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AI相关文章 前天 17:16
金融Agent落地,谁能“敲开”银行的大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AI Agent在中国银行业的加速落地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在2025年新技术周期拐点,AI Agent正成为破解银行技术焦虑的关键利器。它通过感知、推理、决策和执行,将AI能力从虚拟世界延伸至信贷、风控等核心业务,重构生产力,实现降本增效和提升客户体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城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正积极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及垂类科技公司合作,探索AI Agent的多元应用,如智能风控、智能投顾、自动化流程等。尽管面临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收益等挑战,但AI Agent在中国银行业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望为银行业带来可观的商业增量。

🤖 AI Agent重塑银行业务流程:AI Agent作为AI大模型的具象化应用,能够感知金融环境、推理决策并执行具体任务,其“装上‘手脚’”的能力使其能够直接落地于银行信贷、风控等核心业务场景,实现流程自动化、辅助决策,从而大幅降低人工干预,提升运营效率。例如,工行通过数据洞察智能体将数据分析时长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邮储银行的告警研判智能体将网络告警排查自动化率提升至87.5%,效率提升90%。

🏦 银行积极拥抱AI Agent,科技公司提供关键支撑:从国有大行如工行、农行,到股份行如招行、平安银行,再到城商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各级银行都在积极布局并推进AI Agent的应用。这一转型离不开科技公司的赋能,例如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火山引擎等科技巨头提供了AI+云的基础设施和综合解决方案,而蚂蚁数科、奇富科技、数势科技等垂类公司则在特定金融场景下展现出技术和数据优势。双方的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金融Agent生态的繁荣。

🚀 金融Agent应用场景多元化,成银行数智化转型焦点:目前,金融Agent的应用已渗透到银行的多个业务环节。除了在信贷审批、风险评估等核心业务中的应用,还在数据分析、智能问答、知识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农行的“模速贷评分卡”智能体能在30秒内生成上市公司信贷报告,招行与火山引擎合作的数据Agent辅助员工数据分析,中信银行的智能体已辅助坐席人员提升内容检索效率50%以上。

💡 挑战与机遇并存,AI Agent发展需持续迭代与规范:尽管AI Agent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收益等方面的挑战。金融Agent的迭代需要金融大模型、知识供给、专业工具、安全保障、测评和观测等多方面协同。银行和科技公司需要共同努力,在合规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强化AI的金融专业能力,并通过小规模试点、收集反馈、形成“飞轮效应”来逐步推广应用,同时设置防护栏和可观测机制以确保AI Agent的稳定运行。

📈 AI Agent为银行业带来巨大增长潜力: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将为全球银行业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商业增量。中国银行业正站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AI Agent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驱动业务增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能够提供更强AI能力、更深业务理解、更扎实落地以及更优降本增效方案的科技公司,将在此轮浪潮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中国银行业,正站在新技术周期的拐点。

2025年,AI加速落地应用,AI Agent爆发,成为了破解银行技术焦虑的利器。

AI Agent,底座是AI大模型,能感知金融环境、推理决策和规划行动步骤。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执行具体任务,并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和调整。相当于,给“大脑”装上了“手脚”。

由此,AI从虚拟世界落地到银行的信贷、风控等核心业务场景,开始重构生产力。

例如:在复杂的流程中,金融Agent自主完成任务流并辅助决策,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实现降本增效。在客户服务中,它能提供智能便捷的交互体验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资料来源:《2025年金融智能体深度应用报告》

目前,金融Agent已经成为“一把手工程”或“核心工程”。

浦发银行副行长丁蔚表示,场景+智能体正成为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将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可能性。

工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认为,金融业大模型应用将从以模型预训练为重心的上半场,走入以先验知识+后训练+智能体应用的下半场。

中信百信银行首席数字官陈龙强更是高呼:“AI Agent布局应‘抓紧上车’”。

资源也随之倾斜、加码。我们观察到:部分头部银行,AI实力雄厚,正自主研发、落地金融Agent。同时,在科技公司的赋能下,有更多的中小银行跨越“技术鸿沟”,也正向AI银行进阶。

金融Agent「如火如荼」

银行,数字化基础相对完善,拥有海量数据,是AI落地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

当前,金融Agent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国有行方面,“宇宙行”工行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最阔绰,2024年支出规模达285.18亿元,位居首位。它基于自研的“工银智涌”大模型,正建设智能体工厂,已经打造出了数据洞察智能体、财富助手智能体。

