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8月01日 08:17
这场舆论战,爱康不得不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爱康国宾因一名癌症晚期律师张女士的“漏诊”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张女士连续十年在爱康体检,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爱康国宾在回应中坚称自身无责,并起诉张女士。此事件不仅暴露了体检行业在责任界定、服务质量以及消费者信任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行业正处于从规模化向质量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文章分析了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在目的、项目和责任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在行业竞争加剧、技术革新加速的背景下,爱康国宾为何选择“硬刚”,以及此举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 **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界定不清,引发责任争议**:文章指出,大众常混淆体检的普遍性健康评估与重大疾病筛查的针对性早期发现。体检项目繁多、初步筛查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早期病灶被忽视,而重大疾病筛查则要求更高的精准度和更敏感的检测手段。爱康国宾在此事件中的“不忍”部分源于此,认为不能将体检机构的责任等同于医院的重大疾病筛查责任,避免被不公平地要求承担医院的职责。

⚖️ **爱康国宾的“硬刚”背后:行业转型与声誉维护**:面对“漏诊”标签可能带来的商业损失,爱康国宾选择了强硬回应并起诉消费者。这并非最优的危机公关策略,但从行业角度看,体检行业正从“规模”转向“质量”的关键时期,爱康作为头部企业,不能承担“漏诊”的负面影响,这会阻碍其在技术(如AI辅助诊断)、服务升级以及未来商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此举意在维护品牌声誉,为行业正名。

📈 **体检行业面临转型挑战,技术与服务成关键**:中国体检市场规模庞大但增速放缓,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政策、技术(AI辅助诊断、基因检测)、需求(个人客户占比提升)及资本等多重力量正推动行业变革。未来,技术领先、服务分层、数据驱动的机构将胜出,传统模式将被淘汰。爱康国宾积极布局AI技术,提升了部分重大疾病的检出率,显示了其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努力。

⚠️ **“漏诊”争议波及整个行业,信任危机亟待化解**:张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已引发大众对体检行业普遍的不满。爱康国宾作为行业龙头,承受了公众的怒火。此次事件不仅影响爱康,也对私营体检机构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造成了信任危机。爱康需要通过一场“舆论+官司”的双赢来扭转局面,重建公众对体检行业的信心,尤其是在“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降低癌症死亡率至关重要的大背景下。

无论是医疗环境,又或者是体检环境,客观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医疗事故,比如漏诊、误诊等,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关于这些事故的案例和新闻。

哪怕爱康国宾这样的头部连锁体检机构,同样会出现一些体检乱象。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5月,爱康曾因买卖合同纠纷被起诉,原告诉称要求退还体检费138元、支付体检漏检致使不能及时休息治疗反而入职上班造成的损失15万;2025年3月,爱康因纸质体检报告中无已检查的项目内容,存在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体检报告质量管理制度时未落实的情况,被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罚款2万。

在黑猫投诉上,关于爱康国宾的投诉量高达1307条。二十多年间,爱康服务数以千万计的患者,遇到的医疗问题自然而然就很多,但这些问题似乎都被爱康攻克了,或者对其影响不大。

2025年7月潇湘晨报报道,北京一位执业律师张晓玲从2013年到2023年,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这条新闻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网友开始“围攻”爱康。

成立20年来,爱康从来没有起诉过客户。按理说,面对医疗事故,爱康应该有丰富的应对经验,没想到爱康这一次却被“逼到凌乱”

2025年7月17日,爱康回复了《关于张女士客诉事件的声明》;7月18日,爱康再次表示爱康已完成内部核查及外部专家评估确认无责,愿意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鉴定。原本以为这是个结局,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7月30日,爱康召开了一次发布会,认为张女士造谣,并正式起诉张女士。

从危机公关的角度,爱康需要化解矛盾、重建信任,而不应该在发布会中说出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的话术,当然对于起诉这件事情也需要克制一下,毕竟大众更容易共情弱势群体。

爱康为何这一次不忍了呢?在深潜atom看来,从责任上看,爱康不能让体检和“重大疾病”筛查同责;商业上,体检行业正处于从“规模”到“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贴上“漏诊”标签

责任上:不要低估、也不要神化体检

2024年11月,张女士的病理报告显示,张女士右肾发现3.3厘米×3厘米×3厘米的透明细胞癌,即癌症早期阶段。2025年2月,她在日本确诊癌细胞已转移至腰椎。

早检查、早发现,是体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13年到2023年期间,张女士一直都有在爱康做体检。2023年,张女士的体检套餐筛查覆盖全身120项指标,她认为爱康应该检测出风险甚至问题,这样就可以在早期干预和治疗。

实际上,在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爱康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更何况肾脏透明细胞癌发展因人而异,根据提出的模型,“临床显著”肾癌的平均生长速度为2.13厘米/年(范围为0.2厘米/年-6.5厘米/年)。如果按照爱康在2023年的提示,张女士是有机会在早期干预的。

