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30日 17:58
汽车圈的草台班子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以“草台班子”为喻,深刻剖析了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低效、分工冗余、媒体失职等问题。作者认为,汽车公司庞大的人员规模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容易滋生“南郭先生”式的寄生阶层,他们转发邮件、分解目标,缺乏实际贡献却占据管理岗位。同时,高度分工导致责任不清,部门间隔阂严重,使得问题难以追责。作者还批评了部分汽车媒体专业性不足,过度依赖车企软文,沦为“编外官媒”,未能发挥独立监督作用。文章通过历史事件和生动比喻,揭示了“草台班子”盛行的根源,并强调观众的批判性声音是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

🚗 汽车公司规模庞大与管理困境:文章指出,汽车公司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的从业人员,其庞大的规模和垂直化的金字塔管理模式,为“南郭先生”式的寄生阶层提供了温床。这些人可能不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却能通过转发邮件、分解目标等方式维持存在感,甚至晋升至管理岗位,形成“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啃噬企业效率。

💡 高度分工下的责任模糊与信息茧房:汽车行业高度精密的组织分工,使得没有人能对公司运营结果负全责,总有人能为糟糕的结果找到借口。同时,由于部门间专业壁垒高,信息流通不畅,管理者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以非专业姿态对专业人士发号施令,影响决策质量。

📰 汽车媒体的专业性缺失与软文依赖:文章严厉批评部分汽车媒体专业水准低下,普遍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面,并高度依赖车企软文。这种收入模式使得媒体沦为车企的“编外官媒”和“复读机”,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难以形成对消费者的有效引导和监督。

🎭 “草台班子”的共生与“劣币驱逐良币”:文章将车企与媒体之间的合作比作“金风玉露一相逢”,描述了浅薄的专业人士与肤浅的业余媒体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井蛙共振”。这种模式下,“草台班子”凭借其“活久见”的顽固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反而比专业人士更能长久生存,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 观众的 kritis声音是打破循环的关键:文章最后强调,当一个行业充斥着真假难辨的“倒好”时,观众的每一次大声喊出“倒好”都至关重要。只有观众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才能打破“草台班子”的生态循环,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网络盛传埃隆·马斯克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后来又有人辟谣,说马斯克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而对于我来讲,我宁可相信他说过这句话。毕竟,人家是亲手搞过一家汽车公司的,这世界上恐怕除了政客圈子,就得数汽车公司里的草台班子最多了。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汽车公司的人足够多。一个跨国汽车公司的雇员数量常常动辄几万人,如果加上配套工厂的员工和星罗棋布的经销商,那么任何一个汽车公司背后恐怕都是几十万的从业者。

为了能够对几十万的工作人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汽车公司往往采用的是高度垂直化的金字塔型管理。齐宣王让300个人一起吹奏,就可以养活一名南郭先生。那么大家完全可以想象,一支几十万人的大乐队里又能藏下几个既不识谱也不识调的滥竽充数者吧!如果你有幸因为各种运气混到管理岗位,那我就要恭喜你,你几乎已经混到一张永久性的饭票了。

汽车公司永远是一颗爬满猴子的超级猴面包树。最上面的猴子高高地隐藏在云端里,被所有从未谋面的底层猴子们传说成孙悟空。可你看向四周,却发现往上看只有屁股,往下看都是笑脸,往周围看则全是耳目。

据说职场大多如此,古已有之,但论及屁股和笑脸的数量,恐怕只有汽车公司于斯为盛了!

我刚入行的时候,饶达先生曾在我的办公室跟我聊起过汽车公司的规模不经济。我当时年纪还小,只知道规模效应是汽车公司这种资本密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但先生那时就在问,规模是否越大越好呢?如果企业规模大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或者突破了管理技术的极限,那规模增大对汽车公司来讲就未必是一件好事。

后来我的职业生涯就受到了饶先生的影响,一直在观察那些显著而幽默的规模不经济,并且发现,寄生阶层和南郭先生就是汽车公司里的规模之蝗虫,他们啃啮工作的能力可不是一瓶“来福灵”可以止得住的。他们只负责转发邮件、分解目标,然后在足够安全的时候探出头来刷下存在感,在问题发生时埋起头来表演下无助感,在需要专业的时候显示下幽默感,在争夺资源的时候强调下信念感……

