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30日 20:50
多国在AI中破局,世界各国专家这样呼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的全球性“AI鸿沟”现象,指出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技术接入、数据中心分布、投资力度以及治理话语权等多个层面。以非洲为例,数据中心和AI投资的巨大差距凸显了问题。联合国副秘书长等专家强调,弥合AI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全球对话机制,并探索创新的能力建设方案。发展中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正积极制定AI战略,力图通过技术应用和产业布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强调,弥合AI鸿沟的关键在于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国际合作,并确保AI的好处惠及所有人,而非仅限于技术发达国家和少数企业。

🌐 **AI鸿沟的形成与表现**:文章指出,AI发展催生了新的数字鸿沟,即“人工智能鸿沟”,其表现为全球范围内AI技术、数据中心、投资以及治理话语权的不平等分布。以非洲为例,数据中心和AI投资的巨大差距(美国2023年AI投资672亿美元,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仅分别为1500万和290万美元)是这一鸿沟的典型体现,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AI革命中的被边缘化状态。

🤝 **弥合AI鸿沟的全球共识与策略**:联合国副秘书长等专家在论坛上呼吁,弥合AI鸿沟需要全球合作,并提出了多项策略。这包括建立正确的AI认知框架,强调AI应增强而非替代人类能力;在治理层面,需未雨绸缪,建立灵活的治理机制,并避免制造技术拥有者和非拥有者之间的隔阂。具体措施还包括推动全球AI治理对话机制建设,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参与规则制定,以及探索创新的AI能力建设方案。

🌍 **发展中国家的AI发展实践**:面对AI鸿沟,一些国家正积极寻求突破。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制定了2030年AI发展战略,计划大幅提升AI软件产品和服务行业的产值,并利用AI技术优化公共服务,如在交通支付中实现面部识别支付。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也计划发布国家级AI战略,聚焦医疗健康、智慧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外资并提升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地位。

💡 **能力建设与技术普惠是关键**:文章强调,弥合AI鸿沟的关键在于能力建设,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基础研究,增加对高校的投入,并深化与全球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借鉴成熟技术并进行本土化优化,以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加速技术创新和普及的重要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普惠和能力共建,让所有人都能“使用AI、参与AI创新、从AI中受益”。

199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出版的《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提出了信息富人、信息穷人、信息沟壑和数字鸿沟等概念,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鸿沟,信息和电子技术造成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

当AI登场后,新的鸿沟在世界这一共同体中显现。2018年,美国人工智能协会的春季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鸿沟”,业内普遍认为其指的是与AI相关的不平等接入现象。

以非洲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全球仅2%数据中心在该区域。仅在2023年,美国在AI领域的投资高达672亿美元,而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投资仅为1500万和290万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工智能鸿沟包含技术鸿沟和治理鸿沟。”在WAIC 2025期间举办的“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弥合人工智能鸿沟国际合作论坛暨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启用仪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秘书长数字和新兴技术特使阿曼迪普•辛格•吉尔坦言,现在有大量的人没有参与到AI革命中来,开发和部署AI的能力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少数几家公司手中。

因此,如何真正地弥合人工智能鸿沟,成为来自世界各地嘉宾和专家的关切。

听见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AI鸿沟不仅是技术差距,更体现在治理话语权上。”吉尔认为,必须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方法:其一,对技术要有正确的理解,AI的意义在于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其二,在治理过程中,必须未雨绸缪,在前进过程中以灵活的方式建立治理机制,避免被动地采取应对策略;再者,避免制造有技术者和无技术者的类别差异。

为此,吉尔表示,针对AI治理,应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一方面,要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机制的建设,确保各国无论大小、贫富,都能参与到人工智能发展规则的制定中;另一方面,需探索创新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方案。

2025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性别平等”。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代表兼执行干事邹刺勇透露了一个数据:在地球上不被看到的角落,仍有26亿人无法上网。ITU《2024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70%的男性使用互联网,女性比例为65%,虽然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性别差异日渐缩小,但仍存在5%的差距。

“我们的原则很明确,AI必须是可持续产业创新的推动者,而不是割裂者。”邹刺勇分享,为解决鸿沟问题,工发组织采取了三项具体举措: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呼吁建设智能制造中心,以此为测试AI解决方案提供平台;第二,培训妇女和青年,重点培训他们从事智能制造工作,旨在弥合性别差距,并使年轻一代掌握必要的技能;第三,连接全球的创新者和领军科技企业,促进知识交流。

“AI的好处必须由所有人共享,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曹诚焕现场呼吁道,想要真正弥合数字鸿沟,就需要确保所有声音都能被听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新址启用仪式,这是联合国框架下首个聚焦AI合作的专门国际机构,已进入实体化运营新阶段,未来将吸引更多国际合作项目、技术、资源与人才落地闵行,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

多国在AI中破局

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首都塔什干虽然没有撒马尔罕、希瓦那样的古代奇迹,但它也有自己的奇迹,即中亚首创的地下交通系统——塔什干地铁。

2024年末,该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发布会,公布了该国2030年发展AI技术的战略:到2030年将其基于AI的软件产品和服务行业增长到15亿美元,建立10个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的科学实验室等。

“AI正在深刻改变乌兹别克斯坦的日常生活,以该地铁为例,乘客现在可以用手掌或面部识别完成支付,无需任何烦琐手续。”乌兹别克斯坦IT Park首席执行官Abdulakhad Kuchkarov直言,相信这些创新服务将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投资入驻本国。

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最新消息显示,该国计划在今年8月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国家级AI战略规划,聚焦医疗健康、智慧农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核心应用领域,旨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提升其在全球AI与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工智能这道鸿沟中,不少国家已经做出了努力。

“不必从零开始”

而对于新兴市场来说,如何借助AI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有一道鸿沟是能力之差。

“我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能力建设。”上海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亚东以上海为例,画了一个半径200公里的圈,圈内分布着较多的顶尖院校。“我们每年向市场输送超过万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这构成了非常重要的能力建设基础。”在他看来,每一个新兴经济体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增加对本国高校教授的投入,加强学术成果发表的同时,深化与全球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

“你不必从零开始!”商汤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及智慧健康负责人张少霆则聚焦技术落地的“本地化逻辑”。他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进行解读,新兴市场可借鉴成熟技术并针对本土需求优化。他同时提到,国际学术交流是技术迭代的关键,能加速医疗AI技术的创新与普及。

整体来看,AI鸿沟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重矛盾的叠加,比如算力、数据、人才等资源的分配失衡,政策和标准相对滞后等。从技术普惠到能力共建,要真正地弥合AI鸿沟,不是简单的“技术施舍”,而是要让所有人都拥有“使用AI、参与AI 创新、从AI中受益”的权利。可见,AI鸿沟的弥合,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孙永会,编辑:潘少颖 孙妍,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鸿沟 AI治理 数字不平等 全球合作 能力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