从客观角度来说,爱康认为3.3cmx3cmx3cm的样本大小,在癌症的增长速度范围内。从2024年11月确诊癌症早期,到2025年2月的“肾细胞癌转移至腰椎、致骨癌晚期”,验证了张女士癌症发病极快。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个癌症晚期律师的执着。一方面张女士表示,关于2023年的提示,和爱康多家体检分院的医生询问过,医生都告诉她没有问题,并进行了录像取证;另一方面,公开其10年体检数据。甚至要征集1万名“爱康体检受害人”,对爱康进行反诉,还会征集至少20名的公益维权律师组建公益诉讼团队。

无论如何,现在双方关系已经陷入冰点。或许爱康干预得更多一些,又或者张女士更重视一些,也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

医疗是一个传统且封闭的环境,很容易滋生乱象。比如,此前问题频发的医美行业、莆田系医院等,体检同样如此。张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引起了大众对于体检整个行业的不满,爱康作为头部企业,受到了牵连,承受了大众对于体检不满的怒火。作为行业龙头,这也是爱康需要忍受的责任。

2024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约为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约300万例,占全球总数的30%,位居全球第一。‌‌毫无疑问,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减少死亡人数的关键,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大众体检的初心。

在深潜atom看来,体检与重大疾病筛查责任不应该简单画等号

体检的目的较为广泛,通常是对身体整体健康状况进行一般性评估,包括检查身体基本指标、评估生理功能等,以了解受检者的健康水平,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疾病风险因素,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而重大疾病筛查则是有针对性地针对特定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旨在早期发现这些疾病,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从项目上看,体检由于涵盖项目较多,且多为初步筛查,其检查结果的精准度相对有限。一些早期重大疾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常规体检中容易被忽视;重大疾病筛查则对精准度要求较高,需要采用更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尽可能早期发现疾病迹象。

从责任上看,体检机构需按照规范提供服务、准确出具报告、告知异常结果;重大疾病筛查责任更集中于对特定疾病的排查,若筛查过程中未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导致漏诊或误诊,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需承担较大责任。

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医疗环境也好、体检环境也好,都是陌生的,希望通过体检承担重大疾病筛查的责任,这对于爱康这样的体检机构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爱康承担医院的职责。

正因如此,爱康才选择了“硬钢”。“别指望几百元体检什么病都查出来”的话术是爱康的无奈,但大众看到的似乎却是推诿。

商业上: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打上“漏诊标签”

7月30日的发布会上,爱康强力回应了张女士,称其“罔顾事实造谣,诬蔑爱康‘假体检’”,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伤害了数万员工,并误导了公众对私营体检行业的认知。

让众多公关和自媒体都不理解的是,爱康为何会对张女士发起诉讼。张黎刚表示,为了维护爱康15000名员工的尊严,为了给行业正名,爱康不得不作出这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从公关角度上看,这并非最优解

从行业发展角度上看,在从“规模”到“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爱康不能被打上“漏诊”标签,也承担不起这个标签未来带来的商业损失。

2024年全国体检市场规模已达292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711亿元,2030年有望达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5%-14%。尽管如此,检测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已连续三年低于10%,2024年仅增长4.41%,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政策上,2024年下半年开始,各省市开始推动“体检牌照年审+数据安全法”,首次把AI辅助诊断、基因检测纳入许可范围;技术上,国家医保局正在制定“AI辅助诊断收费码”;需求上,2024年个人客户占比首超35%,体检似乎进入到了需求切换点;疫情导致众多体检中心退出,当前正是资本再配置的关键节点。

政策、技术、需求、资本四股力量在同一时间交汇,让2025年成为关键节点。2025年将成为分水岭,技术领先、服务分层、数据驱动的机构将胜出,而传统“流水线式”体检模式将被淘汰。

爱康作为国内体检的代表企业,在过去十年积极布局AI,已将AI技术应用于影像分析、报告解读等环节,通过云端平台实现CT、MRI等影像的智能初筛与专家复核,将肺癌等重大疾病的检出率提升30%以上。

在体检套餐中,引入AI、基因筛查等新技术,既可以实现服务升级,甚至可以将服务从从“查病”到“健康管理”,多维度提升其增加商业化能力。凭借AI助力的“高质量”发展,爱康门店从2020年的154家增长至2025年的170家左右,处于波动增长状态。

2022年,爱康还全面引进了胸部CT-肺结 AI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尚不确认张女士检测是否使用了AI辅助诊断。无论如何,若张女士的案例若是“冷处理”,爱康毫无疑问将会被打上“漏诊”的标签,将会严重影响爱康和合作商的商业化进展

这次事件受害者并非爱康一家,对私营体检中心、对整个体检行业,乃至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信任危机。或许,爱康毫无退路,需要一场“舆论+官司”的双赢,以扭转当前的危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潜atom”(ID:deepatom),作者:花满楼,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爱康国宾 体检行业 医疗事故 漏诊 信任危机 AI辅助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