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31日 11:11
北大取消绩点:一场解放,还是新一轮内卷的开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北大近期正式启动绩点改革,主要包括取消优秀率上限、引入P/NP选课制度、赋予院系成绩制度更大的自主权等。此次改革旨在弱化“分数至上”的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然而,借鉴清华、复旦等高校的经验,绩点制度的调整并未有效缓解学生的竞争焦虑,反而可能将竞争转移到科研、社会实践等其他领域。文章探讨了改革的深层逻辑,并鼓励学生跳出“绩点”的束缚,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努力与结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 北大绩点改革引入多项新举措:取消单门课程40%的优秀率限制,允许学生在非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之外选择一门课程进行P/NP(通过/不通过)考核,并赋予院系和老师在百分制和等级制之间的自主权,同时等级制将不再直接换算成绩点。从2025级开始,各类学业评价将以完整成绩单替代以往的绩点计算方式。

💡 改革背景与多校联动:此次北大的绩点改革并非孤例,与清华、复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改革思路一致,都旨在打破“分数至上”的局面,引导学生关注学术能力本身而非单纯的绩点数字。例如,清华推行12档等级制,复旦和上财也放宽了高分分布的限制。

🤔 改革能否终结“内卷”仍是未知数:过往高校的改革实践表明,绩点制度的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竞争焦虑。当绩点目标被推高,或当竞争转向科研、社会实践、论文发表等领域时,新的“内卷”现象可能随之产生,使竞争变得更复杂和难以预测。

🚀 鼓励学生超越绩点,探索多元发展:文章指出,面对改革,学生应尝试接受努力不一定能换来预设结果的现实,并将目光从单一的绩点目标转向更广阔的个人发展。无论是进入业界还是学术深造,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关注实际工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深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 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认知:大学四年,比追求高绩点更重要的是开始思考“我到底应该在什么方面努力?”、“‘卷’的方向是否适合我?”以及“高绩点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主动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大学教育赋予的宝贵财富。

去年清华绩点改革让众多北大学子羡慕不已,今年这股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北大。

北大教务处正式出了通知:

图片来源官网

随后冲上了热搜第一:

图片来源微博

都改了些啥?

用人话总结一下:

1. 取消优秀率,之前单门课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

2. 可自选一门课P/NP,给予同学们选择一些难度较大但又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但必修课与专业核心课无法记P/NP;

3. 百分制和等级制是院系/老师自主决定,今后院系对成绩制度有更大话语权;

4. 等级制不换算成绩点;

5. 25级开始各种学业评价不再采用绩点,用完整成绩单;

相比之前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试点改革,这次绩点改革更为全面也更为细致。也收获了不少好评:

图片来源小红书

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图片来源小红书

所以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次改革,能终结内卷吗

这次改革会终结内卷吗?

北大并非首个改革的高校,这场改革的逻辑和之前清华、复旦、上财几轮绩点制度调整如出一辙。

清华早在2015年推行12档等级制替代GPA,试图弱化“分数至上”导向;复旦从“3.3大学”改向“3.8大学”,上财也取消高分比例限制,放开高分分布,由学院自主制定方案。

我们在《清华和复旦绩点改革后大家卷生卷死的情况有变好吗》提过:在那些绩点计算方式调整了的学校,大家好像并没有变得更轻松。

当绩点3.7成为新的及格线,当A-都可能让你在排名中落后时,一种新的、更强的焦虑感反而出现了。

之前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超过某个分数线,但现在,目标似乎变成了无限高,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更牛”的人,会把标准抬高到什么地步。

这种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有过。

所以,即使北大不再使用绩点,我们内心深处也有一种隐隐的不安:竞争的压力,真的会因为绩点的消失而消失吗?还是说,它只会从一个我们熟悉的战场,转移到一个我们更不熟悉、更不可控的战场?

“卷绩点”被压下之后,同学们会转向“卷科研”“卷社会实践”“卷论著”“卷奖助”“卷课外经历”——竞争逻辑变了,其实还是那句老话:当评价标准变了,大家就去卷标准所在。

我们只是从一个规则明确的游戏,进入到了一个规则更复杂、更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的新游戏里。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显然,从制度层面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那作为身处其中的我们,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呢?

首先,也许我们需要尝试接受一个现实:努力,不一定能换来我们心中那个特定的、完美的结果。

我们这代人,从小在分数和排名中长大,习惯了用它们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们习惯了相信:只要足够拼命,就该得到好回报;只要挤进“前几名”,就能获得安全感。

但进入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我们其实也慢慢意识到,想永远保持“前几名”,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身边人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地方,一次考试的失误,一次排名的下降,都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

这绝不代表不够优秀了,只是我们需要有新的视角和方法去看待和积累自己的实力,才不会让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最高光的时刻

其次,与其被动等待一个“完美答案”,不如先试着主动掌控我们能掌控的部分,试着看清“游戏规则”的多样性:

如果你的目标是去业界工作,却整天纠结每门课是不是都拿了A,可能就走偏了。企业更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实际工作做好。他们不会在意你某门课的具体分数,甚至你经历过一些挫败反而可能是好事——因为工作中你总会遇到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你打算走学术或继续深造,那么你是否真心热爱这个专业,能否独立思考、提出见解,对学科的理解深度,就变得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北大这次的改革,或许正是想推我们一把,让我们从那条拥挤不堪的、追求单一目标的赛道上,稍稍走出来一些,去停下来,真正地想一想:

    我自己,到底应该在什么方面去努力?

    那个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拼命“卷”的方向,真的就是值得我付诸一切的方向吗?

    高绩点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怎么把路越走越合适,越走越宽广?

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给我们。

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本身,或许就是大学四年,比拿到任何一个分数,都更重要的事情。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北大 绩点改革 内卷 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