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2:48
全世界最危险的运动,收割多少“高净值男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F1赛车运动为何能让众多成年男性“上头”?文章深入剖析了F1背后隐藏的男性消费宇宙。从天价赛车造价、高昂的运营成本,到车手以命相搏的极致风险,F1展现了资本与胆识的终极较量。它不仅是速度的竞技,更是品牌营销的伸展台,通过与奢侈品、科技巨头的深度绑定,将赛车手打造成高净值人群的人设模板。F1在中国市场的火爆,也反映出新中产群体渴望通过参与顶级赛事来彰显身份、短暂逃离现实压力的心理需求。这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关于金钱、权力、征服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男性叙事。

🏎️ **极致的资本与风险并存:** F1赛车造价高昂,一场事故可能损失数百万美元,车手更是以生命为赌注,每一次比赛都是一场资本豪赌,体现了“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的残酷现实。

💰 **商业运作的“钱”途无量:** F1将赛道、车手、赛车场等一切元素转化为广告位,吸引320个品牌入场,通过与奢侈品、科技巨头的合作,实现高净值人群的精准锁定和人设绑定,商业模式极为高效。

👑 **“神殿级”的精英运动与身份象征:** F1车手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和巨额投资,被誉为“奥林匹斯神殿”,拥有F1车手背景成为富二代的“最高逼格”。观看F1也成为新中产群体彰显身份、进入特定生活圈层的社交声明。

🚀 **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代入感:** F1以个人为核心的叙事模式,满足了男性观众的“主角梦”,让观众在观看比赛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一同在赛道上飞驰,体验胜利的快感。

🌐 **城市营销与国际影响力的载体:** F1大奖赛成为城市广告的“超级组合拳”,带动国际商务、旅游消费和品牌推广,将城市打造成“世界级欲望城市”,提升国际知名度。

《F1:狂飙飞车》的后劲也太大了。

看完电影已经两周了,李周还在晕车——

晕六十岁皮特的胸肌,靠“法拉利老了也是法拉利”勉强续命。

而老G直接炸了,每天双手虚空转向,脑子里不停复盘亨格罗宁的刹车点,嘴里还念叨着:

“速度,是男人的浪漫。”

社交平台上,一群成年男性已经被F1集体拿捏。

朋友圈集体安利“年度最爽”,小红书笔记全是“看完千万别开车”;

甚至还有人在影厅门口蹲着喘气,腿脚还软得跟棉花似的;

最离谱的是打分理由——

“这电影满分100分我打94分,看完回家扣了6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F1这么让人上头?

怎么男人都像中了蛊一样,集体脚趾起茧,肾上腺素飙升?

我只能说:

F1背后,是一个尚未被完全理解的男性消费宇宙。

男人的荷尔蒙,都在F1里了

没有人,比F1更懂得如何挑逗男性欲望。

首先,F1烧的,从来都不是油,而是钱。

〓 2018年小红牛车队总支出

一辆F1赛车的平均造价多少钱?

接近1.5亿人民币,足够在汤臣一品全款买下一套房。

而一个白领年薪20万,不吃不喝从元朝干到今天,整整攒750年,才能凑够一台车的钱。

对价格的想象是我们的极限,但不是F1的极限。

发动机是车的“心脏”,造价约6200万元人民币,别说换,光是听个响都得供奉着。

碳纤维车壳和空气动力套件,造价在200万美元上下;

赛车手握着的方向盘,一个20万美刀——

能买辆保时捷,还送一年油。

别以为装上就完事了,这些零部件非常娇贵,撞一场,几十万几百万就像纸糊似的,飞了。

2022年,梅赛德斯车队一个周末的事故,直接烧掉近200万美元。

按北京房价算,那是两套房。

烧了北京两套房,换来一次车头与墙接吻。

有人不爱赌吗?只是有人没有资本赌。

在F1这里,它没有别的筹码,赌注永远是真人真车真命。

所有电影的很多“技术桥段”,比如桑尼佯装进站不给换胎,暖胎圈里故意慢速带队,都是真实上演过的战术。

就像1998年匈牙利大奖赛,舒马赫面对迈凯轮双车夹击,明明人车皆劣势,眼看胜利就要打水漂——

结果舒马赫疯了一样,以超高速连刷19圈。

最快圈速为1分19秒286,平均速度约180.35 km/h,比大兴机场线跑得还快。

这场硬仗赢得漂亮,连技师罗斯·布朗都在耳机里激动吼出名句:

“Michael, we need 19 qualifying laps from you”

舒马赫只回了三个字:

“OK.Thank you.”

