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今年高考后,江西九江市下的一所县中,因全校高考前三的学生拒绝报考清北冷门专业,班主任在群里发文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辜负了学校期望。“报考矛盾”背后,是部分县中对“清北生”非理性的追逐。
今年高考后,江西九江市下的一所县中,因全校高考前三的学生拒绝报考清北冷门专业,班主任在群里发文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辜负了学校期望。“报考矛盾”背后,是部分县中对“清北生”非理性的追逐。
记者|佟畅编辑|王珊
编辑|王珊
报考矛盾
7月5日晚上班主任漆老师在群里发的消息,让整个群都沉默了。
漆老师发文写道,班级里三位同学包揽年级理科前三名,“本以为可以完美收官”,但他们“倔强”,没有报考清北,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学校、老师、家长的劝告”,报考了其他学校热门专业。漆老师称这样的结果令“家长无奈、老师无语,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归化为零,我表示(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在消息的末尾,漆老师说他第二天上午将解散群聊,并声称自己“来生不记”这三位同学。
这个群叫“清北团队合作群”,里面一共有22人。被老师点到的三个学生都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一中就读,有一位还是今年瑞昌的理科状元,他们是学校最好的班级“志远班”的学生。群中的学生王梓辰回忆,进入高三后,学校收集班里学生报考大学的意向,班上有七位同学想去清北,老师建了群,一起进群的还有校领导和家长。一直以来,群里交流不多,高考后才开始陆续讨论填志愿、参加清北强基计划笔试和面试相关的事。
瑞昌一中(受访者供图)
漆老师的发言,让几位学生觉得委屈。7月5日这天,“强基计划”的录取结果公布,报考的学生都落选了,包括县理科状元。“强基计划”是教育部自2020年起实施的聚焦基础学科培养的招生改革试点,由39所“双一流”高校面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基础学科及国家战略领域专业招生,旨在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该计划在高考前报名,高考分数过线的学生可以去高校参加笔试和面试,最后结合高考成绩提前录取。县理科状元的同学告诉本刊,该状元的分数本可以报北大医学部,但他对学医不感兴趣。强基计划的落选,意味着他与清北彻底无缘。
郭晓琦是被老师点名的另外一名学生。他的朋友冯林告诉本刊,郭晓琦因为色弱,没法报考北大医学院,漆老师把他和家长叫到学校,劝说他报考清华的核工程专业,这是“定向”招生专业,毕业后要服从安排去指定单位工作。郭晓琦不喜欢这个专业,也觉得未来工作地会比较偏远,婉拒了老师的建议。
一名“清北团队合作群”里的学生告诉本刊,高考过后,他们过得并不轻松。6月14日那周,高考成绩还没下来,学校已经送他们去上清北强基计划的突击培训班。培训班在南昌,为期一周,学生们住在培训班附近的酒店标间。2022年从瑞昌一中的志远班毕业的何梦也参加过强基培训,她说江西各市县的学生一起坐在阶梯教室里学习。学费4000元,学校给出一半,食宿费由学生家庭承担。
瑞昌一中召开“强基计划”动员会(图源:瑞昌一中公众号)
培训紧锣密鼓,每天,老师给他们分发数理化的讲义,上课从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五点,晚上还有考试。一位学生告诉本刊,培训时,几个同学都感觉高考后精神涣散,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只想玩手机。高考出分后,参加培训的学生只有在群里被点名的三人过线。一名学生告诉本刊,理科状元随后前往北大考试,他觉得笔试题目很难,做起来毫无头绪,面试的问题也不容易回答。冯林告诉本刊,郭晓琦报考了清华的强基计划,面试后提到英语口语不擅长。
冯林猜测,7月5日晚上,大概是因为学生都落选强基计划,漆老师失望之下才发了那些话。在学生们的印象里,漆老师是个稳重、严肃的人,他常年担任志远班的班主任,是资深化学老师。他很热爱工作,中秋节学校放假时间短,他会对学生说:“我来了,难道你们还不来?”有学生猜测在群里发信息那天漆老师一定是喝多了酒,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喝酒。
