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前天 09:10
中式“文化输出”:硅谷也开始996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996工作制在硅谷的兴起及其引发的争议。曾经被视为“现代奴隶制”的996模式,正悄然渗透进以创新和解放劳动力为目标的科技行业。以马斯克为代表的工作狂,以及部分初创公司,开始推行高强度工作制,并以高薪和股权作为激励。然而,这与凯恩斯预言的“15小时工作周”以及美国工时下降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文章分析了“延迟享受派”和“为国牺牲派”两种为996辩护的论调,并指出大部分美国员工和政界更倾向于缩短工时。最终,文章抛出疑问:科技进步是否真正导向了劳动者的福祉,以及人、技术、资本的共存将如何影响硅谷的未来。

📈 996文化悄然入侵硅谷:文章指出,曾被美国媒体批评为“现代奴隶制”的996工作制,正以“狂飙突进”之势在硅谷蔓延,许多科技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开始将高强度工作作为入职条件,甚至公开招聘要求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

🚀 马斯克成996“代言人”:埃隆·马斯克被视为美式996的最佳代言人,他公开宣扬“80小时是分水岭”,甚至表示自己团队平均每周工作120小时。他的言行对硅谷的工作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鼓励了高强度工作模式的传播。

⏳ 历史的“田园诗时代”与现实的冲突:文章回顾了1930年代凯恩斯对“15小时工作周”的预测,以及战后美国工时下降、劳动生产力提升的“田园诗时代”。然而,当前硅谷996的兴起,与这一历史趋势以及美国工会争取缩短工时的努力(如桑德斯的32小时工作周法案)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以欧为师”还是“以中为师”的讨论。

⚖️ 辩护论调:“延迟享受派”以马斯克为代表,认为高强度工作是实现技术突破和巨额财富回报的“浮士德交易”,牺牲当下换取未来自由;“为国牺牲派”则将加班上升到国家科技霸权竞争层面,认为必须以更强劳动强度来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如风险投资家哈里·斯特宾斯提倡的“007”模式。

🤔 激励与抵制并存:为了推行996,部分美国公司尝试“因地制宜”,通过提供薪资和股权激励来吸引员工自愿选择高强度工作,但效果并不显著,多数员工表现冷漠。加州政界和员工群体普遍更倾向于缩短工时,对996文化并不买账,这表明硅谷在劳动者福祉与企业利润增长之间面临艰难抉择。

“硅谷已经彻底迷失了方向。在这个曾以颠覆过时商业模式为傲的行业中,科技界最聪明的头脑们竟决定扮演19世纪的工厂主。”

这句话不是我在黑硅谷,而是来自美国商业媒体Winsome Marketing于2025年7月24日发表的评论:“硅谷的996妄想:当拼搏文化反噬自身”。

作者观察到了一个令他十分不安的事实:来自遥远东方大国的996,正在硅谷攻城略地。

Winsome Marketing、Wired等媒体关于硅谷拥抱中国996的报道

是的,曾经被美国媒体讽刺为“现代奴隶制”的996,俘获了硅谷科技新贵的芳心。

01.狂飙突进

一切在几年前就已经有迹可循。

美式996的最佳代言人,当属工作狂马斯克,这个习惯于在工作室通宵的科技狂人,总是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严于律人。

马斯克对加班的信念由来已久且毫不掩饰。早在2018年,马斯克便在那个当时还叫twitter的平台上发文吐槽,“靠每周工作40小时,改变不了世界”。

当被问到人类一周应工作多长时间时,马斯克给出的回答是,周工时可以稳定维持在80小时,个别情况下突破到100小时。80小时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人的痛苦指数在80小时后会指数级增长”。

2022年,在接手Twitter后,马斯克旋即向所有员工发送了极其强硬的邮件,要求他们以更高的强度投入到工作中,不能接受的人可以立刻选择拿赔偿走人。

最近一年来,马斯克更是仿佛成仙了,直接突破80小时的痛苦阈值,他宣称,自己领导的政府效率部团队成员平均每周工作120小时,日工作时长达到令人咂舌的17.1小时,可以说“两眼一睁,就是干”!

