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酝酿已久的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正式落地。政策核心清晰有力: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3周岁,覆盖2025年1月1日起出生的所有合法生育婴幼儿。该政策旨在减轻家庭养育子女的经济负担,鼓励生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惠及家庭,还通过刺激相关消费品需求,间接支持了乳制品行业。
一、连续三年人口下降,育儿补贴终于落地
中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危机。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联合国人口模型预测,到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从14亿减少到8亿。
为应对这一挑战,2025年7月28日,中国政府宣布启动全国性《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育儿补贴》明确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政策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不论是第一胎、第二胎还是第三胎。
该政策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推动,被视为“重要的民生政策”,旨在通过直接现金补贴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根据新华社报道,该政策预计每年惠及超过2,000万幼儿家庭,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不计入家庭收入,确保低收入家庭也能受益。
其实在全国性政策出台前,多个地方政府已开始试点育儿补贴。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于2025年3月宣布,为首胎家庭提供一次性1万元补贴,二胎每年1万元直至5岁,三胎及以上每年1万元直至10岁,总额最高达10万元。其他地区如沈阳和杭州也推出了类似政策,分别为三胎家庭提供500元补贴至3岁或一次性2.5万元补贴。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这些地方政策为全国性计划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乳品行业带来了直接利好。
二. 从市场自救到社会责任,乳企的“补贴大战”
1.头部企业预判性构建“良性循环”消费环境
在国家政策出台前,敏锐的乳企头部企业已提前布局。 2025年初,飞鹤、伊利和蒙牛等企业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大规模补贴计划,总投资据估算超60亿元。 其中,飞鹤率先行动,3月26日企业发布公告:投入12亿元启动补贴计划,提供孕产妇奶粉+5罐婴幼儿奶粉。4月份伊利火速跟进,启动16亿元计划,配套12项孕产服务。此后,这场补贴竞赛迅速蔓延。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 乳企补贴虽以“响应国家号召”为名,实则暗含深层逻辑
从婴幼儿奶粉的消费市场上看,2023年中国新生儿数量跌破900万,较2016年“二孩政策”高峰期1,786万新生儿腰斩,导致0-3岁核心消费群体规模年均缩减7%。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也因此从2021年的超1,700亿元降至2025年的1,500亿元左右,预计2028年将进一步缩至不足1,200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勤策消费研究
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争夺,获客成本从2019年的20元/人飙升至2025年的500-1,000元/人。头部乳企的奶粉消费补贴,表面看是企业社会责任,实则暗藏行业生存逻辑。 奶粉企业补贴策略的精明之处在于锁定孕产入口、制造消费惯性、配套服务增值。
品牌商利用婴幼儿的生理依赖和家长的消费惯性,以确保 确保后续复购。飞鹤、伊利、君乐宝等企业以生育补贴名义投入超44亿元,向孕期家庭提供免费奶粉及服务(如飞鹤赠送5罐高端产品星飞帆卓睿,终端价318元/罐),通过长期分阶段发放锁定用户。而婴儿肠道适应特定品牌奶粉后转换成本升高,超3个月即形成“被动忠诚”。
图片来源:飞鹤官网
除此之外, 头部企业的高额补贴和投入进一步挤压中小品牌,高额补贴覆盖超300万家庭,但中小品牌无力跟进,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预计2025年婴配粉行业CR5达65%。
3. 政策红利下,乳业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育儿补贴对乳制品行业的刺激远超表面数字。参照呼和浩特试点经验,其约15%-20%补贴资金将流入乳制品消费。按每孩年补贴3,600元,创造每年540-720元的婴配粉增量需求。在2025年可申领补贴婴幼儿总数预计突破1,800万的消费群体背书下,更大的机遇在消费升级。
202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整体承压下行,超高端产品却逆势突围,以 4.2%的增速站稳脚跟,市场占比攀升至37%。这一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是消费主力迭代带来的需求升级。如今90后、00后高知父母已占据育儿消费群体的 60%以上,他们对奶粉中DHA、益生菌、免疫球蛋白等功能性成分的关注度高达85%,更愿意为高品质、精细化营养买单。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落地,与这一消费升级趋势形成强劲叠加,政策释放的消费潜力,正推动乳企加速产品革新节奏。飞鹤星飞帆卓睿、伊利金领冠珍护铂萃等高端产品线顺势成为补贴礼包的核心选择,既精准匹配了新一代父母的需求,又通过政策场景巧妙引导消费升级,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企业战略的双向契合。
对于乳制品行业而言,政策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消费增量,更蕴含着长期的结构性机遇。补贴资金转化的直接消费需求,叠加90后、00后父母推动的消费升级趋势,将加速行业向高品质、功能性产品转型,倒逼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增值等方面持续发力。
三、补贴能否破解“少育”难题?
1. 补贴的能否缓解育儿家庭经济压力?
育儿成本过高是抑制生育意愿的核心因素。以广东政协网提及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数据显示,城镇0-17岁一胎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约67万元,其中教育、住房、医疗支出占比超过60%。同时报告中提及,36.5%的家庭抚养孩子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25-50%,另有22.1%的家庭费用占比达到50%以上,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
单纯补贴难以覆盖住房、教育等长期成本。据光明网数据显示,韩国累计投入360万亿韩元(约合2.1万亿元人民币)补贴生育,但2023年生育率仍低至 0.72,核心原因在于房价每上涨1%,总和生育率就下降0.00203。中国浙江的案例显示,10万元生育补贴在学区房、课外辅导等开支面前杯水车薪,甚至可能加剧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
2. 仅靠补贴“不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女性职业焦虑同样是关键
经济补贴通过直接减轻家庭负担,能在短期内提升生育意愿。从早先的地方政府的生育补贴相关政策上看,湖北天门市2024年通过育儿补贴等组合政策,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二孩及以上占比超50%;攀枝花市实施补贴后,出生人口降幅从12.26%收窄至0.8%。呼和浩特对三孩家庭发放10万元补贴,一跃成为全国覆盖一孩且额度最高的城市,短期内刺激了生育意愿。
从长期来看,除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这一核心问题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女性职业焦虑两大问题同样严重削弱着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前者体现为优质托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 “家长托育难” 与 “机构招不满、托不起、不敢托” 的矛盾突出,多数家庭仍依赖隔代照护或父母一方全职照料,婴幼儿送托比例不足10%。同时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普通家庭需将大部分积蓄投入购房,青年群体经济压力沉重;
后者则表现为部分女性生育后重返职场时面临知识结构更新快、岗位被取消或替换等困境,且一些用人单位从成本角度考虑减少甚至不愿招聘女性,加上女性因承担更多家务、生育责任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对生育顾虑重重,“不愿生、不敢生” 的现象普遍存在。
3. 补贴是起点,系统改革是未来大势所趋
补贴是破解“少育”难题的必要手段,但非充分条件。从国际经验看,欧洲等国的生育率提升,本质上是经济支持、服务配套、文化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网络上大都抱怨此次“育儿补贴”的一年3,600元补贴较少,但实际上历史以来,不分二三胎、不分城乡户籍、不分收入高低、不分地域的现金补贴情况几乎没有,这几乎是最高效的直接发钱的形式,也是印证了国家“解题”的决心!
长远来看,育儿补贴政策的价值远不止于每年3,600元的现金支持,它更像是一根杠杆,一头撬动家庭生育信心的重建,一头连接着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生育支持政策需打好“组合拳”,通过经济、时间、文化多维赋能,最终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勤策消费研究”,作者:专注消费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