清北的目标
瑞昌一中位于瑞昌县的市郊,是家长眼中瑞昌县最好的高中,也是省重点中学。学校周围有点荒,马路上车流很少,就校门口一片热闹点,开着奶茶店、文具店、早餐铺和书店。一进校门是一条笔直的主干道,三栋教学楼分布在道两旁,再往里走是宿舍、陪读楼和广场。教学楼大厅里的宣传墙上贴着历年清北生的照片和简介。一名学生告诉本刊,一个年级有2000多名学生,文理科共有四个尖子班,被称为“志远班”。
50岁的漆老师已经担任班主任多年。瑞昌一中的公众号中经常能看到他在学校活动发言的照片。他一米七几的个头,身材偏瘦,头顶有些稀疏,一双浓密的平眉下圆圆的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
“格外看重清北”,这是漆老师的特点。学生黄泽予记得漆老师在班上说过,今年学校给了他带出四个清北生的目标,他说很有信心完成。黄泽予说,漆老师曾在班里劝说学生优先选名校,因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以后没法从事对口专业。学生说,漆老师的儿子在几年前也上了北大医学部。
漆老师在群里的发言
在群聊的大段发言里,漆老师讲述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学校以100万的付出、老师倾情陪伴、一中人满怀的期待,从初升高成绩出来,我们一路相伴,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白了头烙下病,我们从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脚步......”关于漆老师提到的“100万”,王梓辰说这指的是学校对整个班的投入,比如打印各种资料、组织班级团建的费用。黄泽予记得有老师在班上说,学校在寒暑假给尖子生请的外校补课老师一天的费用就要将近一万块,不过他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师夸张的表达。
从一进入高中,宋迪文就能感受到瑞昌一中对考清北的迫切和重视。宋迪文是今年毕业的理科普通班级的学生,她注意到学校给志远班额外配备了两台电脑,还有专门的打印机。志远班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有的参与过高考阅卷,有的有带出清北学生的经验,他们对考试命题的趋势都很清楚。周末志远班的尖子生要去电脑机房上学校买来的名师网课。2023年毕业的一个学生记得, 他们那届文科成绩最好的三四个同学,在晚自习还会配一到两个老师帮忙查漏补缺。 何梦告诉本刊,瑞昌一中会给中考排名前十的学生奖金和校园里免费的陪读房——为了把他们留在县城。
这种重视并不是从高三才开始的,而是更早。何梦说,学校高一开学三个月后就分文理科,她的成绩很好,对注重理性和逻辑的理科更感兴趣,但当时家长和老师都劝她学文科。父母觉得学文科利于未来考公,老师则说文科竞争会小一些。分班前夕,老师几次找她谈话,问她“想不想上清北,想不想上985”,她最后被打动了。她记得当时有一批成绩好的女生都被劝去了文科。
对于老师在高中三年付出的劳动,本刊采访的瑞昌一中的学生都很认可。宋迪文说,她的班主任每天大部分时间就在教室里办公,除了批改作业,还要批改“师生联系手册”,学生每天在本子上记录当日的学习状态和心情,班主任会一一回复,少则几句话,多则一页纸,内容从不敷衍。宋迪文有时会写自己和同学的矛盾,有时会抒发自己在频繁的考试下成绩不进步的压力和焦虑,班主任会用一些过往的经验和例子安抚她。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师生间更近的距离,也让老师的意见在学生填报志愿时显得重要。胡春芳是吉安永新县的县中老师,她告诉本刊,如果老师平时跟学生关系比较好,在劝说学生填报冷门专业时打出感情牌,好多学生是招架不住的。学校和老师完成“清北”目标确实会获得一些奖金。在江西上饶市下面的县中工作的老师罗恺说,在他们学校,县里会奖励考上清北的学生五万元,也会奖励班级的老师十多万,各门课老师分,班主任会多分2万左右。他在新闻上看到过江西别的学校甚至会奖励单个老师十几万。
有限的自救
