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前天 00:33
老黄又又又把中国车企坑了!还是看看远处的自研芯片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英伟达的Thor智驾芯片因设计缺陷导致良率低下,量产时间再次跳票,算力也大幅缩水,给国内部分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理想和小鹏等车企原计划搭载Thor芯片,现被迫启用备用方案或加速自研芯片的进程。文章指出,此次事件凸显了车企对英伟达芯片的过度依赖,并强调了自研芯片的重要性,不仅能增强垂直整合能力、优化模型、构建生态,还能有效进行风险管控和技术储备。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华为昇腾等国内自研芯片的进展被提及,预示着未来国产自研芯片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尽管英伟达在开发和生态方面仍具优势,但此次Thor的延期为国内竞争者提供了追赶和实现技术自主的关键时机。

🚗 英伟达Thor芯片遭遇“跳票门”:由于台积电生产时发现芯片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良率低下,英伟达的“大一统”智驾芯片Thor量产时间一再推迟,并从原定的2000 TOPS算力缩水至700 TOPS,实际测试更低,这使得原计划搭载Thor芯片的车型只能采用“残血版”或备用方案,对小鹏和理想等车企的车型发布和智能化升级造成了显著影响。

💡 自研芯片成为国产车企的必然选择:英伟达Thor芯片的延期和缩水暴露了国内车企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风险。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强智驾能力的垂直整合、模型优化、生态构建以及风险管控能力,自研芯片被视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例如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华为等都在积极推进自研芯片项目。

🚀 国内自研芯片现状与前景展望:文章列举了蔚来天玑NX9031(5nm, 1000 TOPS)、小鹏图灵芯片(7nm, 750 TOPS)以及理想“舒马赫”芯片(5nm, 1200 TOPS)等国内车企的自研成果,并提及华为昇腾910B(1000 TOPS)在L3级别辅助驾驶领域的应用。尽管自研之路充满挑战,但文章预测未来自研芯片的车企及国产供应商将日益增多,技术自主性将不断提升。

🛡️ 应对外部依赖,掌握核心技术:文章强调,虽然英伟达在CUDA开发生态等方面仍有优势,且多数芯片依赖台积电生产,但自主研发芯片是避免受制于人的长远之道。通过自研,车企可以积累芯片设计、制造、验证和优化能力,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车规级”标准,从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看英伟达脸色”。

兄弟们,最近国内车企可是被英伟达坑惨了啊。

这个英伟达的“大一统”智驾芯片 —— Thor,又又又跳票了。。。

最近台积电在生产时发现,Thor 的 “ 芯片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良率低下 ” 的情况。

黄仁勋也承认了这一点 “ 是英伟达的问题 ”。

最早呢 Thor 芯片承诺的量产时间是 2024 年底,结果现在貌似连车规级认证都没过,按照这个进度,工程师分析还需要四个月才能上线。

原来说好单片 2000 TOPS 的算力也缩水至 700 TOPS,而理想工程师测试下来发现实际只有500出头,跟双 Orin X 的 500 TOPS 比起来都没有优势了。。。

现在量产车上说自己有 Thor 芯片的,也只能是 “ 残血版 ” 的 Thor。

即使年底前英伟达真能解决问题,那离完整发挥出这 2000 TOPS 的算力还有段时间。

而小鹏和理想无疑是受影响最大的。

小鹏原来 P7+ 和 G7 可都是要上 Thor 的。Thor 第一次跳票后,P7+ 不得已采用了双 Orin X 顶一下。

Thor 去年年底再次跳票的时候,准备发布的 G7 也实在绷不住了,赶紧启用备用方案,紧急切换成自研的图灵芯片才逃过一劫按时发布。甚至于只有 Ultra 版本才是图灵芯片。

但小问题还是有的,我们同事在 6 月 23 日试驾 G7 Ultra 的时候,小鹏的产品经理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图灵芯片上的智驾“ 上市的时候都调不好 ”,可见受到的影响有多大。。。

隔壁的理想也是欲哭无泪,没有 Thor 的算力,自家 40 亿体量的 VLA 模型根本部署不了。毕竟 VLA 在道路识别计算要求和可视化呈现上都不止上了一个台阶。

那能咋办?除了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理想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研的 “ 舒马赫 ” 芯片上了。

这个与 “ 车王 ” 同名的芯片预计在 26 年第一季度上车,如果把智驾调试时间算在内的话,还是要比等 Thor 划算的。

害,谁叫你们相信老黄。你看雷军自从小米 3 那次被英伟达坑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完全押宝英伟达了。

不过坑人终也坑己,老黄也在股市上付出了代价,之前跳票时股价下跌超 8 %,蒸发了 2700 多亿美元的市值。。。但是看老黄现在的样子,好像还是不重视。

不过话说回来,老黄是付出了点代价,但是咱们呢?总不能以后智驾能力都得看着英伟达的脸色吧?