996像病毒一般在硅谷扩散,越来越多的公司将996作为员工入职的前提条件。

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公司Rilla便在招聘启事中直言不讳,要求员工每周必须工作70个小时以上,无法接受这一条款的候选人请知难而退。当然,Rilla贴心地表示,他们将为员工准备免费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周六也不例外。

另一家初创公司Sotira的首席执行官则表示,在初创公司成立的头两年,除了实行996工作制,几乎没有任何选项。

在Reddit等社交平台,面对996来袭,美国用户用各种方式表达愤怒与不解:

“我宁愿去政府拿低薪,也绝不接受996。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相当于进入垃圾时间。”

“中国最高法院已经裁定996违法。”

“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他们只是做自己习惯的事情。”

......

更有态度激烈者,将矛头直指马斯克——这位996精神的“美国代言人”。一位名为Inquisitive_Azorean的网友表示:“我们那些像埃隆·马斯克一样的商业寡头,一方面在鼓吹要在美国实行这些事情,另一方面又在抱怨美国人生育率下降”。

既要员工燃尽生命拼搏,又要求他们多生孩子,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

02.以欧为师?以中为师?

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曾经承载着技术解放人类劳动力的乐观预言。

早在1930年,国家干预经济学的缔造者,经济学巨擘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便大胆预测,到20世纪末,高水准的机器自动化大生产可以取代绝大多数工作,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富余的光阴尽可用来追寻生活的艺术。

凯恩斯

尽管凯恩斯憧憬的“15小时工作周”至今尚未成为普遍现实,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世纪的确称得上劳动时间总体下降、休闲时间逐渐上升的“田园诗时代”。

回溯1900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仍习惯于“天明开工,夜晚收工”(first light to dark)的工作节奏,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

得益于技术革新浪潮的推动和风起云涌的劳工权益运动,这一数字缓慢回落,1938年,罗斯福签署《公平劳动标准法案》(Fair Labor Standards Act),正式确立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的法律标准。

在战后黄金时代(1945-1973),一种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模式是,只要成年男性每周工作40小时左右,即可获得一份足以养家的稳定收入,妻子可留在家里操持家事,照顾子女。

黄金时代结束后,尽管美国薪资水平趋于停滞,双职工家庭成为主流,零工经济逐渐兴起,但美国人的周均工作时长仍然稳中有降,根据Statistia数据,截至2024年,美国人的周平均工时已经降至34.3小时,相当于年工时1799小时。

不过,在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人仍然是勤奋努力的代表,1799小时的年均工时显著高于意大利的1734小时、日本的1611小时、英国的1524小时、法国的1500小时和德国的1343小时。

可以说,相较于欧洲大陆相对松弛的工作节奏,当面对来自东方的“996”高强度工作文化冲击时,美国,这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引擎,却成为了西方世界最为薄弱的突破口。

事实上,美国国内对于“过长工时”的抱怨由来已久。民调显示,49%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和倦怠。

就在去年3月份,在一众加州议员的鼎力支持下,左派政治家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向两院提交《32小时工作周法案》,呼吁在不削减薪资的前提下,在3-4年内渐进推行四天工作制,从而将法定的每周40小时工作制缩减到32小时。

桑德斯认为,相比于制定40小时工作制的1938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已经提高了400%,但发展成果更多得被公司高层和华尔街投资者收入囊中,劳动者的法定工时和实际收入却停滞不前。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当下,是时候改变这一不公的局面,让美国的劳工阶层“利益均沾”。

桑德斯的提案赢得了青年人的欢呼,美国,似乎正走在向西欧看齐的路上。

然而,让桑德斯们大跌眼镜的是,缩减工时的提案还尚未在议会通过,一股来自东方的强大潮流却从半路杀出,直插加州的心脏腹地硅谷,点起了熊熊大火。

更为戏谑的点在于,最先把桌子掀了的,恰恰是被桑德斯们寄予厚望的,能够缩短人类工作时间的科技产业。

但细想来,这也并不矛盾,桑德斯憧憬的是科技产业的解放性力量,而大力推行996的,是科技产业的所有者和高管,是从科技爆炸中攫取巨额利润的人,对他们来说,加速的需求远远大于闲暇。

这事儿的确说明,只谈生产力,不谈生产关系,一切都是耍流氓。

03.自有大儒辩经

中国互联网入关学曾有名言:“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996杀进加州,虽则水土不服,但面对汹涌的民意,仍需有大儒来舌战群雄。