瑞昌县是位于江西九江市西部的县级市,截至2024年末,全市常驻总人口只有38.59万。生活在瑞昌县,王梓辰注意到整个县城对“清北生”都很关注:清北考生在县城的大饭店办升学宴不用花钱,县里也有企业给清北生发奖金。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青年学者郑雅君在进行县中研究,她关注到近些年县域社会存在一些对清北非理性的追逐,有县中校长跟她说,“每个家长都相信自己的小孩能上清北,“清北率”是社会公众容易解读的一个指标,也成了大众评判、选择县中的标准。
另一方面,县中需要凭“清北生”的业绩在政府面前争取到更多资源。江西的县中老师罗恺也听领导说,学校想要建专门的报告厅、体育馆,高考成绩好了,才更容易要到经费。胡春芳至今都记得,1989至1991年她在吉安永新县读高中时,老校长总在学生大会上说起,学校里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北大,以后如果到了国家部门,可以为家乡贫困县争取更多指标。
《山花烂漫时》剧照
教育经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访问教授叶晓阳和其他学者曾研究过县中高考表现与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选取了宁夏2001-2008年间区县高考成绩和教育财政经费收支的数据,研究发现,每1人被北大或清华录取,平均能够提高次年的县中每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约470元,地方学校会尽力通过促使学生进入顶尖大学来获取经费。在后续的研究中,调研数据扩大至从2005年到2011年全国范围的县中,叶晓阳分析数据后发现,全国县中里普遍存在清北人数与教育经费挂钩的情况。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童楠楠关注到,21世纪初,一些报纸会报道“县中奇迹”,有的县中考得比市中好。童楠楠说,那时县中的辉煌一方面靠的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领导苦干”,在当时的高考难度下还是相对容易出成绩。另一方面,当时县中的老师大多是师专毕业,在当时师专是很好的学校,培养出的老师很有实力。但现在,老师逐渐退休,新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现在教育部部属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教师不愿意来县中工作。
现在,一个县中能出清北学生变得越来越难。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王旭清在全国多省进行过关于县中的调研,关注到县中逐渐落后甚至塌陷的趋势。她举例说,湖北省的一所知名县中自2014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有6-7个清北生,2021至2024年清北生的数量有所下降,而且考生几乎不再能单凭裸分录取,要依靠加分政策。贵州省盘州市(县级市)第二中学2016年考上清北7人,985高校录取人数为144人。到2023年,该校无人考上清北,985高校录取人数跌至47人。
《青春派》剧照
在王旭清看来,县中的处境越来越难。王旭清关注到各地市中都存在“掐尖”的问题。市中、超级中学会在中考后招走优质生源,县城里还有私立高中通过给优秀中考生优渥的奖金来抢人。2024年,童楠楠在赣北的一所县中调研。她了解到,2010年前后,高考竞赛在全国尚未火热,校长组织老师搞竞赛,学校曾有几年带出过清北竞赛生。罗恺2007年进入江西上饶的县中工作,他记得到2019年前,每个省队有8个名额,进入省队、拿到国家金牌就可以保送至清北。罗恺说,他们学校学生通过竞赛上清北过于困难,但凭省赛的一、二等奖进入985、211的自主招生是有机会的。
但竞赛的模式想要维续下去并不容易。罗恺提到,对于一所县中和学生家长来说,通过竞赛去好的大学,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他估算过,一个家庭培养竞赛生至少要花费六七万元,学校一般只能帮忙承担一半的费用。来自农村的家长往往难以负担这个成本。2020年国家取消了自主招生考试,高校提前录取的方式改为“强基计划”,对竞赛生的降分政策减少了。自此,罗恺所在的县中不再搞竞赛了。
《鸣龙少年》剧照
最近五年,他们也会送学生去进行强基培训,但罗恺发现,仅凭考前突击一周很难达到效果。罗恺去知名的市中学习后发现,他们的老师早早被培训过,在日常授课中就向学生渗透强基考试涉及的解难题的思路。现在,罗恺的学校出清北生主要主要靠学生报考北医等相对冷门的专业,以及一些面向特定学生的专项计划,获得降分录取的名额,但可选的专业也有一定限制。
