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头条 07月31日 16:36
如身机器人CEO师云雷:落地养老照护,从人形重构开始|连线创始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如身机器人推出的齐家Q1,是一款专为养老护理场景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它并非简单模仿人类外形,而是进行了功能性重构,具备座椅轮椅二合一结构、防跌倒设计和低重心底盘,能在复杂环境中平稳载人。齐家Q1搭载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可陪伴老人、提醒用药,甚至紧急呼叫护工,成为老人的“数字伙伴”。该产品积极响应国家智慧养老政策,有望成为首批试点机型。齐家Q1的研发理念是成为“全天候服务的机器人保姆”,旨在缓解家庭照护压力,让老人保有尊严。

🤖 **“人形重构”的创新理念:** 齐家Q1并非简单复制人形,而是针对养老照护需求进行了功能性重构。其设计更像一个为护理场景量身定制的功能拼图,例如机械臂采用高精度力控,结合双边力反馈遥操作技术,使护理员能“感受到”接触力度,确保扶起、翻身等动作平稳柔和。全向移动底盘则支持原地转向和横移,方便在狭窄空间内无障碍通过,并针对家庭环境进行了多项优化。

💺 **从操作到轮椅的形态切换:** 齐家Q1拥有可升降的坐垫,头部和机械臂可大范围旋转,实现“操作形态”和“轮椅形态”的切换。在轮椅形态下,机械臂可充当轮椅扶手,老人可握住末端控制方向,或由机器人自主导航。这种设计解决了“床椅转移”这一高频难题,通过专门的坐垫升降和自主寻位算法,最大程度降低人力搬运难度和摔倒风险。

🗣️ **多模态情感交互与细微痛点解决:** 齐家Q1具备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能与老人闲聊解闷,成为“数字伙伴”。它能通过语音指令递水,解决老人夜间饮水需求;可变形为轮椅形态,将行动不便的老人护送到卫生间,解决起居难题;跌倒检测系统能在老人意外摔倒时及时预警并通知家属或护理中心。针对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产品配置和交互方式也有差异化设计。

📈 **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 齐家Q1目前暂未公布售价,将以“按月订阅制”试运营。公司在核心部件如机械臂、力控关节模组上坚持自研,以确保高精度和安全性,同时复用医疗机器人产业链的视觉识别、传感器等环节以降低成本。2026年试点将优先选择养老机构,以便在规范环境中打磨产品,收集数据。关于具身智能的远程遥操,预计1-2年内可实现低风险任务的自主操作,但高风险操作仍需人机协作。

🌟 **用户体验的真实反馈与持续优化:** 在2025 WAIC展会现场,齐家Q1的“机器人小卖铺”互动测试收集了大量真实用户反馈。用户提出的语音识别准确性、物品递送精度等问题,将成为产品优化的重点。如身机器人将重点提升语音抗干扰能力和末端执行器的动态稳定性,并深化与院士实验室的合作,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用户意图识别的准确性,力求让机器人“用得顺”。


编者按:他们创办的公司或已是独角兽,或刚启动种子轮,或已家喻户晓,或长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经济的微观脉搏,是这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微观主导者和实践者,不同行业成千成万的他们的身影汇聚,投射变革的洪流。

由财联社和《科创板日报》联合发起的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科创板日报》7月31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日,在人潮涌动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其中一个小小的“机器人小卖铺”凭“养老”标签突围:观众排队与机器人对话、索要零食,甚至可以坐上它“遛弯”。

这台会卖货、能载人、还会聊天的齐家Q1,由如身机器人自研,专门面向养老护理场景。

据介绍,齐家Q1具有座椅-轮椅二合一结构,被配备了防跌倒扶手、低重心底盘,这让它在拥挤的展会环境也能平稳地载着老人缓行。与此同时,凭借搭载的多模态情感交互系统,它能陪老人闲聊解闷、提醒按时服药、在紧急时刻呼叫护工,成为真正的 “数字伙伴”。

