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22小时前
[文 化] 微短剧:风物长宜放眼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文系教授沉迷微短剧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文艺生活迭代趋势。微短剧作为“互联网+文艺”的产物,在过去十年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题材日益丰富。其繁荣得益于网络文学IP积累、社交媒体构建圈层、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改变。微短剧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缓解焦虑、寻求情感宣泄的需求,但也存在品质提升空间。作者认为,微短剧的发展是新媒介与文艺磨合的成果,未来应在包容与创新中不断突破,并呼吁健全治理政策,推动其精品化发展,汇入主流文化。

🌟 微短剧的兴起是文艺生活迭代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不同代际的文化需求和文艺创新逻辑。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媒介和技术不断催生新的文艺形式,微短剧便是其中之一,其市场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

🚀 微短剧的繁荣离不开近三十年来新媒介、新技术与文艺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学IP的积累、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共同为微短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受众新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

💡 微短剧满足了当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下缓解焦虑、寻求情感宣泄的需求。正如沉迷微短剧的教授所言,人们希望在其中获得“完全没有纠结的情境”,这抓住了人性深处对轻松愉悦内容的需求,是其能够吸引大量受众的重要原因。

📈 尽管微短剧在题材丰富度和品质提升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如部分作品存在内容低俗、反智等问题,但这些被视为“成长的烦恼”。文章强调,微短剧的发展过程是新媒介与文艺相互磨合并整合进社会文化新版图的过程,未来将在包容与创新中推出更多精品。

🎯 为促使微短剧持续提升品质并服务公众需求,未来需健全行业治理政策,引导制作机构、播放平台和媒体舆论在历史观、价值观、流量观、质量观、文化观和审美观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并汇入主流文化。

【玉渊杂谈】

    ◎胡一峰

    最近,《一个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的365天》的帖子刷屏了。在一些人看来,微短剧上不得台面,比起文学经典,连“下里巴人”都够不上,竟然“迷”住了中文系教授,而且这位教授还任教于著名高校。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实则反映了人们文艺生活迭代之必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艺生活,这构成了文艺创新的底层逻辑。回顾历史,新媒介、新技术总在催生着新文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媒介迭代对于文艺创新的影响前所未有。作为“互联网+文艺”的产物之一,“迷”住大学教授的微短剧,以竖屏为主要形式、以App为主要平台,其历史严格算来不足十年,但发展迅猛。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分别为3.68亿元、101.7亿元、373.9亿元。2024年达到504亿元,2025年预计超过680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体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题材趋于丰富,涉及非遗、文旅、科普等领域的作品不断涌现,在“霸总”“甜宠”“穿越”“重生”等题材类型之外,还出现了《家里家外》等表现细腻生活场景、展现情感张力、兼顾不同圈层的优秀作品。

    如果把微短剧作为一个网络文艺新类型进行整体考察,那么其发展现状及其潜力,集中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新媒介、新技术与文艺携手前行的历程和成果。1998年以来,网络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IP和类型化创作机制,QQ、微信等社交媒体建构起了趣缘圈层,博客、微博等网络发表平台激发了创造活力。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不断介入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日趋丰富的文化生活新场景,全民移动支付和网络生活付费逐渐普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始了对于下沉市场的掘进和竖屏全屏的技术探索。2020年以来,主管部门正式将微短剧纳入规范管理并逐渐健全引导管理机制。此外,网络文艺的纵深发展培养了受众的文化消费新习惯和审美新风尚。这些都是微短剧当下繁盛景象的必要条件。

    透过微短剧,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时代文艺创作生产的新趋势。正如那位“沉迷”微短剧的教授所言,“在现实生活中间我们已经太纠结了,我们希望短剧提供的是一种完全没有纠结的情境”。活在当下的人们,既需要从文艺经典中获取深邃的智慧和恒久的力量,也需要情节密集、节奏轻快、反转强烈的文化产品以缓解快节奏、强压力生活带来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讲,微短剧以及同类文化产品是根植于人性的,至少抓住了人性深处某些最真实的需求。

    当然,微短剧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回应受众审美需求的力度和效度,以及作品品质、形式、营销方式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有些剧集还存在色情擦边、幼稚反智、套路同质等令人忧心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问题都属于“成长的烦恼”。

    微短剧的发展历程是新媒介和文艺互相磨合以及这种磨合的成果逐渐整合进社会文化新版图的过程,贯穿其中的则是在包容中突破,在迭代中创新的主线,而微短剧也将沿着这一主线推出精品,汇入主流。

    风物不妨放眼量。下一步,应健全完善微短剧行业治理政策,引导制作机构以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生产创作微短剧;引导播放平台以科学的流量观、质量观筛选推荐微短剧;引导媒体舆论以科学的文化观、审美观评价分析微短剧,促使这种新的文艺形式持续提升品质,服务公众需求。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微短剧 文艺创新 互联网+文艺 文化消费 媒介迭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