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音乐与科学爱好者Benn Jordan意外发现,某些鸟类,特别是椋鸟,竟然能够存储和检索数字数据。他通过将一张PNG格式的鸟类图像转换为音频波形,并播放给椋鸟听,结果在后续的海量音频数据中发现了与原图像相同的波形,且出现时间晚于播放时间。这表明椋鸟不仅学会了模仿,还能存储和“回放”这些数据,实际传输了约176KB的未压缩数据。这种能力得益于鸣禽发达的鸣管结构,使其能进行复杂的声音控制和模仿学习。研究者甚至设想,未来可以通过此方法在大规模储存数据。
🐦 椋鸟惊人数据存储能力:科学家Benn Jordan发现,椋鸟能够学习并存储以音频波形形式呈现的数字数据。他将一张PNG图像转换为音频信号播放给椋鸟,随后在其发出的鸣唱中检测到了与原图像相同的波形,证明了鸟类可以作为数据存储介质。
💡 数据传输潜力巨大:通过实验,这只椋鸟实际传输了约176KB的未压缩数据信息。若采用10:1压缩比的音频文件传输协议,理论上传输速度有望达到2MB/s,这为未来利用鸟类进行大规模数据存储和传输提供了想象空间。
🎶 鸣禽发达的发声机制是关键:椋鸟作为鸣禽,拥有动物界中最发达的发声能力,这归功于其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鸣管通过精密的肌肉控制,能够调节音高和速度,实现复杂的发声技巧,甚至产生相位和波的干涉效应。
🧠 模仿学习与数据“空白画布”:年幼的鸣禽通过模仿学习鸣叫,其鸣管可以被视为存储声音和数据的“空白画布”。经过人类抚养的椋鸟,对再现外部音频波形表现出更强的接受能力,这为其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提供了基础。
🚀 跨界科学探索的启示:这项研究巧妙地结合了音乐、科学和动物行为学,揭示了生物在数据处理方面未被发现的潜能。这种跨学科的探索方式为我们理解动物智能和开发新型数据存储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灵感。
快科技7月30日消息,为了存储数据,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介质,但是你听说过在鸟身上存储数据的吗?
Benn Jordan既是音乐爱好者,也是科学爱好者,他意外发现某些鸟类可以存储和检索数字数据。
他首先绘制了一副简单的PNG格式鸟类图像,只有一些基础的线条,然后输入到频谱合成器中,转换为音频波形。
接下来,他将这幅图像以声音的形式 “播放” 给椋鸟听(starling),嵌入其鸣唱记忆中。
其实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直到后来整理海量音频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波形,放大后发现正是那幅鸟类图像的波形,但出现的时间比他向椋鸟播放音频波形的时间要晚得多。

这意味着:这个鸟类图像波形,是这只椋鸟自己发出的,小鸟成功地学习并模仿了那个波形。
根据计算,小鸟实际传输了大约176KB的未压缩数据信息,因此如果采用10:1压缩比的音频文件传输协议,速度有望达到2MB/s。
你甚至可以在院子里放一个大喇叭,然后在鸟身上存储任意数据——想想是不是就很疯狂?
Been Jordan解释说,之所以选择椋鸟,因为它是一种鸣禽,而这类鸟拥有动物界中最为发达的发声能力。
鸣禽有一个特殊结构叫鸣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处,可以通过独立控制的肌肉群进行调节,从而控制音高和速度,实现复杂高超的发声技巧。
鸣管凭借双侧结构,甚至还能产生相位和波的干涉效应。
年幼的鸣禽通过模仿学习鸣叫,可以作为存储声音和数据的“空白画布”,而测试用的这只椋鸟是由人类抚养长大,对于再现外来音频波形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