当前,政策正在推动智慧养老的落地。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工信部、民政部2025年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提出连续三年在居家、社区、机构三大场景完成200户家庭和20个站点实测。而齐家Q1正是首批申请入选试点的机型之一。

如身机器人于2022年成立,截至目前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英诺天使基金、奇绩创坛、零以创投等。

如身机器人创始人&CEO师云雷,在机器人领域钻研多年,师从张建伟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思灵机器人创始人陈兆芃博士(德国宇航局机器人所华人最高级别科学家)。

近日,在2025 WAIC展会现场,《科创板日报》记者与师云雷就切入养老场景初衷、养老机器人的技术实现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谈。

尽管齐家Q1仍属于人形机器人范畴,但师云雷在采访过程中表示,团队对“人形结构”做了重新理解与定义,“它不是对人类外形的复制,而是面向照护需求所做的功能性重构。”

目前,齐家Q1暂未公布单台售价,将先以“按月订阅制”进行试运营。

以下为采访实录:

打造“全天候服务的机器人保姆”

《科创板日报》:请你用一句话定义“齐家Q1”——如果它是一位家庭成员,它在家里的身份是什么?为何选择切入养老场景?

师云雷:齐家Q1就像一位“全天候服务的机器人保姆”,它的角色既非强势也非弱势,而是同处一个屋檐之下的忠心伙伴,能照顾老人起居、陪伴交流,也能在深夜第一时间响应老人的需求。

我们选择切入养老场景,是因为看到太多家庭因老人失能而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有人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不仅是现实,更是一种无声的压力。我们希望齐家Q1能成为那个“有需要时就在那里”的存在,让照顾者得到喘息,也让被照顾者保有尊严。

《科创板日报》:2025 WAIC现场,观众排队体验乘坐机器人、与之握手前行的画面刷屏,你当时最大的感受是?

师云雷:那一刻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和机器人之间的距离,第一次被真正拉近了。大家愿意坐上去、牵着机器人的手一起前行,这不是看热闹,而是一种信任和亲近感的自然流露。对我们来说,这是对“机器人不是工具,而是生活伙伴”理念最真实的回应。

其实轮椅形态的设计灵感,最初就来自我自己有一次抱孩子时的一个突发想法:我们希望机器人照顾老人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忙”,而是像父母照顾孩子那样,彼此贴近、相互依赖,形成一种温暖的共生关系。

《科创板日报》:WAIC展会现场“机器人小卖铺”的互动测试,是否收集到关于语音交互准确性、物品递送精度的具体反馈?这些反馈会如何优化产品细节?

师云雷:是的,我们收到了很多来自真实用户的反馈,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

大家提出的问题,比如语音指令在嘈杂环境下的识别有时不够准确、机器人会听错或者反应慢;机械臂抓取物品能否一次成功、递送物品的动作是否更加准确柔和等,这些都提醒我们,真正走进生活的机器人,不能只靠“黑科技”,更要靠“用得顺”。

我们后续会重点优化语音抗干扰能力和末端执行器的动态稳定性,把细节做到极致,另外也会和张建伟院士的多模态技术实验室加深合作,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对用户意图识别的准确性。

“人形重构”是根据护理场景量身定制

《科创板日报》:你提到“人形结构不是对人类外形的复制,而是面向照护需求的功能性重构”,这种重构在机械臂设计、身体结构布局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比如如何通过结构优化解决老人起身、翻身等核心照护难题?