正所谓:公司里,责不担,事不做,甩手掌柜可笑可笑;摇椅上,思无邪,眼无光,叫声工友提防提防。

汽车公司是一种分工高度精密化的组织,推动企业运转的,都是系统而不是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人可以对公司运营的结果负全责。而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总有人可以为糟糕的结果找到理由和借口。在汽车公司,自扫门前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能够把雪扫到别人的门前才算解决问题。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个高度分工、以邻为壑的汽车公司里,隔行的确隔着喜马拉雅山。一个财务副总裁也没有自信对一个助理工程师的图纸指手画脚。一般情况下,你的老板和你的同僚都不如你懂得你的专业,而公司里唯一比你更懂专业的人都是你的下属……于是即便你只是一个中层管理者,你也颇有机会享受下只手遮天的乐趣,定制一个紧密包裹自己的信息茧房。

英国政治喜剧《是,大臣》里曾有名言:大臣们不是专家。他们被选中恰恰是因为他们一无所知。汽车公司的大小领导们也是如此,正因为他们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可以把他们的认知水平放在和外行们齐平的水平线上,从而从容地用一种真正专业的洞察来判断老板的喜好,继而用一种完全外行的姿态来对真正的专家发号施令。

纵观汽车发展史,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但凡一家汽车公司在发展高峰的时候,它的CEO基本是技术或者产品出身;而如果企业开始平盘维持,这时大多选营销背景的人来当政;而如果一旦你发现公司CEO是财务口上来的,那么这家公司大抵是要江河日下了。

当然,这说的只是国外,并不适用于国内。毕竟,国内搞汽车的人身份比较驳杂,有做互联网的,有卖手机的,有倒家电的,还有卖老鼠药的……这世界既然如此之癫,就请恕我很难总结出规律来了。好在,我们总是遥遥领先的嘛。

汽车行业的草台班子多,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汽车媒体的专业性大多聊胜于无。很多汽车媒体的专业水准大多只能达到望文生义的水平,理解能力普遍只能与厂家通稿的内容看齐,而真正在消费者那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恐怕还没有缅北电诈来得高。

更加不幸的是,这些媒体老师的收入中,恐怕超过七成要来自于厂家的软文投放。这样的收入构成让这些汽车媒体摇身变成了汽车厂牌们的编外官媒和官网,变成了通稿的小天才和复读机,哪里还有什么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呢?

软文不是不能写,但多少要有一点自己的观点吧?但眼下的软文机制是写得不到位,要被公关们退回去重写的。这让每一篇软文都变成了媒体老师们职业道德和职业收入的灵肉搏斗。但草台班子的车企却十分享受这些应声的耳报神。毕竟,就算批评不自由,赞美也是有意义的嘛!

厂家于是和这些不专业的专业媒体们合作,强行构建起一个宾主尽欢的生态。厂家在这个生态里扮演古希腊负责完美的神,而媒体们则化身为民意代表,伪造了一种又一种的花式消费者意见和耿直的媒体赞美诗。这当然就是一个健康生态所需要的全部了,塑料花评论足以单方面构成这个生态里的供需两旺。

这种大家心知肚明的自嗨合作是仿古的,前科直追1915年的《顺天时报》。那年候补太子袁克定先生就养了一批人,自己花钱做了一张假版的《顺天时报》来向老子袁世凯证明老百姓多么拥护帝制。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被软文冲昏头脑的洪宪皇帝登基83天就一命呜呼。

今年正好是历史上这起著名的假报纸事件110周年。我也十分好奇,当年炮制软文的写手们的800块车马费最终是否到账。我的担心不是没来由的,毕竟一来担心洪宪皇帝之死是否造成应收款无法回收,二来也颇担心帝国法务部是否向这些媒体依法追究其造谣抹黑的刑事责任。

草台班子的媒体遇到草台班子的汽车人,那才叫“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胜却专家无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就是美玉无瑕;一个喜欢千金买骨,一个就乐得吹拉弹唱;一个愿意出镜亮相,一个自然双手奉上。真一个郎有钱来妾有艺!浅薄的专业人士就是能和同样肤浅的业余专业媒体一起产生和谐的井蛙共振。

一个行业要实现“劣币驱逐良币”太简单了,甚至不需要真的去动手驱逐良币,只要观众对劣币大声叫好就够了。一个戏台上,如果正好和倒好无法分辨,京剧和评戏没有差别,那么,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草台班子必将以其强韧的意志力和卓越的耐久力,本着“活久见”的伟大愿景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光荣传统,比任何一个专业人士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所以,这世界终将属于草台班子——除非作为观众的你可以大声喊出你的倒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汽车行业 草台班子 管理 媒体 行业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