一个朴素的共识:只要把空间“效率”提上去,人自然就会留下来。于是,在过去十年,许多商业更新项目将“坪效提升”“动线优化”“货品组合升级”当作铁律,试图以更紧凑的业态、更高频的运营、更快的回报率,换来一个“看起来热闹”的改造成果。

但今天,问题开始浮现:

为什么一些租金高的商场,客流依旧“冷启动”?

为什么一些投入千万级装修改造的街区,用户愿意拍照却不愿久留?

为什么我们反复精算动线、加码招商,却换不来真正的复购与社群?

城市更新做了这么多,却始终留不住“关系”。这不是设计的问题,也不是招商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空间公式是否过时”的问题。

以效率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范式,在增量市场下或许高效,但在存量竞争中,它开始显露局限。今天的用户,不缺“能逛”的地方,而缺“值得停留”的理由。他们不是奔着“逛完就走”的流程来的,而是带着“是否值得驻足、能否建立关系”的评判在进入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更新的意义——不是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空间,而是如何用空间重新组织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城市的关系。而这,注定不是一套ROI模型可以回答的。本文希望提出一种新的观察路径:在城市更新迈入存量周期之后,“释放非效率”也许才是下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逻辑起点。

城市更新逻辑变迁时间轴

图源: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高效率的尽头,是体验的贫瘠

如果打开很多城市更新项目的操作手册,第一页往往写着几个关键词:动线优化、业态重组、坪效提升、租售比改善。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目标,构成了过往商业存量改造的核心思维。

确实,它们很“有用”——对投资人而言,有利于模型核算;对开发者而言,有利于成本控制;对运营者而言,有利于目标达成。但问题在于,这种“效率导向型改造”,常常牺牲的是人与空间的情感连接。

商业更新中常见的一种做法,是将很多“非标空间”压缩掉:冗余的中庭、看似无用的广场、可变动的公共区域、甚至是动线上的停留点,都被统一视为“浪费”。设计开始以最短路径导流为目标;招商以“最刚需品类”快速填满;运营以“每平米每分钟”设定考核指标。这样的逻辑,在图纸上无懈可击。但落地后,空间开始变得“可逛不可待”“好看不好用”,最终人流虽在,却缺乏关系黏性与复购意愿。

传统城市更新的“效率闭环”

图源: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以德国柏林的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为例,这是德国统一后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工程之一,由多个国际开发商合作完成,投资超过10亿欧元,意在将昔日“断裂带”变成连接城市新旧肌理的中枢。项目在规划之初强调现代化、高密度与多功能一体化,集合了写字楼、商场、酒店、影院与交通枢纽,堪称“效率型城市更新”的代表。

从设计到运营,它无疑精准计算:动线清晰、业态齐全、功能复合,理论上满足了所有现代城市的硬性需求。然而,落地之后却长期面临“空间冷感”的质疑。BBC曾评论它为“缺乏灵魂的钢铁森林”,当地市民更愿绕行,而非驻足。虽然建筑本身具备极高完成度,但街区缺乏生活的烟火气——你可以快速穿过,却很难慢慢停留。

为应对这种“人来即走”的空心化困境,波茨坦广场近年来不断引入更多社区化活动与可停留场景,如户外艺术节、互动展览、城市露天影院等,才逐步缓解早期过度理性的规划失衡。

我们或许需要承认一个事实:人们并不记得一次逛街走了多顺的动线,但会记得那个“坐下聊天”“慢慢翻书”“不经意拍照”的瞬间。当商业更新的目标只剩下“人走得快、货卖得多”,它自然会滑入“体验贫瘠”的陷阱。这并非用户不懂得欣赏,而是他们在追问:“这里的高效,真的为我而设计吗?”答案越来越多地是否定的。

“反效率空间”不是浪费,而是新的吸引力

在一个供给饱和、体验内卷的商业时代,真正吸引人的空间,不再是功能最强、动线最短、坪效最高的地方,而是那些允许人“浪费时间”的场所。这听起来有悖商业逻辑,但恰恰是那些看似“低效”、难以量化价值的空间,成为了用户愿意反复到访的理由。

过去,我们把商业空间的成功等同于“高周转”。但在存量竞争时代,用户最稀缺的不是场所,而是情绪与连接。“非效率空间”正是这种关系的物理容器:

它没有明确的功能指标,却可以被阅读、等待、发呆、沉思反复占用;

它不急着让你购买,而是欢迎你久坐、走神、发呆;

它看似不产出,但恰恰成为“内容生成”和“社交打卡”的发生地。

代官山T-SITE是东京极负盛名的文化复合空间,由蔦屋书店牵头开发,主打书籍、咖啡、生活方式。整个项目体量并不大,却被誉为“最不商业的商业空间”。它的空间设计刻意放弃高密度布置,大量区域用于设座、留白、景观过渡,甚至有不少“无功能走廊”。表面上“坪效很低”,但用户的平均停留时间极长,很多人一待就是一下午。