赢了,是车王;

输了,是伤亡。

因为输的代价,太过残忍,车手只能以命搏命。

1990年赫雷斯赛道,Martin Donnelly赛车当场爆裂、整个人被甩出40米。

他的脑部、肺部挫伤,甚至心脏停跳、肾衰竭。

最后虽然救了回来,但他的F1生涯就此终结。

2020年格罗斯让,因为抢速发生事故,以192km/h的速度撞上护栏,在车内熊熊燃烧27秒;

虽然最后他本人逃脱,但是根据估计,这次的事故导致的赔偿或损害金额,约为506万欧。

在F1,没有人能确保活着回家。

每一次超车、每一个弯道背后,都是一场肉身押注下的资本豪赌,赢家通吃。

不成功便成仁,要么是大量奖金,要么是头破血流,你自己选。

这就是F1的终极魅力:

技术,是入场券;胆识,是前提;运气,才是最后的王牌。

这,才是这个男人游戏最上头的地方:

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文不值,瞬息之间,刺激万分。

在全球只有10支车队、20个正赛车手的F1,每一个席位都是超级赛亚人式拼出来的结果。

你得从卡丁车一路打怪升级到F2,经过上亿人民币的长期投资和训练,才能摸到门口。

所以,F1根本不止是“贵族运动”,更是“奥林匹斯神殿”。

大概因为这套结构太诱人,现在的富二代的最高逼格,是当F1车手。

大约 15%~20% 的当前 F1 正赛车手,都是“富二代”,甚至还有不少亿万富豪之子。

像车手斯托尔,父亲是Tommy Hilfiger的投资人,加拿大亿万富豪。

为了把自家产业,和这世界上最牛的运动结合在一起,亿万大佬干脆直接买下Aston Martin F1车队,把儿子送上车。

买车都不够用了,大佬一出手就是一个车队。

而国内知名车手周冠宇的父亲周文方,山东的汽车大佬,控股15家公司,注册资本达5.8个亿。

还有网友爆料,说他家的其中一家公司,2017年的营收高达32亿。

所以,哪怕在明星云集的豪华宴席里,车手依然自带“神”气。

周杰伦去看F1上海站,和周冠宇合照之后,底下评论区是——

“哥,高攀了。”

一个亚洲天王、一个音乐教父,见到F1车手都要稍微低眉顺眼一点。

这就叫结构性逼格

因为,F1从来不是给你展示车技的,它展示的是一个男人如何用资本与天赋,在人间走神路。

观众看的不是比赛,而是一场资本挑选英雄、英雄再制造神话的全过程。

它不是男人的爱好,它是男人的镜子。

这不是体育竞技,而是充满荷尔蒙、金钱、权力、征服、炫耀的男性顶配叙事——

男人活成传说的地方。

F1用一场场不确定的输赢,构造了一个男人永远沉迷的幻觉:

只要够快、够狠、够强,就能赢下一切。

F1,资本乐园

要理解F1有多赚钱,先得明白一个基本前提:

在F1的世界里,没有“性价比”,只有“极致”。

在这里,赛道是伸展台,车手是流量入口,赛车场是移动广告位,技术创新是品牌秀肌肉的舞台。

而整场赛事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

把看比赛的高净值男人的钱包,掏空。

2025年,F1及各车队的赞助总额预计将突破29亿美元,320个品牌扎堆入场。

F1的商业逻辑很简单:

把所有能露出来的地方,都变成钱。

赛车上可以印LOGO,赞助;赛车服上可以缝LOGO,赞助;

车手帽子换个颜色,赞助;维修站背景板,赞助;

媒体发布会背景墙,赞助;连安全车都能打广告,赞助。

奢侈品牌,把这些高速飞驰的碳纤维box,变成了自己的流动橱窗。

而我们转播里看到的一切,都有价格,按秒、按场、按季收费。

甚至可以说,F1就是奢侈品开的一场速度快闪秀。

LV为冠军奖杯定制旅行箱,酩悦香槟是领奖台标配。

Tommy Hilfiger、Hugo Boss给车队做定制服装;Tiffany联名出珠宝,Tag Heuer和劳力士则负责告诉观众,速度是可以戴在手上的。

如果说F1的前台是香槟美女,后台则是硅谷、英伟达和AI算力的集体秀场。

AWS、Salesforce、Oracle这些硅谷金主,纷纷贴在车体上,用AI、大数据的名义为“高端科技”找到了线下入口。

Apple TV拍F1电影,不为票房,而是为未来赛事版权抢跑。

从珠宝到算力,从香槟到芯片,F1这场大秀的背后,藏着一条清晰的商业共识:

不需要“所有人都看懂”,只要“懂的人足够有钱”。

卖票赚钱太low了,它卖的是人设的钱——

谁能登上这座乐园的舞台,谁就能与顶级消费群体绑定人设。

红牛车队 ≠ 能量饮料,而是反叛、速度、年轻精英的象征。

法拉利 ≠ 豪车,而是意大利浪漫、贵族速度、品牌信仰的化身;

梅德赛斯 ≠ 稳重老钱,而是精密理性、数据冷静、德系价值观的投射。

甚至科技品牌在F1投放,都是为了把“科技感”变成一种新的奢侈品。

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知道AWS logo印在冠军车尾,那你心里的科技排行榜就自动帮它升了一级。

