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时隔7年,姜文回归。新片《你行!你上!》又一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部分观众表示很难看,很聒噪;另一部分观众则盛赞为年度最佳,隐喻满满。但总体而言,姜文电影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如今上映一周多,票房仅有8000万+,预测总票房不会超过1亿。豆瓣开分6.7,只能算勉强及格。到底如何理解姜文的新片?究竟有没有深含隐喻?
时隔7年,姜文回归。新片《你行!你上!》又一次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部分观众表示很难看,很聒噪;另一部分观众则盛赞为年度最佳,隐喻满满。但总体而言,姜文电影的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如今上映一周多,票房仅有8000万+,预测总票房不会超过1亿。豆瓣开分6.7,只能算勉强及格。到底如何理解姜文的新片?究竟有没有深含隐喻?
文|杨祖占
强扭的隐喻,不甜
现在看姜文的电影变成了一种特别疲惫的事情。不仅看片过程如坐针毡,看完更陷入迷惑。当你说不好看的时候,一批人会急着告诉你你没看懂,电影另有深意。
其实,姜文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电影没有隐喻。但也表示,接受大家的各自解读。因为电影是由观众和创作者共同完成,每个人的联想都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
固然,解读隐喻是一种个人乐趣。如果你真的享受于此,也无妨。但如果想要将这种趣味,强加在所有人的头上,只会招致反感。
对姜文电影的隐喻解读热,是从《让子弹飞》开始的。一来,民国题材有着复杂的政治语境,很自然地会让观众产生解读热情。二来,姜文前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叙事过于魔幻晦涩,以至许多人没有看懂。而《让子弹飞》则在叙事模式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讲了一个人人都懂的故事。这立马引起一部分观众好奇:姜文的电影绝不会那么“简单”,其中必暗藏深意。
民国三部曲或许因为独特的时代背景,还存在政治隐喻的解读空间,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这种隐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你行你上》改编自郎朗的传记。对本片最常见的解读,是把郎朗看作新中国的隐喻,认为他的一路成名走向世界天花板,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其中,不断地换老师则隐喻路线之争,在顶级音乐学院的斗琴对擂则象征了国际舞台的资源争夺。
且不说解读的逻辑是否合理,就算真的存在这样的隐喻,那对于电影的表达也没有任何增色。
所谓隐喻,需要的是两个本不相关的事物,比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现实与梦境,实体与抽象的概念等,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了可类比的相似概念,让人们在表层的故事之下解读出另一种意味,从而丰富故事的观感。
但对于《你行你上》里隐喻的事物,本就是紧密关联的。一个80后男孩,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下,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出国门,登上世界顶级艺术舞台,这自然是与时代与国策的变化息息相关。只能算作一种人物与时代的呼应,无处可作隐。
况且,用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来映照国家的发展与崛起,这是再常见不过的故事模版。尤其是对于改革开放成就的描绘,多年前就有《中国合伙人》,近两年也有《繁花》,这样的故事和主题本就不需要任何隐喻,也可以尽情书写。若真的额外加一层隐喻,反而突显了电影本身的语焉不详,单薄匮乏,以至于需要通过所谓的“深度解读”才能完成其表达。
而很多人忽视的是,姜文其实是一位直觉型的导演,没有那么工于心计地在电影里谋划大局。他把电影当做梦,巴不得飞天走地,谁也不拦着。他喜欢屋顶以上的干净,只有自由的风,逍遥的云和热烈的太阳。屋顶以下的权力游戏,他并不那么关心。又怎会去用艺术的饺子,去蘸俗世的醋呢。
空心的故事,不好看
回到电影本身,一部作品的优秀也从来不会以隐喻的多少为标准,首先得在表层故事上做得好看才行。
影评人毛尖曾经评价《一步之遥》:“这部电影难看,是因为它看上去特别有内涵”。到了《你行你上》,难看依旧,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内涵了。
电影近乎是流水账式地讲述了郎父陪伴着儿子一路成名的过程。或许,其中个别场景得益于姜文式的疯癫狂想,还算有趣。但整体看下来,剧情一盘散沙,主题含糊不清,人物也塑造虚无。大量的车轱辘话台词冗长乏味,还很聒噪。整部片的观感,像是一位饭局上酒过三巡的长者,侃侃而谈过往的传奇,偶尔几句插科打诨逗笑全场,但终究不过是重复诉说自己的功与苦,别无新意。
从最表层的情节来看,就是一部关于成功学的故事。成功学故事有很多种讲述的角度和方式,但姜文却选择了最浅薄的一种叙事,将一个天才的诞生消解成了一个父亲的鸡娃狂欢。