师云雷:齐家Q1的“人形重构”更像是为护理场景量身定制的功能拼图。

首先,机械臂采用±1N的高精度力控,并结合双边力反馈遥操作技术,让远程护理员能“感受到”接触的力度,确保扶起、翻身等动作既平稳又柔和,避免过度用力。

其次,全向移动底盘支持原地转向和横移,即便是在卧室、卫生间这类逼仄空间中,也能像“滑行”一样无障碍通过。目前,底盘已针对家庭中的门槛、斜坡、地毯、狭窄通道等场景做了仿真与实地测试,尤其在针对性适老化改造以后,家庭环境通过率达到了满级。

同时,机器人配备可升降的坐垫,并且头部和机械臂可大范围旋转,拥有两个工作面:朝向A面是“操作形态”,朝向B面则切换成“轮椅形态”,此时机械臂直接充当轮椅扶手,老人既能通过握住末端来控制方向,也能由机器人自主导航完成移动。

最后,我们为照护中的高频难题——“床椅转移”开发了专门的坐垫升降和自主寻位算法,让机器人能自动找到最佳坐垫高度和最佳转移位置,最大程度减少人力搬运的难度,降低转移摔倒的风险。

《科创板日报》:从“操作形态”到“轮椅形态”仅需“身体朝向切换”,这一设计的技术难点是什么?对老年用户而言,切换过程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如何保障?

师云雷:技术难点主要在于整机结构的稳定性和各模块间的精准协同。我们需要确保机器人在“操作形态”和“载人形态”之间切换时,始终保持重心稳定、不易倾覆,过渡过程平稳流畅。对于老年用户,我们设计了一键语音或触控即可完成的切换操作,过程中机器人会自动锁定座椅姿态、限制移动速度,并启用力控保护机制,确保整个转换过程既简单便捷,又绝对安全。

《科创板日报》:齐家Q1的功能点是如何解决照护过程中最具体、最细微的痛点的?

师云雷:语音指令唤醒机器人,自动递水,可以解决夜间老人想喝水但不愿打扰护工的问题。

此外,针对起身上厕所行动不便、怕跌倒的难题,齐家Q1可以变形为轮椅形态,载人护送到卫生间。

还有当出现独居老人突然摔倒的突发情况,机器人的跌倒检测系统可以立刻预警,并通知家属或护理中心。

《科创板日报》:对于半失能、全失能、独居三类老人,机器人在产品配置或交互方式有何差异?

师云雷:对于半失能老人,机器人产品更强调协助功能,如辅助起身、递物、语音互动;对应的交互方式应为语音+简单触摸。

全失能老人则以遥操作+力控为主,所有动作由远程护理员控制,重点在安全性与精准性。

独居老人则应增加跌倒监测、远程联动、情感陪伴等功能,确保“有事有人应,无事有人陪”。

2026年试点选择养老机构

《科创板日报》: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中,哪些核心部件必须自研,哪些可以复用医疗机器人产业链?

师云雷:机械臂、力控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必须自研,因为需要±1N的高精度力控、安全性极高的直接人体接触;而视觉识别、传感器、控制模块等非接触性环节,则可借助成熟的医疗或协作机器人产业链,加快产品迭代,降低整体成本。

《科创板日报》:2026年试点先选择养老机构而非直接进家庭,原因是什么?

师云雷:养老机构拥有规范的护理流程和专业人员,更适合远程操控和场景验证,也能更系统地收集产品数据与用户反馈。我们希望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中打磨产品,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再逐步进入家庭。

《科创板日报》:具身智能下一步最关键的技术瓶颈是什么?预计多久可以去掉远程遥操?

师云雷:当前AI还不能完全理解复杂家庭场景中的动态变化,比如老人突然想换姿势、临时改主意等,这些都远比递一杯水复杂。我们预计,未来1–2年内,像递物、语音陪伴这样的低风险任务可以完全交给AI去做。但涉及翻身、转移等高风险操作,人机协作仍是最安全的方式。

具身操作模型的范式尚未完全收敛,以目前最有希望的VLA模型来讲,已经可以实现一些轻量化长程任务的自主操作,但是成功率尚难以提升到99%的水平。

我们预计,简单的自主操作任务可能在2年内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并依赖VLA改进模型实现自主;但是更为复杂的多模态模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开发,而模型决定了数据类型,因此目前尚难以预测多久可以去掉遥操作,我们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效的遥操作都会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和补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如身机器人 齐家Q1 养老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