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这几本书,越早读越来越好。
一、《幼学琼林》
有一本书《幼学琼林》,你把这一本书会背的话,什么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你大概会知道了。都是很有韵律的文章,要朗诵,要念出来,要会背,全部都背做不到,就背一些重要段落章句。《幼学琼林》的编者是四川西昌人,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古人著书不是希望赚钱,不是希望版权,他希望把自己的心血传留给后面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到处向钱看,看到钱,魂都掉了,读书人人品都没有了。古人不是这样,这些人贡献多大啊!
在中国文化方面,我想你们的底子也不一定扎实的,这还是客气话。你们可以趁着在这里教书时,专读一本书,《幼学琼林》,而且要读下面的小字。这一本书全部读完,你们的国文就有扎实的基础了。
(摘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二、《纲鉴易知录》
我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问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清朝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现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三、四书
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向读书这条路,乃至求得功名、做官,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来了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的教育,传统这个办法是对的。
儿童先从《大学》《中庸》背诵来,跟着你人生的历程,对人处事有经验,自己背来,不用思想,会自然启发悟到很多道理。不像你们现在背书,不叫作背书,叫作强记,勉强记下来的。若是背来,脑筋都不用,自然就出口了。像我的习惯,有时候跟你们讲话,一边讲话一边背来的东西就出来了。你们去考试,看了题目,因现在都是强记的,拼命想,结果考完试屁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