如果说过去的F1比的是圈速,现在还加入了人设。

在社交媒体时代,车手变身流量艺人是基操。

维斯塔潘的腕表、拉风座驾一度让全球年轻人趋之若鹜,汉密尔顿更是一脚踏出围场,Met Gala走红毯、与品牌联名、登杂志封面,通吃流量与话题。

他们不再只是车手,更是高净值男性的人设模板。

穿什么、戴什么、去哪儿度假,全是“身份的参考答案”

而电影里皮尔斯对着镜头的每个微笑,都是将车手人设资产化的表演。

如今的F1还在吸引新观众,但它卖的早就不只是“个人想象”,而是“城市想象”。

每一场大奖赛,都是一场上亿美元的城市广告。

就像《碟中谍4》带火了迪拜,F1让摩纳哥、拉斯维加斯、新加坡成为“世界级欲望城市”。

它用航拍镜头把城市压缩成3分钟大片,送上全球直播,灯光、街道、赛道、配套运营全线升级,而政府心甘情愿买单。

一场比赛,就能成为全球顶尖人士的焦点。

可以说,每一场F1大奖赛的背后,都是一套国际商务、旅游消费、地产招商、品牌露出的超级组合拳:

当车手在市中心以300公里/小时狂奔,高净值客户坐在贵宾区喝着香槟,顺手谈个项目,

几个小时后,社交网站就会出现新话题“xx,全球顶奢之城”。

观众为这场幻觉买单,品牌借这场幻觉入局。

苹果和ESPN抢转播权,中东主权资本借F1讲国家故事,奥迪和凯迪拉克打入赛场,为品牌转型站台。

F1早已不是纯粹的体育IP,而是少数能打通高净值用户、国家叙事与文化想象的稀缺资产通道。

而现在,这座由资本打造的欲望金矿,正源源不断地流着蜜。

F1,中产的“精神高定”

F1已经挺进中国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有这样一个答案:

每个人,都想做主角。

在F1的世界里,虽然有“我们”,

但更多的是“我”。

这是少数几个仍然以“个人英雄主义”为核心叙事的运动。

篮球场上有队友,足球场上有战术,电竞里有五人组排,而F1车手是唯一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

他可以站在领奖台最高层,也可以一个人冲进护栏杆灰飞烟灭。

车队上下几百号人,工程师、分析师、技师,全都是他的npc。

他们服务的,从宏观来看是战术体系,但落实到车手身上,就是“一个男人的胜利”。

而且,F1车手这个角色,是高度拟神化的。

他不是普通的运动员,而是被装进碳纤维盒子里的三体人。

最高车速350公里/小时,比中国高铁的速度都快。

正如冲向风车的堂吉柯德,践行着真男人永不回头的slogan。

而以命搏分,以孤独博荣耀,简直是在男性观众的G点蹦迪。

八角笼里的拳手可能打假赛,但F1赛场是真的古罗马斗兽场。

当你代入车手,主角感、胜利快感,与高强度视觉冲击绑定,立刻构建出一种叙事:

“他赢了,我也赢了。”

谁懂啊,这不就是起点男频文的核心爽点吗!

哪怕你只是窝在沙发边吃薯片边看转播,也能瞬间感觉屁股下的沙发变成了一台红色法拉利。

下一秒你越过终点线,全场为你喝彩,在高台上喷着香槟,权贵和你握手相庆,美女冲你眨眼。

还有比F1更能“狠狠代了”的竞技项目吗?

球类运动太过狰狞,田径运动不够暴力,但F1,满足了每个男人的高达梦。

哪怕看完之后去开自己的比亚迪,电门都不自觉踩重了点。

所以我们能看到,2024年F1上海站刚一官宣回归,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什么叫“顶流”。

最贵的主看台票价超4000元,二级票也在几百至两千元之间,短短几天全部售罄。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回归中,品牌也在集体下注。

麦当劳推出F1联名套餐,比亚迪搞联名,华为做了赛道展台;腾讯趁热续签F1中国大陆独家转播权到2027年,生怕错过下一次爆发。

一夜之间,F1成了品牌眼中“最性感的流量入口”。

它不吵不闹,却能精准穿透高消费、重人设、有闲有钱这类新中产人群。

毕竟不是谁都能懂F1,但在F1的世界里,懂就值钱,不懂也能硬撑,门槛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F1在中国,已经从“小圈爱好”,变成了“新中产的验资局”。

门票贵?抢不到?

“黄牛尽管加,买不起是我实力问题。”

而又是谁在看F1?

新中产、科技人、金融白领、潮流玩家、精英家庭二代。

你或许不是一个真正懂策略轮胎的车迷,但你一定知道:

刷一次“看F1”的朋友圈定位,是怎么样的含金量。

这不是一种知识型爱好,而是一种“我已抵达某种生活圈层”的社交声明。

说到底,对普通中产来说,看F1不是为了懂赛车,而是想用一种文化参与感,短暂对抗现实生活的琐碎和压抑。

在看台上,中产终于可以代入进“如果我是那个车手”的幻觉,幻想所有人为我服务,我只需要冲向终点。

不是每个人都能坐上赛车,但每个人都想知道:

如果人生也被托举,我会不会能追上那台红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F1 赛车 男性消费 资本 体育营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