其中,数据洞察智能体已赋能行内超过2万名数据分析人员、超过20万名管理、营销、运营人员,已将数据分析时长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农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规模249.7亿元,科技人员2.76万人,仅次于工行。它聚焦信贷场景,创新推出了“模速贷评分卡”智能体。

这是一张由AI辅助生成的评分卡,根据人员素质、创新能力、商业化能力、市场化投融资等能力,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它还能在30秒内一键生成上市公司信贷报告,大幅缩短尽调审批时间。据央视报道,基于该智能体,农行上海徐汇支行已经为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卓繁信息,批出了贷款。

邮储银行正积极追赶国有行同业,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增幅最大。

它与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已经推出了知识问答、数据查询、告警研判、日志分析等网络运维智能体。其中,基于告警研判智能体,已实现行内大部分常见网络告警的排查自动执行,告警排查自动化率超87.5%,效率提升90%。

股份行方面,招行、平安银行是“科技明星”。

招行基于自己的科技能力,同时和火山引擎合作,推出了数据Agent,辅助员工数据分析。

平安银行背靠平安集团科技生态,基于PingAn GPT大模型,构建了AI Agent平台,已经上线知识数据Agent等智能体。

中信银行在自研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对外招标了部分AI项目。其副行长谷凌云透露,该行基于大模型知识检索能力构建的智能体,已经辅助650多名坐席人员与客户对话,部分场景内容检索效率提升50%以上,每通电话平均时间压缩超过10%。

去年,浦发银行新管理层上任后,全力推进数智化战略。它和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正建设智能体创设平台,并已推经出“智慧票据”贸易背景审核智能体,辅助票据审核自动化。

广发银行很早就和阿里系(阿里云、蚂蚁集团)战略结盟,目前,其打造出的智能数据分析助手,已经应用于数十个分行,表定位准确率70%,数据查询成功率65%。

头部城商行“牵手”科技公司,数智化转型已有显著成效。

北京银行基于百亿级参数的“京智”大模型,与华为合作,打造了“京骑”AI智能体(AIAgent)应用平台,已能提供流程编排、插件开发、Agent部署等功能支持,并支持在智能问答、知识检索、数据分析等业务场景的应用。

上海银行和数势科技合作,接入DeepSeek大模型和数势科技的SwiftAgent智能体技术架构,打造出了智能问数平台。

据悉,该平台大幅提升了用数效率,上海银行业务人员自主用数率从35%跃升至80%,预期能将业务响应时间缩短30%,数据分析效率提升40%。

此外,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长沙银行、中原银行、江南农商行等银行,也已经发布了多个AI大模型、AI智能体采购项目。

类比十年的移动互联网转型,如今的“AI+银行”浪潮更加汹涌澎湃,金融Agent正“全面开花”。

科技巨头VS垂类公司,谁更强?

AI,底层基础设施包括算法、算力、数据,中层是通用或垂类的AI大模型,上层是AI Agent等软件和应用。

AI能力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高成本的综合型工程,全球科技公司每年耗资高达数万亿元。

而当前,中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业绩承压,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从0到1”打造AI,并不现实。联手科技公司,或许是解锁“AI密码”的最便捷、最具性价比的路径。

上文也提到,不论是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区域性城商行,落地AI Agent都离不开科技公司的支持和赋能。

目前,市场上能提供金融Agent服务的,主要有两类玩家:

一类是BATH、火山引擎等科技巨头,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AI+云的基础设施,生态能力,综合解决方案。

如百度,拥有全栈自研、自主可控的AI+云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打造了通用Agent平台“心响”App。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帮助农行打造了“农行金融大脑”。3月,百度昆仑芯服务器中标了招行AI芯片资源项目。4月,百度智能云和兴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探索智能体中台、大模型应用等领域。

阿里、腾讯,是全球领先的AI+云巨头,旗下拥有丰富的生态场景和综合解决方案,也打造了AI Agent生态。在银行业中,他们备受青睐。

今年,阿里云中标了河南农商行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行智能编码等项目,并以更高价中标了中信银行财富管理大模型项目。

