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襲擊臺灣,造成南臺灣重大災情,颱風在7月6日從嘉義登陸,南臺灣首當其衝之下,高雄市、屏東縣、嘉義縣、臺南市等6個縣市宣布7月6日停班停課,北部地區雖然並非颱風直接侵襲影響地區,幾乎北部各縣市沒有放颱風假,只有桃園市政府做了不一樣的決定,宣布蘆竹、大園、觀音、新屋4個區於7月7日停班停課,桃園其他地區仍上班上課。
桃園市不僅打破北北基桃4個縣市停班停課共同決定的慣例,甚至在單一縣市內實施少見的分區停班停課。
由於這次分區停班停課引發高度關注,桃園市長特別出面解釋,儘管桃園地區風雨不明顯,但因為沿海4地區的風勢已達到標準,考量到民眾外出的風險,因此決定這4個區停班停課。促成這項決定的關鍵,正是來自氣象署的天氣預報。
去年,氣象署開始對全國368個鄉鎮提供強風預報,除了各縣市政府,也提供給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使得過去只有溫度、雨量的鄉鎮天氣預報資訊更為完備,提供中央和地方政府災害應變的決策參考。
此次桃園市實施分區停班課的決定,打破外界可能放假預期,前身為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現在為氣象署數值資訊組,今年6月甫升任數值資訊組長的沈里音直言,隨著氣象署提供更完整的鄉鎮地區天氣預報資訊,過去以縣市為單位的停班停課標準,將有機會作更細緻的決策,「桃園模式出現後,未來每個縣市首長能參考同樣做法來評估」,沈里音說。
超級電腦助攻,提高網格解析度
目前全球氣象預報使用的數值天氣預報,是透過數學微分方程式,來計算氣象觀測數據,進而預估未來天氣的變化,由於大氣的流動相當複雜,包括溫度、溼度、風速、風向、氣壓等不同參數,且彼此相互影響。數值天氣預報將地理空間切分為長、寬、高的網格,以分析一個範圍或特定區域內氣候變化,網格解析度愈高(方格愈小),代表能預測愈小範圍區域的天氣變化。
但是,氣象署要提高天氣預報的解析度,意謂著需要分析更多精細的數據,相當仰賴強大的計算資源,氣象署近幾年逐步縮小預測範圍,提高預報的解析度,除了預報技術不斷改良,氣象超級電腦也占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以去年初啟用的第6代氣象超級電腦為例,相較於2012年建置的前一代超級電腦,第6代超級電腦以3年共15億元的經費建置,採用曾在當時高居全球500大超級電腦第一名的富士通超級電腦「富岳」技術,算力可達到10PFlops,是前一代超級電腦的7倍,此一新的氣象超級電腦啟用後,隨即在當時全球500大超級電腦排名69名。
氣象署第6代超級電腦啟用後,提供更大的算力,使得區域數值測報模式的水平解析度,從原本的3公里縮減至1公里,對於複雜地形區域例如高山、盆地、海岸有更精細的天氣預測。
網格從3公里降到1公里,網格不只是平面,還包括高度,對於高山地形起伏的臺灣而言,能夠以更精細的方式預測天氣,大幅提升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有助於涵蓋複雜地形的小範圍區域天氣預測。
未來8年投入逾70億元建置新機房及超級電腦
因全球極端氣候劇烈變化,例如超出預期的強風,短時間內的強降雨,經常造成農業或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甚至整個社會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提升氣象預報準確性,成為各國對抗極端氣候防災應變的重要手段。
有鑑於氣象預報的重要性,2022年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將交通部轄下的中央氣象局升格為中央氣象署,可參與交通領域氣候相關政策的制定,原本的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則改為氣象署數值資訊組,為持續提升超級電腦計算效能,氣象局在2022年曾向行政院爭取9年投入45億元經費,以每3年一代的方式建置第7、8 、9代超級電腦。
