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7月30日 11:46
英飞凌潘大伟:AI与机器人将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在年度媒体日活动上指出,AI与机器人是2025年及未来的重要增长点。英飞凌预计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将达6亿欧元,并已在功率半导体、微控制器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公司将持续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策略,涵盖创新、运营、生产和生态建设,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同时,英飞凌强调其技术演进和对高品质、低碳化、数字化的长期承诺。

🤖 英飞凌将AI与机器人视为2025年及未来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并预测AI相关业务在2025财年营收将达到6亿欧元,2026财年有望增至10亿欧元。公司将重点投入资源,抓住这两个领域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 英飞凌在半导体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领导地位,尤其在汽车电子、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以及微控制器领域均保持全球领先份额。公司在硅、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材料方面持续创新,例如推出超薄硅功率晶圆和300mm氮化镓晶圆,以满足AI服务器和机器人等应用对高效率、高密度集成和低成本的需求。

🔌 针对AI服务器高功耗的痛点,英飞凌提出了融合硅、碳化硅、氮化镓三项技术的电源解决方案,并与NVIDIA合作开发800V高压直流电源架构,显著提升能效并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其创新的垂直功率传输(VPD)技术和高功率密度模块,能够支持单台AI服务器机架功耗突破1MW。

🤖 在机器人领域,英飞凌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包括ToF传感器、雷达和硅麦克风,为设备提供精准感知和本地推理能力,支持如石头科技扫拖机器人等产品的创新设计。公司还致力于开发混合飞行时间(hToF)系统,以取代传统激光测距仪,并支持更复杂的机器人导航和地图构建功能。

🇨🇳 英飞凌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其大中华区营收占全球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行“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策略,包括本土化创新、运营、生产和生态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并加强与本土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提升供应链的韧性。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英飞凌科技消费、计算与通讯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潘大伟

 2025年最火的是什么?那一定是AI与机器人

在近日英飞凌年度媒体日活动上,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英飞凌科技消费、计算与通讯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潘大伟多次提到“AI与机器人这两个增长点将会给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机遇”。

潘大伟透露,AI与机器人这两个市场都非常庞大,英飞凌也面临着很多机会。2025财年,英飞凌AI相关业务的营收预计将达到6亿欧元;2026财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0亿欧元。

作为一家全球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在华发展已有三十年,面对国内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竞争,潘大伟直言,面对这样一个比较“卷”的市场,英飞凌尽管需要面对挑战,但更多的是面临着不同的机遇,比如在中国市场非常火热的AI、自动化,包括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等,以及很多来自家电市场的发展机遇。

聚焦AI与机器人业务

在市场表现方面,2024年,英飞凌汽车电子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3.5%,位列榜首,中国市场占有率更高,为13.9%。在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领域,2024年英飞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7.7%,连续多年保持份额第一。在微控制器领域,2024年英飞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1.3%,首次登顶全球MCU榜首。

英飞凌的功率半导体包括硅、碳化硅、氮化镓。过去一年,英飞凌发布了全球最薄硅功率半导体晶圆,厚度实现从40μm降到20μm;在碳化硅上,英飞凌推进了8英寸(200mm)的生产,其位于马来西亚的新晶圆厂一期项目正式启动运营;在氮化镓方面,英飞凌推出了全球首款300mm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晶圆。

氮化镓方面,成本非常关键。英飞凌率先实现300mm 氮化镓晶圆量产,较传统 8 英寸晶圆,不仅在技术上更先进,也因为晶圆直径的扩大,每片晶圆上的芯片数量增加了 2.3 倍,效率也显著提高,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其 20μm 超薄硅功率晶圆技术使芯片厚度减半,适用于高密度集成的机器人关节模组。

潘大伟表示,这意味着氮化镓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可以支持用户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大量使用。现在氮化镓已经发展到了12英寸,未来氮化镓与硅的成本在同一RDS(on) 级别能够接近,这意味着同级的硅和GaN产品的成本将能够持平。

同时,据潘大伟介绍,英飞凌也在聚焦AI与机器人等市场非常热的领域。

针对 AI 服务器的高功耗痛点,英飞凌推出硅、碳化硅、氮化镓(GaN)三技术融合的电源方案,例如与 NVIDIA 合作开发的 800V 高压直流电源架构(HVDC),可将能效大幅提升,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

其 2024 年发布的TDM2354xD和TDM2354xT双相功率模块,采用垂直功率传输(VPD)技术,电流密度达 1.6A/mm²,支持单台 AI 服务器机架功耗突破 1MW 的需求,同时将板载输出电容降低 50%,实现业界领先的功率密度。

