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本报记者 周思同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多年来,歌曲《天路》中关于青稞酒的唱词已深入人心。
作为西藏代表饮品之一,青稞酒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碍于诸多条件限制,其在全国酒业市场常年处于小众地位。而今,新型技术与专业人才的加入,为这种源远流长的高原名酒注入了全新活力。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组,来到昌都市察雅县吉塘镇雪通村。在群山环绕间,现代化工厂映入眼帘。走入厂区,穿过摆放着排排酒坛的仓库和重重杀菌消毒设施的员工更衣室,迎面而来的便是布满机械设备的生产车间,从原料制取到发酵贮存,各式自动化设备覆盖酒品生产全流程。
这个厂区是“西藏高原青稞科技成果转化暨青稞白酒项目”的成果之一。来自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的科研力量,攻克青稞精深加工技术瓶颈,在高原上勾勒出青稞“产业化、品牌化、高值化”发展全新图景。
“传统青稞酒大多由农户在家自行酿制,出产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度数较低,受众较少。如今,我们从制作工艺入手进行创新,打造高品质青稞酱酒,让这种古老的酒产品更符合大众口味。”西藏康酒酒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冯举耀告诉记者。
高原地区气压较低、温差较大,为酿酒工序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打破环境限制,该公司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合作,根据高原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打造了一套专用的全自动化机械生产设备。
自动化酒曲加工设备每小时可加工1500块大曲,每年产量1500吨;特殊的酒甑压力盖可在高海拔条件下制造出适宜发酵的常压环境,避免高原低压破坏产品酿制过程;自动化上甑机器人可实现远程操作,极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一道道精密工序让青稞蜕变为餐桌上的佳酿。
“针对高原的温差问题,我们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如将窖池深挖到3.9米、用上保温窖池盖等。”冯举耀介绍,下一步,厂内还将建设恒温系统,通过光伏板等设施来储存高原太阳能,解决车间内能源供应问题,使酿酒不再受四季温差和昼夜温差影响。
技术进步强了产业,也富了百姓。
在厂区仓库的青稞堆放区,一袋袋青稞原料整齐垒放如同小山。冯举耀说,这些都是从西藏本地收购来的青稞原料。为保证青稞的质量产量,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牵头对本地青稞种植进行了技术指导,对种植品种做出规划。“现在,我们每年收购6000吨青稞,可为本地农户增收2000余万元。”
同时,公司一边依靠技术升级为本地高校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一边设立相关培训机制,将本地招收的新员工分批送入内地培训3—6个月,提升员工素质。
“我们已创造350个就业岗位。厂区内酿酒工人队伍中,专科以上学历者已经占到百分之百。”冯举耀表示,接下来,公司还将拓宽培训面,在技术人员之外,进一步培养销售、管理类人才,全方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