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方法我都试了,为什么用起来还是不对劲?”
这是我后台收到最多的提问。
近年,我写了不少关于信息管理和学习方法的文章,大都集中在“怎么做”的层面。(可见用 FOLO 和语鲸打造个人信息流,知识的春季大扫除,Antinet等多篇文章)
但这些提问让我意识到,我们可能都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所有“怎么做”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觉得不好用?
这个时代,方法是最廉价的。
历史学家桑兵1有个比喻很精准:家有金山,却沿门托钵。我们很多人,就像是坐拥一座信息的金山,却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地质情况,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去开采,最终只能在山脚下捡几块别人掉落的碎石,焦虑地看着别人的矿车满载而归。
所以,这篇文章不打算再给你一个新的工具。
我想和你一起,拆解几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好方法,看看它们的适用前提到底是什么。你可以把它看作我过往文章的一个“补丁”,或是一次更深入的复盘。
都说要深度学习,可我每天刷的网页、看的文章,难道都毫无价值?
我们先从一个听起来绝对正确的观点开始:系统性的书籍,比碎片化的网络资料更有价值。
这句话,我相信我们都认同。它代表着深度、严谨和体系。提出这个观点的桑兵先生是文史学者,在他所从事的领域里,一本专著是学者数年甚至毕生心血的凝结,是知识的结晶。
但当我把这个观点讲给我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朋友时,他笑了。
他说,在他们那个行业,规则完全是反过来的。知识的迭代速度快得惊人,等一本 AI 书籍走完所有出版流程,里面的代码可能都跑不通了。对他们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源,恰恰是那些碎片化的网络资料:顶会刚出炉的论文、技术大牛的博客、官方的更新文档,甚至是开源社区里的一段讨论。
原来,“真理”也会水土不服。事实上,不是书籍本身更有价值,而是适合的信息更有价值。在历史研究中,基础史料和经典理论相对稳定,所以书籍这种经过时间沉淀的载体更适合;在 AI 领域,最有价值的恰恰是那些最新、最不稳定的信息,所以实时的网络资源反而成了首选。
换句话说,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信息时效性需求。搞清楚你所在领域的信息更新频率,就能找到最适合的获取方式。
但即使我们找对了信息源,在实际使用中,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读书必须「有始有终」,跳着看就是断章取义吗?
明确了获取方式后,我们往往会拿起这个领域的标准工具,开始埋头苦干。但干着干着,可能又会觉得不对劲。
比如,梅棹忠夫等很多前辈和书籍都提倡一种阅读方法:通读全书。理由是,只有完整地读完,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避免断章取义。
这个建议听起来无懈可击。在刚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我就是这么做的。像个新生一样,捧着专业书,从前言第一个字老老实实地读到后记最后一个句号。这种阅读方式,确实帮我建立了一个领域最初的认知框架。这个阶段,我害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因为我根本没有能力判断什么是重要的。
但后来,随着对某个领域越来越熟悉,我发现这个好方法慢慢变成了我的绊脚石。为了深入研究一个特定主题,我可能只需要一本书里的一两个章节作为论据,但“必须通读全篇”的信条,却让我花费大量时间在那些暂时用不上的内容上。
这时候我才明白:同样的内容,不同认知水平的人需要不同的处理深度。新手缺乏判断力,需要通过完整阅读来建立全貌;有经验的人已经有了筛选能力,可以直奔主题进行精准提取。

这个感受,在你如何组织信息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Tiago Forte 2有句名言:永远不要在有东西放进去之前,就先建一个空文件夹。以前我只理解了表面意思,以为它只是在说“别急着分类”。现在我明白,它真正的含义是:当你的素材积累到开始感到混乱时,分类的时机就自然到了。
新手阶段,信息量少,强行分类只会增加维护成本;积累阶段,信息量大,不分类就会陷入混乱。认知水平不同,处理策略自然不同。
但这还不是全部。即使我们找对了信息源,也匹配了合适的处理深度,在选择具体方法时,还有一个更隐蔽的陷阱......
两个高手说的都对,我反而更不会了?
搞清楚了信息源和处理深度,我们还会遇到一个更核心的问题:给出建议的那个人,他有哪些没有明说的前提假设?
我之前在研究笔记方法时,就有点困惑。
社会学大师卢曼3,卡片笔记法的开创者,他曾表示,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放进卡片盒。但另一位现代作者谢珀4则认为,笔记盒主要应该用来记录阅读中产生的思想和想法(具体可见Antinet)。一个说“什么都能放”,一个说要放“精炼的思想”。到底该听谁的?