嘿嘿,所以要想不被老黄坑,还是得走自研芯片的路子。

咱们先叠个甲啊,算力参数只是参数,智驾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算力只是决定了上限,模型和调教决定了下限。

还有就是关于自研的界定,大家也别觉得用了外国的 EDA 设计工具,用了 ARM 的架构,用了别人的代工,就不是自己研制的了。

我想说只要能不看英伟达这种芯片供应商脸色,那就是自研好吧。

在接受这个共同条件下,看看现在国内的智驾芯片解决方案。

说到自研,那不得不提到蔚来了。我知道有些人讨厌李斌啊,但是咱确实得说斌哥的智驾芯片自研那是真的早啊。

2021年就开始自研芯片,当时智驾和AI可都还没爆发呢。

经过2年多的研发,蔚来于2023 年底发布了天玑 NX9031,采用 5 nm 制程 ,单颗算力 1000 TOPS,已搭载到 25 款的车型上。咱蔚来车主实际体验下来,搭配世界模型就是好用。

还有就是小鹏自研的图灵芯片,采用台积电 7nm 工艺,单颗算力 750 TOPS,也挺强的,G7 Ultra 装了三颗,理论上能实现 300 亿参数的本地大模型部署。

不过嘛,正如上文所说,智驾还没调好。

上面提到理想的舒马赫芯片也是采用 5 nm 制程,单颗算力达1200 TOPS。不过因为初期流片稳定性的问题,还是转投了 Thor,但现在嘛。。。总之就是非常 drama。

还有绕不开的华为昇腾。就比如昇腾 910 B,采用中芯国际等效 7 nm 工艺,在 MDC 1000 平台上能达到 1000 TOPS 的算力,正是为 L3 级别的辅助驾驶准备的。

而且华为有自己的 EDA 设计工具,虽然只是在内部使用,但也算是在努力走通芯片研发全链路了,未来可期。

除此之外,诸如零跑、比亚迪这些主机厂和地平线、黑芝麻、Momenta 这些供应商,都有已经发布或者在路上的自研智驾芯片。

而且我可以在这儿立个 flag,未来自研芯片的车企以及国产供应商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咱也不是唱衰英伟达,诋毁肯定是不能帮助进步的。

并且英伟达的开发和生态肯定是绕不开的坎,就比如坚固的 CUDA 开发生态护城河,还有其他什么丰富的 API 接口、SDK 等等。

再就是现在绝大多数芯片都还依赖台积电工艺生产,而台积电现在肯定是开足马力给你老黄生产晶片,其他客户的优先级肯定是不够的。

受这个影响最大的也是理想,“ 舒马赫 ” 芯片要 26 年的第一季度才能交付。。。

其实关于国产自研芯片的问题和困境咱们之前也聊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咱年初发布的视频。

但比起看别人的脸色生活,自力更生才是每个生命向往的方向。自研路上充满险阻,短期来看投入巨大,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自研智驾芯片会让主机厂增强智驾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好地优化模型,构建自己的生态,更好地去分配调度芯片的算力。

说句残酷的话,要是智驾芯片没调试好,英伟达的工程师不一定陪你一起加班,但是公司内部的工程师们就不一定了。。。

再一个就是风险管控,自研芯片落地到哪一步了自己门清,避免技术发布会开完了都快上市了,英伟达都交不了货。

还有就是这个技术储备,芯片设计、制造、验证、优化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积累。有话是 “ 一流企业做标准 ” ,所谓的 “ 车规级 ” 标准也是那几个企业制定的标准对吧。

如果不从现在累积自研芯片的技术,那不看英伟达脸色的日子就遥遥无期。

最后的最后,咱不得不说,虽然这次 Thor 的延期把理想小鹏等车企背刺了一波,但是对于整个汽车工业来说,这反而给了国产竞争者追赶的空间。

不怕封锁就怕倾销,就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咱国产的 EDA 工具刚起来,就被涌入的国外 EDA 淹没了。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现在正好趁着老黄现在分身乏术,自研智驾芯片这块必须给他拿下了嗷。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英伟达Thor 智驾芯片 汽车自研芯片 中国汽车 技术自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