英飞凌的传感器融合技术,整合 ToF 传感器、雷达、硅麦克风等感知技术,支持设备端数据采集与本地推理。例如,石头科技扫拖机器人采用英飞凌 REAL3™ ToF 3D 图像传感器。该技术能够缩小产品尺寸并提高可靠性,让扫拖机器人能够通过更低、更窄的空间,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新一代机器人解决方案以混合飞行时间(hToF)系统取代传统的激光测距仪(LDS)模块和避障模块,还支持同步定位和三维地图构建(3D SLAM)、避障以及悬崖探测功能于一体的摄像头模块。 

赋能(enable)AI(以实现这种智能化)正成为一个火热的产业。尤其是在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中,有很多器件需要有“感知和控制”,这就需要用到传感器、微控制器(MCU),以及蓝牙、WiFi等连接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精准可靠地感知,处理原始数据(支持机器学习的超低功耗边缘AI微控制器),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稳健、安全的连接。 

不过,潘大伟认为,AI服务器的功耗正在攀升,未来AI服务器机架的功耗将会达到800千瓦、1000千瓦甚至更高。

在机器人领域,英飞凌已与多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达成合作,覆盖工业、服务、家用等多场景。其中,英飞凌与地瓜机器人等本土企业合作,针对中国市场需求优化设计。例如,英飞凌与地瓜机器人携手打造具有强大运动、感知与通信能力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继续加码中国市场

财务方面,2024财年公司营收约为150亿欧元。2025财年第一季度(2024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英飞凌营收为34.24亿欧元,利润为5.73亿欧元,利润率16.7%。2025财年假设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1.05 (之前为1:1.10) ,英飞凌预计营收将与上一财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之前预测为较前一年度略有下降) ,调整后的毛利率预计在40%左右,利润率为14%~19%。

目前,英飞凌有四大事业部,分别为:汽车电子(ATV)、零碳工业功率(GIP)、电源与传感系统(PSS)、安全互联系统(CSS)。其中,汽车电子(ATV)是在英飞凌全球总营收中占比最高的事业部。

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软件定义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五大关键应用领域,为英飞凌贡献了近半营收。其中,据潘大伟介绍,物联网是英飞凌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虽然它目前的贡献占比为全球营收的5%,但将来的增长是非常可观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中华区市场在英飞凌全球营收中占比约三分之一(34%),是全球占比最大的市场。因此,潘大伟在这次媒体日活动上也强调称,大中华区市场是英飞凌非常重要的区域市场,并且再次重点阐述了英飞凌“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策略。

英飞凌“在中国,中国”本土化策略具体包含四个方面:本土化创新;本土化运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生态。

据潘大伟介绍,“创新”方面包括:开发符合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提供灵活丰富的产品组合: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高价值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生产”方面,据潘大伟透露,英飞凌会扩大微控制器(MCU)、MOSFET和其他通用产品的本土化生产,拓展本土生产的汽车产品组合。同时,英飞凌还将继续加强与本地代工合作伙伴及后道生产制造伙伴的合作,增强供应链韧性,并且充分利用无锡的后道工厂实现高效生产。

英飞凌“在中国,为中国”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生态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潘大伟解释称,“比如在很多的产品中雷达的应用非常多,在不同的产品中要使用不同的雷达、不同的传感器,而这些应用的开发都需要很多合作伙伴相互助力,进行协同创新。”

毫无疑问,提高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的韧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方面,它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而对于这些全球半导体供应商而言,“本地化”不再是一句口号,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在加速拓展和壮大自己在华的生态圈,加强本土的应用创新,以保证其业务在中国市场的继续增长。    

在进入中国三十周年之际,潘大伟指出,作为一家德国企业,英飞凌的特长就是长期性、稳定性、追求零缺陷的卓越质量管理,实际上这都是我们的基因。质量可靠、看问题从长期主义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这是不变的。而变的则是敏捷度,“这个世界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要提高敏捷度和快速反应,我认为这是要‘变’的。”

十年前AI还鲜为人知,而现在人们都在讲AI,整个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变化。英飞凌的技术也在不断演进、重点聚焦的项目随之也会有所变化。不过,潘大伟强调称,“‘不变’的是产品始终保持高品质和领先性,此外还有英飞凌发展理念,也就是支持低碳化、数字化是不变的。”(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敏,编辑 | 盖虹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英飞凌 AI 机器人 半导体 本土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