这个矛盾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开始关注这两个人本身。
卢曼是谁?他是顶级的社会学家,他的生活和工作高度统一,对他来说,日常的一切几乎都是在为学术研究服务。当他说“什么都能放”时,他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使用者也像他一样,拥有一个强大的学术大脑自动过滤信息。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根本不会进入他“值得写下来”的范畴。
而谢珀更像一个应用者和普及者。他面对的是更广泛的用户,所以他必须把卢曼那个隐藏的假设给明确地翻译出来:你应该放进去的是经过提炼的思想。
所以,他们俩的观点矛盾吗?一点也不。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用,效果完全不同,就是因为每个方法背后都隐含着创作者的特定假设。这些假设往往不会被明确说出来,但它们决定了方法的真正边界。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 GTD 5和 PARA6这些热门方法时,就不会再困惑了。GTD 是为那些每天被海量任务轰炸的高管设计的任务处理系统;PARA 是为内容高度项目化的数字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达到那样的复杂度,这些方法对我们来说就会显得过于笨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我们毫无价值。关键在于提取核心原理,而不是照搬具体形式。于我来说,从 GTD 中提取“两分钟法则”来对付拖延,从 PARA 中提取“聚焦少数领域并持续投入”的思想——这些提炼出来的原理,往往比完整的系统更有价值。
怎样把别人的好方法,变成自己的真本事?
聊完了各种方法失灵的场景,我们心里大概都有数了。那下一步呢?关键可能在于改变一个动作。
第一步:从“拿来就用”到“拆开看看”
我们很多人,看到一个好方法时,第一反应都是“拿来就用”。听说卡片笔记法好,就立刻去寻找最正宗的用法,希望能丝毫不差地复制。可一旦在某个环节卡住,就很容易全盘放弃。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做法:把它拆开看看,理解它最核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同样是卡片笔记法,当我们把它拆开后,会发现它最核心的原理其实只有两个:让每个想法都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挪动的单元;让想法之间能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网络。
搞清楚了这个核心原理,你就不再被卡片盒这种具体形式所束缚了。卢曼有自己的纸质卡片方式,他用大量手动工作完成了卡片关联;申克7在《卡片笔记写作法》里则完成了自己的再创造,提出了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等多个概念,构建了自己的卡片写作体系;谢珀在《Antinet Zettlekasten》里又选择回归卢曼古法,强调纸质笔记十分重要,又优化并构建了自己的卡片编码方式。而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依据个人的实际需求,在Obsidian里实践着自己的“卡片盒方法”。谁能说谁一定是错的呢?

第二步:三个问题快速拆解任何方法
具体怎么“拆”?我们可以把前面聊到的三个维度,变成三个实际的问题:
这个方法是为什么样的领域设计的? 是为了应对信息更新很快的领域,还是相对稳定的领域?我现在面对的信息环境是哪种?
这个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人用? 是给需要建立全面认知的新手,还是给需要解决特定问题的有经验者?我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创造这个方法的人,当时想解决什么问题? 他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和我像吗?他默认的那些理所当然,对我也理所当然吗?
这三个问题很简单,但我们常常因为急于求成而忽略它们。问完这些问题,你基本就能判断出:这个方法的哪些部分对你有用,哪些部分可以忽略。
第三步:用一个小实验验证你的理解
光想不练假把式。找到了看起来有用的原理后,不要急着改造整个系统,而是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说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叫小王的普通学习者的故事。
情景: 小王最近对“习惯养成”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他读了《掌控习惯》、《微习惯》等好几本书。他感觉学到了很多,但又很混乱,书里的概念,像什么“提示、渴求、反应、奖励”,还有“习惯的阶段”,他总是记不清,跟人聊起来也说不明白。
首先,明确一个具体问题。
小王最初的想法是:我想把这些知识记住——这是一个模糊的愿望。于是,他试着用我们提到的方法。他问自己:我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他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记不住,而是无法调用核心概念,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此,他把目标具体化为:我想彻底搞懂十个核心概念,并能把它们串起来,写一篇能给别人讲明白的科普文章。
你看,从“记住知识”到“写一篇科普文章”,目标一下子就从一个模糊的愿望,变成了一个可交付的、有明确验收标准的工作。
接下来,做一个小项目。
明确了目标,小王开始行动。他从网上了解到了“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的学习原理,觉得可能对解决他的问题有帮助。于是,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边界清晰的小项目。
项目名称: “习惯养成”概念内化与输出。 项目周期: 10 天。项目目标:用 Anki制作 50 张问答卡片,覆盖 10 个核心概念,最后写出一篇能给别人讲明白的科普文章。日常动作:每天花 15 分钟使用 Anki 进行复习。
这个计划的好处在于,它把一个模糊的学习任务,变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动作。他很清楚自己每天该干什么,也知道终点在哪里。
第四步:提取真正有用的,形成自己的习惯
10 天后,小王磕磕绊绊地完成了文章草稿。实验结束后,最重要的一步来了:复盘。
不要只看结果好不好,更要问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是什么真正帮助了我?哪些步骤让我感觉很自然,哪些步骤让我觉得别扭?