阿里云还透露,四大行已开始接入阿里AI。如工行基于通义千问多模态大模型推出了“商户智能审核助手”,在商户准入审核环节,用多模态技术取代了传统OCR技术。

同时期,腾讯云也中标了潍坊银行AI中台体系建设等项目。

腾讯云表示,过去10年,国内Top200银行有90%选择了腾讯云。如中国银行,基于腾讯云TI平台和大数据TBDS,打造了面向分析师的智能工作台,已服务超过4000名分析师。华兴银行在腾讯云的帮助下,打造了大模型信贷尽调助手,将尽调报告生成周期从7~10天大幅压缩至1天,工作效率提升10倍。

华为同样拥有领先的AI+云能力、综合解决方案,还有强大的政企服务能力,它已帮助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等,研发、落地了金融Agent。

近两年,火山引擎迅猛崛起,得益于豆包大模型的综合能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及推理成本持续下探。

据统计,去年下半年,火山引擎中标AI大模型、AI Agent相关项目的数量位居行业第一。2025上半年,在银行业中,火山引擎相继斩获大单,中标了贵阳银行大模型智能中台能力建设项目、成都银行大模型分析系统采购项目、中原银行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项目等。

另一类玩家是垂类科技公司,他们在信贷、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细分场景,拥有深厚的技术、数据积累。

如蚂蚁数科,旗下有支付宝、蚂蚁消金、蚂蚁基金、网商银行等。今年,它发布了Agentar平台,近期又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来超百个金融场景智能体解决方案,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通用四大领域。

如奇富科技,长期深耕信贷场景。信也科技,长期深耕金融领域。合合信息,长期深耕商业大数据赛道。

目前,奇富科技已推出奇富信贷超级智能体,包括端到端授信决策智能体、AI合规助手等。信也科技升级了智能体平台Zeta,已在自研客服与合规AI智能体取得了突破进展。合合信息已将启信慧眼升级为商业数据智能决策企业级AI产品。

数势科技聚焦数据智能,它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应用NL2Semantics技术路线实现精准取数,应用Multi-Agent架构实现多Agent并行协作。它已经帮助民生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中原银行等机构,打造出了金融数据Agent。

综合对比来看,在AI+云基础设施、AI综合解决方案及AI Agent生态等方面,科技巨头的优势无可撼动。但在细分业务场景或某一个金融Agent产品上,垂类科技公司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他们各有千秋,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伙伴,正共同推动着中国金融Agent生态的繁荣。

挑战和机遇

尽管AI Agent火热,但客观来看,理想和现实仍有不小的差距。

场景方面,仅有少数银行在信贷、风控等核心业务环节落地了金融Agent,而大多数银行则聚焦数据分析、智能问答、知识检索等非核心业务场景。

并且,金融Agent主要是辅助作用,也意味着,它依然需要人类的监督和干预。

原因是,银行业资产规模数百万亿元,是中国经济的“血脉”,也事关14亿国人的钱袋子,银行机构对AI Agent的确准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

但目前,部分领先的金融大模型的准确率仅有95%,AI仍时常出现幻觉。

这也是整个AI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如何迭代进化?

一位垂类科技公司的高管表示,金融智能体的迭代=金融大模型+知识供给+专业工具+安全+测评+观测。

未来,需要科技公司和银行共同努力探索,在合规、隐私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将数据、资料“喂”给AI大模型,强化其金融专业能力。

同时,要推出更多的AI工具,可以逐步拓宽试点范围,先进行小规模试点应用,收集反馈,迭代优化,形成“飞轮效应”,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最后,还要设置防护栏和可观测机制,限制AI Agent的行为范围,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

除此之外,金融Agent落地应用,还正面临着成本收益的考验。

银行机构精打细算,考核ROI,但短期内,依靠金融Agent驱动业绩跨越式增长,不太可能。

数智化转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银行必须制定出长期、坚定的AI战略,甚至要“一把手”亲自挂帅推进。

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必须更努力的“向上攀登”。谁的AI能力更强,对银行业务的理解更深刻,金融Agent落地更扎实,以及谁能帮助银行降本增效,甚至挖掘出业务增量,谁就将收获更多的订单。

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将给全球银行业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过1.4万亿元)的商业增量。

这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新发展机遇,也是中国科技公司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懂财帝”(ID:znfinance),作者:懂财帝,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 Agent 银行业 金融科技 人工智能 数智化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