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1日讯(记者 徐杰 黄心怡)全球AI领域备受关注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落幕,上海抓紧又忙活起来了。
日前,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该文件明确,必须把握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以AI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跃升。
为什么这么快就落地推动“AI+制造”,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有诸多因素的推动,既有产业发展特征的必要性,也有时间紧迫的要求。
制造业和人工智能可谓是上海当前支撑力最重要的两个行业,一个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一个新兴产业,一个重,一个软。上海制造业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此前,上海电气、上汽集团等一批重要的制造业帮助上海打造了“工业立市”,而在如今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的方式天然是“+”、或“*”,时间是“机不可失”。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桥头堡,上海制造业基础雄厚,当前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 4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而人工智能方面,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市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达394 家,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两个重要的产业正在相向而行,创造增量。比如,今年2月份,无限光年、国地中心、太保集团、稀宇科技(MiniMAX)、上海仪电、阶跃星辰、智己汽车、模速空间、傅利叶等签订产业联合体发展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这份“AI+制造”发展文件还指出,把握轻量化技术新趋势,着力开发面向垂类领域的工业级智能体,实现“小切口”精准赋能,体现了对制造业需求的深刻洞察。
传统制造业往往面临数据碎片化、场景复杂化的问题,而轻量化的AI方案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小切口”突破,例如在质量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等细分场景中快速落地。这种精准赋能的思路,避免了“大而全”的盲目投入,有助于企业低门槛融入智能化浪潮。
这份文件还提出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的差异化“AI”路径。传统制造业要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新兴制造业重点布局智能终端等原生赛道。这种“一业一策”的策略,既尊重企业差异,又能集中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曾指出,没有安全保障,工业互联网就失去了发展的前提。该文件也强调了工业互联网安全屏障的建设,凸显了对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多次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海这次实施“AI+制造”发展方案也在国家层面“AI+制造”发展探索经验,助力“上海制造”——“上海智造"——"中国智造”。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基础扎实,总体规模已连续10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在产业结构提升、创新驱动、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取得明显实效。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制造体系、研发创新、数据安全等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业最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