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成式AI正从概念走向落地应用。快手可灵AI在“生成式AI应用元年”论坛上发布了“灵动画布”和“多图参考”等新功能,旨在突破技术边界,满足内容、电商、影视等专业创作领域的需求。“灵动画布”提供无限可视化空间,支持AI创作辅助和多人实时协作,帮助用户将零散想法转化为完整的视觉作品。“多图参考”则在角色、场景一致性和画风保持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可灵AI自上线以来已迭代30余次,生成海量内容,在全球拥有庞大创作者群体和企业客户,正积极推动生成式AI在生产关系中的重塑。
✨ **新功能助力专业创作:** 快手可灵AI发布了“灵动画布”和“多图参考”两项新功能。“灵动画布”整合了无限可视化空间、AI创作辅助和多人实时协作,让用户能将零散的创意高效转化为连贯的视觉作品,提供流畅的创作体验。而“多图参考”则在提升角色、主体、场景的一致性以及动态质量和画风保持方面进行了显著优化,进一步满足专业内容创作的需求。
🚀 **技术与用户共创驱动发展:** 可灵AI自去年6月上线以来,已进行了30余次迭代升级,累计生成超过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在全球积累了超过4500万创作者和2万家企业客户。其技术迭代路径始终围绕基础模型能力的提升和与用户的共创优化,形成“技术+用户”的双轮驱动模式,确保产品方向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
💡 **AI重塑生产关系,赋能艺术创作:** 快手高级副总裁盖坤指出,2025年将是生成式AI走向深度应用的关键元年,AI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当代艺术家吴亦深也表示,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工具能支持高质量、高效率的AI艺术创作,推动中国艺术家实现技术自主。AI并非替代创作者,而是作为激发想象力的共生体,催生新的人机协作模式,为艺术产业带来新的表达形式和创作可能。
📈 **国产AI工具赋能行业进步:** 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生成式AI工具,在高质量、高效率的AI艺术创作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为中国艺术家实现技术自主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将有更多专业创作者和收藏者参与到AI艺术生态中,推动该领域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为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 | 富充
编辑 | 苏建勋
到了2025年,生成式AI不再只是风口上的名词。人们不仅关心AI“能不能生成”,更在意它“可否真正在生产中落地应用”。
2025年WAIC期间,快手可灵AI举办“生成式AI应用元年”论坛,并发布了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新功能。
新功能试图在内容、电商、影视等专业创作领域,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回应用户需求。
具体而言, “灵动画布”功能集无限可视化空间、AI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
该功能可帮助用户将零散想法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并高效串联成完整的视觉作品,提供流畅直观的创作体验。
本次发布的另一功能“多图参考”,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有所提升。
自去年6月上线以来,可灵AI已迭代升级30余次,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
目前可灵AI已在全球拥有超过4500万创作者,服务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覆盖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行业。

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致辞发言;图片:企业提供
“2025年将是生成式AI技术走向深度应用的关键元年”,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发言中表示。他认为,生成式AI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
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回顾了可灵AI发布以来的技术演进路径。
万鹏飞介绍,可灵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两大主线:一是基础模型能力提升,二是与用户共创优化产品方向。
可灵团队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形成“技术+用户”双轮驱动模式。
本次论坛也汇聚了来自影视行业、艺术行业和B端合作方的代表。
当代艺术家、策展人、MUDigital创始人吴亦深表示,以可灵AI为代表的国产工具,已能支持高质量、高效率的AI艺术创作,推动中国艺术家实现技术自主。
在吴亦深看来,AI并非替代创作者,而是激发想象力的共生体,催生新的人机协作模式,为艺术产业带来新的表达形式和创作可能。未来,随着AI技术发展,更多专业创作者和收藏者将参与AI艺术生态,推动其专业化、系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