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3.02平方公里是肉眼难辨的,面积还不足西湖的一半。
将地图放大,把目光锁定在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界河,顺着深圳河一路蜿蜒向西。河水注入深圳湾前,向南拐了个弯,北侧几十幢建筑围起来的地方,就是这3.02平方公里的一部分。
在手机地图上,它被标识为“保税区”(福田保税区),但这是用了几十年的名字。几年前,它成为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简称“河套深圳园区”),加上东北方向与之相连的皇岗口岸片区,共同组成了这3.02平方公里。
长富金茂大厦是福田保税区里最高的楼,68层。其中,44层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
站在展示交流中心向外望,便能理解其“地利”之处:河套深圳园区拥有福田口岸、皇岗口岸两个陆路口岸,一河之隔便是香港;北侧为高楼林立的福田中心区,亦是深圳的CBD;向东远眺,能看到整个深圳湾。
2025年7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在展示交流中心看到,多个参观团陆续来考察,半小时左右一场的讲解几乎没有空档。
纷至沓来的“好奇心”,瞄准的是这块小小土地上承载的科技实力。
根据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官网,园区内聚集了8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二百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四百多家科技企业,以及15000多名科研人才。
“小地方能做大文章,小空间孕育着大希望。”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形容,河套合作区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
“它拥有制度叠加、面积有限、风险可控的独特优势,是开展(香港与内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制度创新的最佳试验田。”
“跨小河,开先河”
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科创高地的由来,竟与水患治理有关。
深圳河是深港两地界河,全长37公里,发源于深圳梧桐山,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深圳湾。由于河床狭窄,加之海潮等影响因素,沿途两岸曾是水患频发之地。
20世纪90年代,深港两地共同治理水患,将深圳河裁弯取直,形成深圳河南侧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区域,这个被泥沙填平的地方,被称为“落马洲河套地区”。
2017年,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河套合作区”)。它地处香港北部和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面积约3.89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河套合作区由两部分组成:香港园区0.87平方公里,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深圳园区又分成两片,西侧是福田保税区,东侧是皇岗口岸片区,面积相当。
深圳与香港在河套合作区的科技联动,被称作“跨小河,开先河”。
2025年6月,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福田区委书记、河套发展署党组书记黄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河套合作区,是大湾区开放平台中面积最小、年龄最轻的,但它地处深港“地理中心点”,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一国两制’”独特区位,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南沙、前海、横琴三个重大合作平台,面积都超过了100平方公里。相较之下,河套合作区最小,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聚拢“创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土地,是它的当务之急。
如今,河套深圳园区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福田保税区,皇岗口岸片区尚在重建。长期以来,福田保税区以加工贸易和物流业为主,有多个厂房和仓库。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助理院长、首席运营官陈志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9年前后,福田保税区的科技企业比较少,办公楼里有多家外贸企业,“感受明显的是晚高峰,有一拨人下班,另一拨做外贸的人来上班”。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位于河套深圳园区,是一家面向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机构,由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创办。
2020年福田区政府印发通知,明确福田保税区是河套合作区的先行启动区,将推动保税区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晶泰科技(2228.HK)成为受益者之一。它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型企业,总部位于河套深圳园区。
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公司发展早期,扩大实验室及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工站集群时,对载体空间格局等要求很高,找到能兼顾实验室需求和团队快速发展的场地并不容易,河套深圳园区的部分场地恰好匹配了公司需求。
晶泰科技位于深圳的AI机器人实验室里,除少量研发及现场运维团队外,实验室主要是AI机器人实验工作站,在智能调度系统指挥下,机械臂在每个工作站中分别完成并推进取样、稀释、搅拌、检测等实验流程。
2024年8月,晶泰科技在香港上市,成为河套合作区首家上市公司。
7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在福田保税区看到,这里已建成多座新楼,部分旧有建筑正在翻新。
“只要是优质科研项目,未来在河套都有地可落。”黄伟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皇岗口岸建成后的用地面积,比原来缩减50%以上,能为科研人员释放出40万平方米的空间,以及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国际协同创新区。
“二次创业”
与许多城市边缘的高新区、开发区不同,河套深圳园区背靠的是深圳CBD——福田区。
2024年,福田区GDP为5949亿元,仅次于南山区。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福田区商事主体超60万户,税收亿元楼宇有159栋,为全国区县最多。连续两年位居赛迪中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一名。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里,福田是深圳唯一入选的行政区。2024年,福田还获得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年度考评创先类优秀等次第一名。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明确了园区的总体要求和布局,推动其迈入“快车道”。
规划公布,福田将其形容为“二次创业”。
深圳市官网显示,2024年1月,福田区召开的一场会议上介绍,三十多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福田区,赋予福田建设“城市新中心”的重要使命,福田开启“初次创业”。随着国务院印发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标志着福田迈入“二次创业”新阶段。
福田要从传统的城市CBD向“CBD+科创区”转型。
作为城市中心,福田具备较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
“福田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对接产业资源时,具备天然吸引力。”北科瑞声副总裁黄石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几年,公司入驻福田区北部的“深圳新一代产业园”时,园区聚集了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已形成初步的产业生态。
