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0:05
AI社交集体失灵的日本,却被马斯克打破僵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I美少女Ani的出现,为日本一直难以攻克的AI社交市场带来了转机。Ani凭借其二次元形象和沉浸式陪伴模式,迅速在日本App Store和Google Play榜单上取得优异成绩,甚至登顶总榜。文章分析了Ani在日本市场成功的文化和技术原因,并对比了以往AI社交产品在日本市场遇冷的状况。Ani的爆红不仅得益于其对日本用户熟悉文化的借鉴,如VTuber的视觉语言,更在于其提供了比以往产品更私密、更个体化的情感陪伴体验。然而,文章也指出,AI角色在情感连接的深度和真实性上仍面临挑战,这需要产品团队在人设打磨和内容共创方面持续投入,以期在“孤独经济”日益蓬勃的日本市场中,AI社交产品能够真正走向大众。

✨ Ani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充分契合了日本市场对二次元文化和虚拟陪伴的需求。Ani的外形设计借鉴了日漫元素,并提供了沉浸式的陪伴模式,能够与用户进行自然的情感互动,满足了部分用户在现实世界中情感体验的空白,尤其是在日本“孤独经济”背景下,这是一种低门槛、可控的情感寄托方式。

🚀 相较于其他AI社交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平淡表现,Ani的出现似乎打破了僵局。此前,如Character.AI等产品未能有效撬动日本市场,而Ani的爆红则显示出,当AI产品能够与本土文化产生深度共鸣,并提供超越工具属性的个性化陪伴时,便有可能在日本这样一个对虚拟伴侣需求较高的市场中取得现象级的成功。

💡 Ani的出现也反映了AI社交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发展路径。尽管日本在虚拟偶像和虚拟伴侣领域有长期的探索,但普遍面临用户门槛高、情感深度不足等问题。Ani通过大语言模型驱动,实现了全天候、高响应的互动,并且在呈现形式上超越了以往产品,为AI社交在日本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 然而,Ani的长期成功仍面临挑战。文章指出,AI角色在情感连接的真实性和深度上可能存在“虚浮感”,缺乏真实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作为支撑。若用户将其视为虚拟伴侣,这种情感锚点的缺失可能成为致命弱点。因此,产品团队需要在人设打磨和内容共创上持续投入,以建立更稳固的用户情感连接。

📈 “Grok”通过Ani在日本市场取得的商业成功,为其他AI社交产品提供了借鉴。Ani上线后,“Grok”在日本的下载量和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成为其第二大收入市场。这表明,精准把握用户文化心理并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体验,是AI社交产品在日本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

过去的一段时间,全球互联网似乎都在热烈讨论这位扎着金发双马尾,身着黑色束腰短裙的AI美少女,Ani。

Ani来自马斯克领导的Grok。在陪伴模式下,Ani可以沉浸式地同用户调情,后续还会随着好感度的上升开启NSFW模式以及换装等玩法。a16z的投资人Justine Moore评价说,涉及到娱乐/陪伴,当其他AI都被削弱得只剩工具感,Grok却让这一切变得有趣了起来。

Justine Moore推特

更让我们意外的是,Ani的走红似乎搅动了一个长期以来对AI社交产品看似“免疫”的市场——日本。

总榜登顶,日本一跃成为第二大收入市场

流量仅次于通用型AI的现象级产品“Character.AI”,移动端月活达3160万,官网月访问量超过1.8亿,却始终未能真正撬动日本市场。在日本的App Store和Google Play榜单上,AI社交产品难觅踪影,这与美国、巴西等热点市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曾关注过一些阶段性在日本市场拿到结果的产品,例如ARPU值高于行业水平的“Lovey Dovey”,但其规模仍属小众。根据最新数据,其全球用户数仅为35万,还有大量用户分散在泰国、韩国等市场;百度试图以“SynClub”强攻日本,近期的最高榜单成绩也仅为iOS娱乐下载榜第36位。曾以二次元、虚拟偶像文化著称的日本,却成了AI社交App难以攻克的高地。

而Ani的发布却似乎带来了转机。

“Grok”登顶日本iOS总榜

7月10日,“Grok”发布版本更新,最新大模型Grok4登陆“Grok”,带动其日本iOS榜单的排名缓步上升,两天后,“Grok”攀升至iOS免费总榜第16位,创下近期最好成绩,随后排名下滑。

转机出现在7月14日,当天AI角色Ani和Rudy上线“Grok”,次日“Grok”官方推特用日语转发Ani相关贴文,并鼓励日本网友“用日语和Ani交流”,“Grok”旋即登顶日本iOS总榜,展现出日本用户对“娱乐型AI”的超高热情。

Grok 官方账号发布的唯一一条 Ani 相关贴文是面向日本用户的,而这则推文的浏览量已经突破了5700万

点点数据显示,AI角色上线后,“Grok”在日本的单日下载量增长至近5w,较上月均值增长超15倍。增长也转化为收入,由于“陪伴模式”仅对订阅用户完整开放,“Grok”一度窜升至日本iOS效率畅销榜Top4,达成上线以来最好成绩,日本也一跃成为“Grok”第二大收入市场。