組改之後,在行政院、交通部的支持下,氣象署最新的超級電腦中長期計畫,到2033年爭取投入超過70億元經費,由於現在第6代超級電腦使用氣象署內現有機房,考慮到新一代超級電腦所需的空間及設施已不敷使用,這筆經費包含在新竹建置新機房、周邊設施,以及未來維運管理、用電、通訊等基本營運費用,氣象超級電腦累積算力可望達到85PFlops,一部分的經費也將用於發展新的測報技術。
沈里音表示,氣象署的中長期高速運算電腦建置計畫,考慮到現今運算技術快速發展,以現在人工智慧仰賴的GPU伺服器為例,每個世代較短,未來氣象署會根據運算技術發展,以及預報模式發展的需求,每3年檢討調整採購策略,例如過去氣象單位使用的超級電腦是以CPU伺服器為主,現在隨著AI、機器學習技術快速發展,GPU晶片技術推展相當快速,氣象測報相關軟體也已慢慢移到GPU運算。
攝影/洪政偉
著重發展新興AI測報技術
目前全球的氣象預報除了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各國也開始運用AI協助預報,臺灣也不落人後,氣象署當初規畫第6代超級電腦,即以CPU與GPU按8比2的比例,採購一批GPU Server,總共192個Nvidia A100 GPU,算力達到2PFlops。
沈里音表示,第5代超級電腦規畫建置時採購一部分的GPU,主要用於測報模式結合CPU與GPU進行異質運算的測試,同時也將GPU用於3D視覺化呈現。從前年開始出現大型的開源AI模型,適逢第6代超級電腦陸續交機,因此氣象署結合臺灣本土的資料測試AI模型,一方面比較不同模型的效果,評估哪個模型比較適用於臺灣,另方面也輸入高解析度資料去調整模型。未來幾年氣象署規畫的新氣象超級電腦,因應新的AI測報技術發展需要將會逐漸增加GPU的比重。
除了借助現在的第6代超級電腦,以及未來新的超級電腦的GPU資源,考慮到GPU世代發展快速,每個GPU的世代並不長,而每一代氣象超級電腦從規畫到建置往往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因此氣象署也透過公私協力,與外部算力資源服務合作,以發展AI測報技術。
今年5月氣象署加入臺灣算力聯盟,該聯盟成員包括國網中心、AMD、Nvidia、友崴超級運算、緯謙、鴻海等,目的就是透過外部的先進GPU算力資源及AI技術,提升AI氣象測報技術,提升AI測報的精度、時效性,以協助發展更高效的防災系統,強化氣象資訊服務。一方面發展AI測報技術,也藉此來培育相關的本地人才。
加速AI測報技術發展
沈里音指出,傳統的數值測報模式,是以物理現象的方式理解大氣變化,例如透過熱力學方程式、流體力學方程式,使用許多方程式,透過電腦去進行積分,而現在的AI則是數據驅動的天氣測報模式,蒐集許多的資料,將隱藏在其中的大氣現象、物理條件、行為等等,利用演算法去模擬未來的天氣變化。
在氣象預報領域,因長久以來習慣用方程式計算積分,以解釋大氣現象變化,目前正在掘起以數據驅動的AI測報模式,沈里音表示,AI測報正在挑戰傳統的數值測報模式,對於氣象人而言,過去AI如同一個黑盒子,它可以告訴氣象單位現在的大氣現象,有時測報的表現非常好,因此現在氣象預報單位,除了參考數值天氣測報模式,也會參考AI測報模式,並根據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環境狀況,經過調整提供官方預報資訊。
「過去的數值測報模式,資料從處理、輸入到執行要花1、2個小時,但是AI化數據驅動模式只要半小時,可以持續迭代調整,獲得最新資訊,這是AI測報的優勢。」,沈里音說。
他表示,數值測報模報仰賴高速運算電腦的效能,要提高數值測報的網格解析度,需要更高的超級電腦效能。但AI模型所用資料,來自傳統的物理模式,因此,即使AI測報可能成為未來趨勢,傳統的物理模式仍然很重要。因為需要更的資料,例如過去20年或30年的資料,才能做出更好的AI模型,因此,「儘管GPU重要性不斷增加,但是數值計算所需的CPU算力,不會因此消失。」
氣象署經過近幾年的測試,「過去我們認為AI是一個黑盒子,但後來我們覺得它並不是黑盒子,而是依據過去資料的習慣、特性,透過演算法將隱藏在資料中的物理意義,預測下個時間點,空氣會如何流動、水滴如何產生。」,沈里音表示,過去天氣預報溫度、風、雨量,其中雨量相當重要,如果遇到暴雨可能釀成災害,過去AI測報對於雨量的測報表現較差,這幾年開始有突破,他相信,AI測報模式,未來將更有能力和數值測報的物理模式來競爭。
