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了一个地方,准确说是一个岛,位于大连东北方向海域的大长山岛。
说是一个岛,其实是有很多个岛屿共同组成,其中比较大的两个分别是大长山岛和小长山岛。
令我惊讶的是,这么个总长度只有 20 公里的小岛上竟然还有机场。
不过,更引起我好奇心的还不是机场,而是这里压根打不到滴滴。
虽然打开滴滴出行 App 后可以正常使用,但无论你选择快车、专车、出租车甚至是豪华车,都没有一个司机接单。
即便你加价,等了半天也没有任何响应。
起初我们是到了港口下船后就打车,直到 15 分钟过后还是没人接单,于是去问了下旁边的的士司机,然后要到了一个约车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也是个出租车司机,商定好价格后他就过来接我们了。
从港口到酒店的价格是 20 块钱,而我在滴滴上打车的价格基本也是这个价,用了优惠券的话还会更便宜。
后来我问出租车司机,为什么你们这里没人开滴滴?
司机说,不划算,有这功夫去干点别的赚钱的事不好么。
仔细了解内在逻辑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连滴滴都无法生存的市场。
同时也证明了一点,就是所有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成立都离不开供需匹配。
你是不是也好奇,为什么这里没人开滴滴?
大小长山岛虽然是一个海岛,但也是一个小县城,基本的配套设施这里都有,而且还是个旅游目的地。
按理说,有旅游的地方就应该有滴滴的市场啊?
从司机口中我得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实际情况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首先,司机通过滴滴接单跑车是需要交平台服务费的,也就是俗称的「抽成」。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一个 20 块钱的订单如果走滴滴,司机可能就只能收到十几块钱。可如果是直接坐本地出租车不走平台,那司机可以全额收走。
那你又会问了,其他城市的滴滴司机不照样有平台抽成么,为什么他们还是离不开滴滴?
这就要提到这个岛上出行市场的第二个特征了,供给过剩。
简单说,就是出租车的运力供给大于打车人的出行需求。
我们在岛上只待了两天,基本上出门就能招手打到车,有的出租车甚至直接等在酒店门口接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有人去开滴滴赚钱,一方面要承担平台抽成,另一方面还要跟本地充足的出租车供给竞争。
对于开滴滴这件事来说,一天下来可能接不到几单,还要承担各种开支,ROI 显然不高。
如果用同样的时间和成本去做点其他事情,可能都比开滴滴划算,到这我才理解了那个司机为什么说「有这功夫去干点别的赚钱的事不好么」。
原来,这就是一个供需问题决定的局部市场。
大城市之所以有很多人开滴滴,是因为城市地方大,需求分散,所以需要滴滴这样的平台来承担运力调度的角色,同时完成供需匹配。
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滴滴作为运力调度方给司机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不用空驶,等在那就能接单。这相比于过去满城市随机跑去接单,ROI 高了一些。
城市越大,滴滴的价值感才越强。
那两天我们在岛上都是坐出租车出行,而且都是采用跟司机商量一口价的方式,并没有打表。
司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对岛上出行距离和目的地之间已经有了完整的认知,大概判断都能知道单程费用是多少。
为了省事或者拉顾客,他们也愿意接受一口价,多一点少一点也就无所谓了。
同时我也发现,基本上大多数出租车上都放有司机的名片,上面有他的微信二维码和电话,要约车的话可以直接联系。
因为地方不大,司机甚至都愿意空驶过去接你,只要你联系,他们有空就会来。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便空驶过去专门接人,也好过停在那里等人或者开车满大街找客。
还是那句话,地方不大。
各方面综合原因汇集在一起,让一个在其他市场成立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在这个岛上失效了。
所以,所有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成立都离不开供需匹配。
很多产品之所以失败,并不是需求不成立,也不是产品做错了,而是没有放在真实市场中去验证供需匹配。
有供给,不一定有需求。
有需求,不一定有供给。
只有各方利益均衡的供需匹配,才能支撑起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市场,产品同样如此。
做产品还是有方法的,有些判断和认知其实就是由方法支撑起来的。
如果下次你也遇到打不到车的情况,不妨思考下供需匹配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唐韧”(ID:RyanTang007),作者:唐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