7月14日-7月20日“Grok”内购收入国家分布

(为更直观呈现,已排除占比约为76%的美国)

很难说“Grok”团队对于Ani在日本市场的走红完全没有预见。Ani在外形上具备充分二次元元素,有网友指出Ani的造型灵感很可能来自日漫《死亡笔记》中的弥海砂,马斯克本人就曾在2021年公开推荐过这部二次元名作。而xAI近期发布一则招聘显示,团队内部已经将御宅文化中代表理想虚拟伴侣的“Waifu”作为专门的产品方向,并为此招聘全栈工程师。

xAI招聘Waifu方向的全栈工程师,目标是打造全世界最好的实时Avatar

而现任X产品负责人的Nikita Bier也曾在转发Ani上线的推文时调侃,“一旦日本醒来,服务器可能会迅速掉线。”看似一句玩笑,却也透露出他们对日本用户情绪反应的高度预期。

Nikita Bier 推文|图源:X

的确,日本作为一个“孤独经济”相当蓬勃的市场,为Ani的爆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但在此之前,AI社交产品始终难以真正俘获日本用户,也令人困惑: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似契合的市场,却迟迟没有出现一款现象级应用?

在日本做AI社交,为何总差一口气?

在C.ai等现象级AI社交产品尚未攻下日本市场的背景下,Ani的出现却迅速引发大量本地用户讨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唤起了一个日本用户早已熟悉的文化现象,VTuber,但却以另一种更私密的方式给予用户Waifu向体验。

VTuber与虚拟女友都诞生于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同样具备拟人化外形与情感投射空间,但两者体验路径却截然不同。VTuber通常由真人透过Live2D或3D建模+动作捕捉呈现,观众以“看直播”的方式与之建立情感链接;而Ani跳过了这一由内容塑造角色的前置过程,由大语言模型驱动,可以全天候响应、互动,是一种更私密性和更加个体化的情感陪伴。

日本厂商在虚拟伴侣路径上的探索其实远早于类C.ai产品以及Ani,却一直探索得非常艰难。

2016年,一家名为Vinclu日本公司就曾推出名为Gatebox的桌面全息投影陪伴智能硬件,打造虚拟伴侣“逢妻光”为用户提供语音对话、家居控制等服务。尽管产品售价不菲,约合13,500元人民币一台,却在预售中迅速售罄,一度引发热议。

但受限于Gatebox是一个高消费门槛的硬件方案,其用户一直局限在小众圈层,目前团队更是将AI业务重心转向了面向企业用户的客服等服务。之后偶有本土创新公司发布AI女友向的手机应用或者桌面产品,却未能达到日本用户对虚拟伴侣的高期待值——毕竟这是一个恋爱游戏、动漫等内容高度成熟的市场,这类内容往往高度依赖专业人力投入,早已将用户对于沉浸感和角色深度的标准抬得很高。

即便是另一条路径上的虚拟主播,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也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投入。知名VTuber事务所hololive的母公司COVER,其CEO YAGOO曾如此阐述他对行业的长期观察:粉丝之所以愿意支持VTuber,是因为他们知道屏幕背后是真实存在的人——一个能够建立情感连接、激发共鸣,并值得长期陪伴与支持的对象。而AI所塑造的角色则很难提供同等的情感价值,因为没有真实的人生历程、没有可以追随的成长轨迹与奋斗故事,也难以与粉丝共同经历真正的欢笑与泪水。

这些前人探索也提示我们,即便Ani在外观上充分借鉴了VTuber的视觉语言,拥有拟人的二次元形象、自然的语音交互和无内容限制的互动机制,初看之下已经“会聊”“好看”“会撒娇”,在呈现形式上远超此前产品,但它所建立的情感链接仍然可能面临某种“虚浮感”,缺乏支撑长期情感投入的锚点。如果用户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拟人化的实用工具,或许问题不大;但如果是虚拟伴侣,这种缺失就显得尤为致命。

事实上,如今已经能看到,在借助“新奇感”与“文化共鸣”的短暂爆红之后,“Grok”在日本iOS畅销榜单的成绩已经回归前更新前水平。

“Grok”日本iOS畅销榜排名变化趋势

Ani的想象空间还将持续考验产品团队在人设打磨、内容共创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尽管这大概率不是X.ai这样硬科技背景的公司最擅长的部分,也让Ani看起来没那么AI了。

写在最后

2017年日本性教育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15%的受访者会对动漫和游戏中的角色产生浪漫关系层面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不算常规,却恰逢其时地填补了一些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空白——20岁~49岁的未婚日本成年人中约有超过三分之一从未谈过恋爱,且四分之一的人完全没有结婚意愿。相比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的现实关系,虚拟陪伴提供了一种更可控、更低门槛的选择。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在日本虚拟陪伴创业这条路并不如想象中顺畅。Ani或许是第一个真正踩中文化共鸣与技术成熟节点的角色,她的出现,能否让AI社交在日本真正走入大众视野,仍待时间检验,但至少,久违的热度与讨论又一次点亮了这个命题的可能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社交 Ani 日本市场 虚拟陪伴 二次元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