沈里音表示,目前氣象署發展AI測報技術,雖然還不能做百發百中,但是AI測報和傳統的數值測報各有領先之處,AI預測結果也有令人驚豔之處,例如去年AI預測出某個颱風在原地打轉,但數值測報模式需要高解析度網格資料才能預測到同樣結果。
從數值測報的物理模式,不斷提高網格解析度,從大範圍區域的氣候環境變化,縮小到特定區域的天氣預報,這是項需要不斷打磨的「入微」功夫,新興的AI測報也是如此。
沈里音指出,目前AI測報的網格約是25公里左右,用AI來分析大尺度的環流變化表現較好,但對於小尺度的區域天氣則還有進步的空間,氣象署和Nvidia合作,運用CorrDiff(Corrector Diffusion)的降尺度技術,來提高AI測報解析度,利用精細的資料進行模擬,未來希望將降尺度到3公里,甚至是更高的解析度。氣象署將臺灣附近的高精細度、再分析的資料提供Nvidia,去年3月,也在美國GTC大會上展示雙方合作的成果,讓臺灣可以躍上國際舞臺。
「在AI潮流下,資料才是王道,誰拿到資料就有機會做出更好的模型」,沈里音說。
未來在極端氣候下,氣象預報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特別是在人力有限下,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提高、頻次也跟著增加,例如每到颱風季節,颱風動態及區域天氣變化的關注,在颱風海上及陸上警報期間,除了每3小時的正報,每小時也會發布警報追蹤,氣象署發展AI測報技術,即是希望在人力有限之下,運用新興AI測報技術滿足密集的測報需求。
在氣象署IT部門任職多年,沈里音有感而發,「天氣預報有極限,科技也有侷限,如何因應是另一種科學,除了政府的努力,民眾如何因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他說。
CIO小檔案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數值資訊組長 沈里音
學歷: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經歷:大學就讀期間,曾在中央氣象局最早的IT單位資料處理科工讀,畢業後進入氣象局工作,曾任資料處理科長,隨後氣象資訊中心成立,曾升任資訊中心副主任,2023年9月氣象局升格為氣象署,資訊中心改為數值資訊組,擔任副組長,2025年6月升任組長。
攝影/洪政偉
機關檔案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
●成立時間:2023年升格為中央氣象署
●主要業務:氣象監測預報及氣象資訊服務
●機關首長:呂國臣
資訊部門檔案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中央氣象署數值資訊組長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沈里音
●資訊部門人數:60人
●資訊部門分工:下設系統管控科、應用軟體科、資訊管制科、作業管理科、網路管理科及數值作業科6科
IT大事記
●2019年:完成氣象局機房整併,減少原本各個單位機房維運管理人力及支出,提高機房運作效率。
●2021年:建置開放資料雲端服務機制,將資料檔案轉置至雲端供應,透過雲端機房提供多點服務,有效分散資料中斷風險;中央氣象局e導覽App上線服務,提供線上導覽功能,查詢各氣象站最新消息、交通資訊、站點特色、一週天氣及周邊景點等相關資訊。
●2023年:完成建置軟體定義式網路,將骨幹網路頻寬由原10 Gbps提升至100 Gbps,主機端網路頻寬由1 Gbps提升至10/25 Gbps,提升骨幹網路設備服務效能,並強化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完成第6代高速運算電腦建置,具備10 PFlops CPU及2 PFlops GPU運算量能,支援氣象署數值天氣預報及發展氣象的AI應用。
●2024年:新版公文系統上線,因應舊版公文Flash終止支援,新版採用HTML5技術開發,支援跨平臺瀏覽器操作。
●2025年:推動「數值天氣測報高速運算電腦建設計畫」中長程計畫,涵蓋第7、8、9代超級電腦建置,並著重發展AI結合氣象技術,建構新世代氣象測報業務。現正辦理新竹氣象科技園區建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