郎朗一路学琴的成名之路,被简化成一场加速版的养成闯关游戏,只需要父亲发号施令,就会自动增长能力值。他的面目是模糊的,人格是扁平的。对音乐对演奏有着怎样的想法,怎样的感情,在弹钢琴之外有着怎样的生活,在片中也丝毫没有呈现。甚至连其天才之处也全靠嘴说和戏外脑补,并没有具体的情节去展现他到底卓越在哪。
影片对音乐的理解与呈现,也很肤浅。古典乐演奏是需要大量技巧与情感融入的,但在电影中,却误导成了一种完全机械化的记谱比赛。片中有一段虚构的情节,是郎朗进入科鲁兹音乐学院(原型柯蒂斯音乐学院)参加斗琴擂台,斗琴的规则是比试谁没弹错音。这种僵化死板的评判优秀钢琴手的标准,不仅不合现实,而且也削弱了郎朗作为钢琴天才的分量。
即便是对于郎父的鸡娃主题,也缺乏足够的动机刻画。只看到他的疯癫与极端,却不见任何情感弧光,更不用说深层面的人性诠释。何况,鸡娃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电影连这个也简化成了一种粗暴的“你行你上”主义。正面地鼓励,就是“你行!你上!干他!”;反向地刺激,就是吃药、跳楼、扔拖鞋。这种极端的呈现,大大低估了亲子教育的复杂性。
电影拒绝了一切专业性,一切主题表达,试图以此解构精英文化,嘲讽艺术权威,只以万能的平民赢学来解释一个钢琴天才的成功。但这并不是什么大胆的创新,也严重脱离了现实,反而呈现出一种苍白空心的内核。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姜文过强的自我意识与叛逆性,已经越发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抵触经典的类型结构,一面又找不到更好的叙事法则,最终使得成片毫无章法,只能在局部的形式上耍一些得意的小聪明,整体内涵却空无一物。
说到底,姜文还是满怀着对类型电影的不屑,但又无法彻底放开再做纯粹的艺术片。“站着还要把钱挣了”是他的宣言,也是困住他的魔咒。实际上,站着的对立面不一定得是“跪”。也可以是平起平坐,颔首前倾,相互尊重。
有毒的赢学,不值得
成功学的电影在全球都很常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成功学电影,往往是在反成功学,或者是对成功学的反思与修正。它们并不是说不要成功、拒绝成功,而是说在成功之上,一定有一个更值得追求的价值。
例如,《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位偏执学生为了成功,接受了魔鬼教师近乎变态的训练,但结尾两人仍然在艺术的合奏中实现共鸣与和解。《摔跤吧!爸爸》也是以严厉苛刻的虎父教育开场,但情感的转折则是父亲的道歉与放手,以此完成父女两条人物线的成长与蜕变。近期同在上映的《F1:狂飙飞车》也是一例。片中的主人公同样一路比赛,剑指冠军,但最后的落点则超越了比赛,落在对赛车本身的纯粹热爱与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与《你行你上》最接近的疯癫派成功学叙事,可能是马丁·斯科塞斯的一系列反美国梦的电影,如《喜剧之王》,如《好家伙》,如《华尔街之狼》。皆是讲述一个个小人物如何发掘了自己某方面的才华,又被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所驱使,最终在追逐成功的路上逐渐被自己的黑暗面反噬。《你行你上》与这些电影之间徒有一点形似,在精神内核上却是南辕北辙。斯科塞斯镜头下的所有癫狂,都明显地透露着反讽之味,并且在每一部故事的结尾,都留下一个警醒的启示。
《你行你上》里的成功学,并不是关于郎朗的成功,而是关于郎父的成功。其区别在于,一个代表钢琴家的成长励志,另一个代表鸡娃教育的胜利。尽管电影的内核空心,但对主人公语焉不详的态度,实质上默认了片中所呈现的极端成功学价值观。
如果前半部分还有一些对比赛公平的反讽,后半部分则完全浅显地停留在要比赛要赢的表达。全片在钢琴比赛中没有体现出任何超越竞争以外的追求。
有趣的是,与电影中郎父的“你行你上”主义十分相似的价值观,恰恰是去年上映的一部特朗普传记片《飞黄腾达》。片中展示了特朗普的精神导师传授他的成功学三原则。第一,攻击!攻击!攻击!第二,否认一切对自己的批评。第三,永远宣称自己是胜利者。尽管《飞黄腾达》也不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它仍然用特朗普的黑化,揭露其极端成功学背后的人性代价。
这种成功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关教育,无关自我的完善,只在乎竞争,只在乎赢。
当然,现实中的郎朗成功了,而且活得好好的,亲子关系也没有破裂。这首先是因为,现实中的郎父并非电影中的如此简化,而是多面的,在严厉之外也有理性的一面,柔情的一面,讲究策略的一面。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个例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成功学模式的普遍适用。
郎父将郎朗培养成钢琴家,的确与他的付出与努力分不开关系,但归根结底,他是幸运的。幸运于郎朗本身的天赋与对钢琴长久不衰的热爱,也幸运于郎朗父子二人有着共同的偏执、共同的渴望。我相信,极端鸡娃练琴的家长,在全国大有人在,但真正造出郎朗的也只有这么一个。所以,郎父的鸡娃人生,绝不适合所有想要成为钢琴家的孩子照搬套用。
而面对这种不可复现的传奇故事,我们从中提取的理应是更普适的父子情感,跨越各种阻碍的精神意志,以及在比赛之上感受到的音乐魅力,而绝不是一场轻率的“你行你上”式洗脑成功论。
排版:球球 / 审核:然宁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