“大儒”们分为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延迟享受派”,第二个流派则是“为国牺牲派”。

“延迟享受派”的核心教义简洁而充满诱惑:创新要求牺牲,而牺牲终将带来巨额回报。它的代表人物,正是马斯克。

马斯克们相信,为了实现追求技术突破与资本回报,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必须在短期内投入超常的工作强度。然而,这种牺牲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献身于此的员工不仅改变了世界,只要公司成功上市或被高价收购,他们还能以“早期股东”的身份获得巨大收益,赢得后半生的财富自由。

换言之,996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魔法交易,“延迟享受派”向年轻的工程师们兜售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浮士德交易”:用当下宝贵的生命时光(健康、家庭、个人生活)作为抵押,去兑换一个由巨额财富保障的、自由的未来。

向魔鬼交换灵魂的浮士德

“延迟享受派” 根植于美国商业传统,充斥着美式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野蛮原始积累的气息。

相比之下, “为国牺牲”则更具宏大叙事的厚重感,它将加班放置于地缘政治与历史演进维度,建构出新的叙事策略:加班,是为了捍卫美国的科技霸权,是一场输不起的地缘政治竞赛。

风险投资家哈里·斯特宾斯(Harry Stebbings)是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他坚信,当中国科技公司已在践行更为严苛的“007”工作模式之际,慵懒的欧美同行若不奋起直追,将在中美科技战争的白热竞争中失去先机。要想在这场竞赛中胜出,西方的科技企业亟需投入前所未有的劳动强度,孵化出更多科技企业。

斯特宾斯甚至认为,996远远不够,欧美员工应该学习007的东方先进经验,他言之凿凿地说,“如果你想打造一家价值1亿美元的公司,你可以每周工作5天,但如果你想打造一家价值100亿美元的公司,你必须每周工作7天”。

斯特宾斯的身后站着一众美国投资界巨鳄,早在996刚在西方世界声名鹊起之时,他们便对这股神秘力量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红杉资本的风险投资家莫里茨(Mike Moritz)声称,硅谷已经因讨论“生活的不平等”而变得精神错乱,而在中国,员工每周工作6-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这使得在中国做生意比在加州更容易。

Uber、Thumbtack、Wealthfront 等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杰森(Jason Calacanis)则说,我们必须和中国的996工作制展开正面交锋,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攻击他们(这毫无意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获胜计划。

为了在科技战争中击败中国,美国的金融巨鳄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用996战胜996,可惜的是,这些投资人没有一个会参与实际研发过程。

各国老登在PUA自己国家年轻人加班这件事上,果真做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04.因地制宜

大儒的雄辩固然能吸引一些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但更多人的反应还是冷漠。

为了推行996,一些美国公司开始琢磨因地制宜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给予员工选择的机会,在激励与自愿的前提下让员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高强度的工作安排。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远程医疗公司Fella & Delilah创始人里奇·卡特赖特(Ritchie Cartwright)近期在领英上发布了一则帖子,文中称,他决定采取激励式的方法,吸引一部分员工接受996工作制。

具体举措是,允许员工自行报名996,愿意加入的人可以获得25%的薪资涨幅和100%的股权增幅,其他人则可以保持原有的工作节奏。据悉,已经有不到10%的员工报名加入。

不到10%,不得不说还是颇为惨淡的。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996对硅谷的文化输出,是美国企业所有者和天使投资人用各种宏大叙事威逼利诱青年员工接受长时间加班的故事,而在眼下,加州的政界和员工群体并不买账,反而更青睐桑德斯的32小时工作制。

桑德斯

或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打工人都需要面对“以欧为师”还是“以中为师”的历史性难题。

这种选择隐含的问题是:科技,究竟有没有让生活更加美好?

硅谷曾是技术进步的先锋代表,寄予着让劳动力更加自由的期望,然而,科技似乎并不一定直接导向劳动者的福祉。

当自动化设备和AI大模型,替代掉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打工人对于剩下职位的竞争只会越发激烈。“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高强度劳动文化可能替代了创新的本质,使它异化为企业利润增长的牺牲品。技术没能解放劳动力,反而变成了加速劳工消耗的工具。

人、技术、资本的共存,或许是硅谷面临的最大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硅谷 996 工作文化 科技行业 劳动者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