北科瑞声是一家致力于AI语音交互的科技企业。黄石磊介绍,福田区在科技企业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政策基础。福田区引导基金还直接投资了北科瑞声。
金融,是福田区的一大名片。从河套深圳园区,到“华南第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只有4公里。
陈志鸿所在研究院的早期项目之一便是“AI+金融”,因为当时深圳金融持牌机构主要聚集在福田,“经济基础好,金融企业多,商业机会也会更多”。
福田区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4年,全区分行及以上金融机构有295家、占全市近六成,银行、证券、保险是3个营收“千亿级”的金融支柱集群。
根据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将是河套深圳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
深、港合作
背靠深圳、面向香港的河套合作区,是深港之间的一次产业互补。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睿新,曾在香港任教。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深圳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聚集了较多新兴产业,香港则具备较好的学科基础和应用研发能力,两地互补效果明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4年,香港在亚洲排名保持第五位,并在全球13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8位。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中写道,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深港两地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3.89平方公里的河套合作区,成了最优解。
鲲云科技是一家从事AI芯片研发的科创企业,2017年成立,将总部落在河套深圳园区。2024年,鲲云科技自研的一款AI芯片,获得“中国芯”最高奖“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
鲲云科技副总裁栾丽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河套深圳园区毗邻香港,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加之深圳有完整的电子产业链,成为吸引公司落户的重要因素。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在园区出现,有的还成了合作伙伴。”栾丽红说,随着办公人数越来越多,大楼的地下停车场都加开了更多层数。
2025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介绍,河套合作区在政策创新、要素流动、科研项目落地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预计河套香港园区全面发展后,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每年可达520亿港元,并创造约52000个职位。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均在河套深圳园区设立了“河套研究院”。
“我们明显感受到,近年选择深港发展的顶尖人才,很看重深港资源组合的优势潜能。”2025年6月,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钟海公开表示,香港5所高校的河套科研载体,均有深港两地教授、学生、研发人员,协同开展工作。
栾丽红说,鲲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团队中,有两位就是香港籍,公司落户在河套深圳园区,也方便他们来回深港两地,能一定程度上平衡工作与生活。
目前,河套香港园区尚未投入使用。
7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在河套深圳园区看到,香港园区仍在建设中,工地上多台机械设备正在运转。与深圳园区地处CBD不同,香港园区周围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以农田、鱼塘等为主,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25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介绍,下半年,香港园区将进入运营阶段,迎来首批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产业的租户入驻。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已预留37亿港元,加快完成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基建及公用设施。
河套深圳园区还设立了一个“园中园”——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福田区政府官网介绍,这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
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香港园区建成前,将支持香港本土企业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目前已集聚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六十余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
“惊险一跃”
对河套深圳园区来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中试,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产业化的过程是残酷的,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亦是从“0”到“1”的惊险一跃。2024年6月,河套深圳园区10家中试平台集中授牌。其中,4家已建成、6家拟筹建,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试转化,关键一步是应用场景。在应用场景中不断遇到问题,才能对产品或技术进行反复调整。
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周路明,曾担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等职务。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数字化时代,应用场景中的关联因素比过去更复杂,除了准入问题,有的应用场景还需要通过模拟方式呈现。
他解释,应用场景呈现有公共性、共享性的特点,市场主体不适合承担此类工作,研发测试环节又涉及安全性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参与。
城市之光无人驾驶公司成立于2021年,聚焦环卫领域,提供人工智能清扫车、智慧云平台等服务,累计中标金额超10亿元。
该公司CEO陆有源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两年前落户河套深圳园区后,不仅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了政策支持,园区还开放了环卫项目的应用场景,现在有多台无人清扫车、洗扫车在园区运行。
陆有源解释,无论是清扫车、云平台还是路段设备,每天都需要常态化运行,“项目每天在跑,能遇到各种问题,这样就会反过来推动我们去完善漏洞,对产品进行迭代和升级。”
该公司微信公众号介绍,目前,已为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和五十多家国央企,提供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服务。
陈志鸿介绍,研究院需要将科研项目与产业结合,提前研判未来发展方向和发现潜在或已有需求,再立科研项目,然后研究哪些具体的方向能突破,“而不是拿着锤子(技术)找钉子(客户)。”
他也表示,研究院完成技术研发后,需要寻找应用场景时,福田区政府相关部门、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署会协助对接有相关需求的公司、机构。“各地也不应该只是比较已开放的应用场景数量,因为应用场景必须和真实订单挂钩。付费的用户在哪里,哪里才是真正的应用场景。”
对于河套深圳园区来说,2025年是一个节点。根据规划,2025年要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实现深港两地的创新协同,需要依靠多元化的科创企业、研究机构。
周路明直言,政府要照顾好研发型公司集群,它们是创新体系的“肾脏”。“这是一帮年轻、有野心、有抱负的技术人才形成的生态,他们是整个创新体系里的变革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