在这里,真正产生价值的不是一杯咖啡的利润,而是人与书、人与人的长时间关系沉淀。这些沉淀,不仅反哺蔦屋书店的品牌影响力,更在整个城市中建立了“生活性地标”的角色。它证明了一个反常识的真理:低效带来的,不是浪费,而是时间的自由与感情的回流。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位于荷兰的Boekhandel Dominicanen教堂书店,这是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教堂改建项目。改造团队没有“填满每一寸空间”,反而保留了大量挑高、空旷、甚至视觉上略显“浪费”的区域,形成神圣感与沉静感兼具的氛围。人们在这不仅买书,更体验一种时间缓慢流动、内心沉淀的空间情绪。

虽然这家书店每平米的直接销售产出不及商业街区,但它却是TripAdvisor评选的“全球最美书店”,年接待量超过70万人次,成为整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场所。这并非不理性,而是用文化与情绪溢价,取代了商品售卖的硬价值逻辑。

释放“非效率”的三类关键场景

图源: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当下的商业更新,需要一次视角的切换:

不是“怎样让人快速走完商圈”,而是“如何让人愿意在这里慢下来”;

不是“怎样提高单位坪效”,而是“如何制造可回忆的瞬间”;

不是“空间多功能”,而是“空间有感情”。

所谓“释放非效率”,其实是释放出人与空间共处的时间自由。而在这个自由里,新的消费可能、新的社交关系、新的内容生成,才有可能自然生长。

从ROI到ROE:重构更新的价值算法

在城市更新的传统语境中,ROI(投资回报率)几乎是所有商业判断的“起点也是终点”:改造多少、回本多久、租金提升几何——一切皆以财务指标为锚点。但在今天的存量时代,ROI的统治力正在削弱,特别是在那些更新周期长、用户黏性要求高、文化属性浓厚的商业场景中。

我们需要新的评估视角——不是替代ROI,而是补足它。那就是ROE(Return on Emotion),情绪回报率。

ROI,是短期估值;ROE,是长期关系

ROI擅长量化“快速兑现的价值”,它帮助我们评估一个摊位、一场促销、一个新品牌的短期效益。

而ROE则聚焦于“感受的累计与情绪的回流”——用户是否觉得自在、是否愿意再来、是否产生内容和共鸣、是否将这段体验讲述给别人。

举例来说:ROI关注“这块区域一年能多赚多少钱”,而ROE关注“这块区域是否成为大家拍照打卡或聊天社交的常驻场”。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构成一种双维价值系统:当ROI触达天花板时,ROE决定了空间的上限。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Mall of Scandinavia曾在更新过程中将部分餐饮区划为“体验优先区”,这一片区被要求不以租金最大化为目标,而是引入高体验值但中坪效的品牌和空间形式,比如独立酒吧、亲子体验厨房、手作饰品课堂等。这一区域的直接坪效远低于标准餐饮区,但却成为了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社交分享率最高的部分,带动了整个Mall的“平均情绪密度”。Mall管理方将其评估逻辑明确为“Return on Emotion”,并将其数据化为用户评分、回访率、社交媒体曝光频次等指标。这种评估逻辑的变化,使得项目整体品牌力和辐射力得以突破传统ROI框架的限制。

ROE:三个核心参考维度

RET睿意德在对存量商业项目的更新评估中,逐步形成一套可行的“ROE维度模型”,具体如下:

当我们开始量化这些原本“看不见的收益”时,商业空间的更新,也从“资产工程”进化为“关系工程”。无论是东京蔦屋的缓慢体验,还是斯德哥尔摩Mall的体验优先区,抑或是欧洲城市中流行的开放式文化集市,它们的共同点是:

不急着变现,而是用情绪先铺设一段关系。

在一个ROI空间越来越饱和的时代,ROE正成为稀缺的突破口。它提醒我们:真正能撑起存量商业更新价值的,不是公式,而是感情。

ROI vs ROE——城市更新的双维评价体系

更新的尽头,是重拾人与空间的信任关系。当我们说“释放非效率”,并不是在否定效率的价值,而是在提醒:只有在效率之后,才有体验的丰盈与关系的发生。回望商业空间几十年的发展轨迹,从百货商场到购物中心,再到今天的内容场与文化场,真正留下印象、创造记忆的,始终不是“卖得多的地方”,而是“待得久的地方”。

而存量商业的城市更新,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不是再去问:“我怎样更高效地赚更多的钱?”而是要开始问:“我是否能再一次让人愿意停下来?”这是一种范式的变化,也是一种信念的回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ET睿意德”,作者:这里是,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城市更新 空间设计 用户体验 情感连接 RO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