剩下的手段就是学校的“培优”。在罗恺所在的中学,学校围绕“出清北生”的目标制定了一整套“培优计划”,首先是“优生优选”,从初三就选一批学生进高中,带他们学习高中的内容。等到高三,学校会在尖子班再选出十来个清北苗子着重培养,自习课上,学生一个个到讲台,老师当面批改作业,给学生讲解,分析不足,并指出之后要如何复习。罗恺说,学校对于老师给学生训练辅导、面批面改的次数都有基本的规定。
后悔
罗恺说,每年高考,江西省前一百名的学生成绩基本都能上清北,不过靠近100名的学生可能要报考冷门专业才稳妥。叶晓阳从事了多年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研究,他说,十几年来,清北的“踩线”冷门专业一直是那几个:北大的护理、考古和小语种以及清华的核物理。不过,现在人们对冷门专业的认知有变化。十几年前家长和学生乐意选择这些冷门专业,认为能吃到清北的红利,入校后读双学位就行,毕业后考公也有优势。但近年来,大家更看重专业的实用性。
调研过许多县中后,叶晓阳发现很多县中老师对大学专业的认识水平和普通家长没有太多区别,只知道一些常见的专业。比如“电子信息”专业从去年开始在网络上爆火,高考生趋之若鹜,但几乎没有人会考虑读这个专业毕业需要哪些能力,毕业过后有多少人能找到网络视频中宣传的工作。叶晓阳说,现在人们选学校和专业更多是看重是否好找工作。
牛雪纯在2017年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大二她就后悔了。高考前她觉得做医生长期高压,自己不一定能承受。在老师和家长的期待下,她还是去了。大学第一年她在北大本部学习基础学科,她觉得教学质量高,实验课的老师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有的老师会花钱租会议室邀请学生课后来讨论问题、答疑,她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到了大二回到医学部上课,校园缩小了,她感觉到教学环境的落差,课程变成了无趣的背诵,在实验室她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任务,但很多时候不知道实验具体的目标。每次在实验室工作到10点半,她总会质疑辛苦的意义。
《重启人生》剧照
牛雪纯记得在填高考志愿时有人跟她说在北大可以随便转专业,上大学后她才知道,如果高考分数没有达到北大本部的录取线,是不能转专业的。大二后的暑假她考虑过退学复读,但最后还是没敢冒险。大四时她对制作影视化的内容感兴趣,毕业后她很想当综艺导演,但她发现自己没有去实习、入行的机会。
关注到瑞昌一中的事件,正在读博的钱浩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帖说瑞昌一中“和我母校一个样子”。从某种程度上,他觉得自己人生被改变了。钱浩2015年就读于山东的一所县中,学校非常注重高考竞赛,多的时候每年能靠竞赛送十几个学生上清北。从高二开始,钱浩和尖子班的同学们就到外省培训学校专攻竞赛的内容。他的成绩一直很靠前,自己也向往通过竞赛进入省队、拿金牌保送清北,但在冲击省队的最后一关失利了。
等他回到学校,班级已经在一模考试。他落下了很多课,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最后几个月拼命补习,到高考前觉得自己学得被耗干了,高考也没有发挥好,最终考了南方一所985学校。现在回想,他觉得如果不搞竞赛,自己是有希望靠裸分上复交或者浙大,“但是因为太执着清北,做了很大的牺牲”。
《小巷人家》剧照
高三下学期时,何梦的老师建议她报考北大的强基计划。结果她的高考分没达到北大的入围线。她最后上了北方一所985大学的管理专业,上大学后她越发后悔选文科,觉得身边充斥着“文科无用论”,也感受到读文科面对的就业形势的严峻。她在大二和大三都去过学校的秋招现场,发现公司招聘的文科岗位很少,而且像她专业的岗位对专业不设限,竞争很激烈。她也在招聘网站上看到很多文科相关的岗位起薪只有三五千。为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她决定攻读法学的研究生。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叶晓阳外,均为化名。实习记者杨纯希对本文亦有贡献。)
排版:小雅 / 审核:雅婷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