小王在复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用 Anki8 刷卡片的过程其实有点枯燥,效果也不明显。但是,为了制作那 50 张卡片,他反复阅读原文、用自己的话总结和设计问题的过程,却让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他意识到,真正有价值是主动加工——判断什么是核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
所以,小王最终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忠实的 Anki 用户。但“加工成问答卡片”这个动作,变成了他学习所有新领域的标准流程。

把这些真正有用的部分提取出来,融入到你现有的习惯中。不需要推倒重来,也不需要强迫自己适应。每次只加一点点,你会离自己的系统越来越近,而不会永远都在用别人的方法。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悖论。
我花了这么多篇幅,试图为你提供一套“如何选择方法”的方法。但按照我自己的逻辑,这套选择框架也有它的适用边界——它更适合那些已经被各种方法论折腾得疲惫不堪,渴望建立自主判断的人。如果你本来就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这些分析反而可能是多余的负担。
更深层的悖论在于:也许最好的方法论,就是对所有方法论保持适度的怀疑。
小王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他最大的收获,不是严格遵循了 Anki 的使用规范,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局限,然后果断地抛弃了不适合自己的部分。这种“用而不依赖”的姿态,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更珍贵。
所以,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决定把它也丢进收藏夹,然后继续用你原来的方式摸索,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在试错中,你一定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结语
夜深了,关掉那些收藏夹。
走向窗前,看看月亮。它不知道自己美,但整个夜空因它而亮。
拿出一张纸,写下三个字:我是谁。
然后,慢慢填满这张纸。不要着急,不要标准答案。就像月亮照亮夜空那样,让你的真实慢慢浮现。
写完之后,你会明白——
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的、最高效、最完美的个人知识系统,从来不在云端,不在书里,不在别人的成功故事里。它就在你的笔尖下,在你对自己的每一次诚实凝视中。
方法千万条,自知第一条。
当你真正看见自己,世界上所有的方法,都会主动向你走来。

注释
[1]桑兵,男,1956 年生,河北威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任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他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知识、社会与制度史研究,尤其在学人、学术、学风及现代中国的知识体系转型等领域有深入的探索和重要影响。他在治学方法上极为严谨,强调对史料的审辨和历史情境的理解。
[2]蒂亚戈·福特 (Tiago Forte),全球知名的生产力专家、作家。他以创建 PARA Method 和 “构建第二大脑”(Building a Second Brain) 知识管理体系而闻名。他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数字工具来捕捉、组织和连接我们的想法,从而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让我们能更专注于创造和思考。
[3]尼克拉斯·卢曼 (Niklas Luhmann),(1927-1998) 德国社会学家,20 世纪最重要、最高产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以其宏大的“社会系统理论”而闻名。为了支撑他庞大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他创造了著名的 “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一生中积累了约 9 万张知识卡片,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大量著作。
[4]斯科特·谢珀(Scott P.Scheper),《Antinet Zettlekasten》作者,在油管活跃。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Zettelkasten方法来提高阅读、研究和写作的效率。
[5]GTD (Getting Things Done):把事情搞定”的方法论,由生产力顾问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GTD 的核心在于,通过将所有需要处理的“材料”(Stuff)捕捉下来,并遵循“收集、处理、组织、回顾、执行”五个步骤进行系统化管理,从而让大脑从繁杂的记忆任务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心如止水”(Mind Like Water)的专注状态。
[6]PARA Method,由 Tiago Forte 创建的一套极简的数字信息组织系统。PARA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代表了组织所有数字信息的四个核心类别:Projects (项目): 你正在积极推进的、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任务。Areas (领域): 你需要长期关注并维持一定标准的责任范围。Resources (资源): 你感兴趣并希望持续了解的主题。Archives (存档): 已完成或不再活跃的项目、领域和资源。
[7]申克·阿伦斯(Sönke Ahrens)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他主要教授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时间、决策和个人成长。是卢曼笔记系统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出版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
[8]Anki:一款开源的、基于“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和“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原理的抽认卡(Flashcard)软件。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卡片(正面是问题,背面是答案),软件会根据各类算法智能安排复习时间,帮助用户高效、长久地记忆知识。它在语言学习、医学、法律等需要大量记忆的领域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