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通过推荐《铁道游击队》、《西线无战事》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三本书,引导读者重返八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历史。文章强调纪念胜利不仅是回顾,更是唤醒民族记忆,致敬爱国情怀,并从中汲取前进力量。通过这些书籍,读者可以从个体抗争、宏观历史变迁以及文明兴衰等多个维度,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本质,重塑对和平的珍视。同时,文章也提及了相关的纪念活动,鼓励人们以更丰富的方式体悟历史,守护和平。
📚《铁道游击队》:以刘知侠的笔触,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道线上矿工和农民组成的游击队,他们凭借熟悉地形和灵活战术,通过破坏日寇交通线给予沉重打击,体现了普通人民在国家危难中的顽强生命力和英雄气概,小说以朴素滚烫的文字描绘了战火中的市井生活与英雄气概的融合,提醒我们民族脊梁由平凡而不屈的灵魂支撑。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以一战为背景,通过德国青年保罗的视角,冷峻写实地描绘了前线士兵面对的残酷现实,如鼠患、饥饿、炮击、战友牺牲以及精神创伤。小说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年轻一代的毁灭,质问在宏大口号消散后,被战争碾碎的“人”还剩下什么,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拷问。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从地理环境和生物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各大洲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本书运用多学科视角,论证了地理因素如何决定了社会组织、技术发展以及致命病菌的演化,这些才是欧洲殖民者得以征服美洲等地的关键。文章驳斥了种族优劣论,强调文明差异源于地理环境赋予的机会,而非先天血统。
🕊️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旨在唤醒深埋的民族记忆,致敬赤诚的爱国情怀,并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文章鼓励通过阅读、知识问答、纪录片展播等多种方式,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感悟,以多维反思学会敬畏生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 维护和平不仅是宏大叙事,更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文章提出,在信息战、贸易战等新型战场下,每个人都应以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清晰的信息辨伪意识、包容清醒的态度以及切实具体的行动,持续守护和平。
2025-07-29 12:05 广东
通过阅读重返历史,感受烽火岁月的重量

八十年光阴流转,却无法磨灭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的痕迹。这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伟大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族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洗刷了百年屈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硝烟虽散,但战场上那些刻骨铭心的抗争与牺牲,已经融入到民族血脉中,成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并非只是一次简单回眸,而是唤醒深埋的民族记忆,致敬那些赤诚的爱国情怀,从历史中寻找继续出发的力量。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让我们通过阅读重返历史,感受烽火岁月的重量。本期“锦书予君”推荐以“战争”为主题的书籍《铁道游击队》、《西线无战事》和《枪炮、病菌与钢铁》,希望它们能带你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从微观个体的挣扎、宏观历史的变迁,以及文明兴衰的推演中,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本质,重塑我们对和平的理解与珍视。
《铁道游击队》著者:刘知侠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索书号:I247.5/47842馆藏地点:北三楼中国小说区选段一这一天,彭亮坐在街边的墙角下,低着头晒太阳。父亲的仇,家里的贫困,绞痛着小伙子的心。一个有力、能干,肩上扛上两百斤的麻袋,跑几里路都不会喘粗气的人,现在却像掉在枯井里的牛犊一样,有力无处使。苦闷中突然想起了老洪。这人浑身都是劲,矮矮的个子,眼睛不大,可特别亮,当它瞪着他的仇人的时候,会使对方胆怯;看到受委屈的穷兄弟的时候,会给你以力量。遇到不平事,牙咬得咯咯响。他勇敢、义气,容易使穷兄弟们在遭到困难的时候想到他。现在彭亮就想到他了。鬼子来时,他参加了据说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几个月前又突然回来了。这次回来,彭亮看着他好像和过去有些不同,他仍然勇敢、义气,但是像更沉着,肚里有学问了。前天他还对彭亮说:“兄弟,有困难,告诉我,我会帮你解决的。”彭亮是个不愿向人告帮的人,只笑着回答:“没有什么。”可是自己已经是一天没吃饭了。彭亮又想到老洪近日常和王强在一块嘀咕,他们中间一定有事商量,是想拉队伍么?可是为什么背着我呢?我一定要跟着他们干。可是反过来一想:家庭呢,母亲和一群弟弟妹妹靠谁养活呢?难道都饿死么?
(滑动浏览)
选段二
当街上响着第一梭子二十响时,芳林嫂正在庄东的街头上。枪一响,她就躲在刚才在这里做针线活的树后,她皱着眉头,在听着自己家院里的枪声。她想到了老娘、凤儿,她更想到老洪和他的队员们,他们怎样了呢?她的心在激烈的枪声中跳动着。她握紧手中的手榴弹,想:“我怎样去帮助他们呢?”可是枪声渐渐地离开了她的院子,往西响去了,一会儿又向南响了,突然又响得近了。芳林嫂的心在跟着枪声的转移而跳动着。
选段三
林忠的眼睛里滚出了泪水,他感到失掉最亲密的战友的沉痛,他顾不得四下射向鲁汉身边的弹雨和源源扑向那里的敌群,他只想到要抢救自己的战友,以及完成战友牺牲前对他的嘱托,把枪带走,所以他折回头来,飞箭一样向鲁汉跑来。他在鲁汉的身边俯下,想把他背着走,可是好几颗机枪子弹从鲁汉胸后穿过,血从他的身上流出,染红了身边的麦苗。鲁汉已不能说话了,但是他却感到林忠在他旁边了,他想微微地抬抬头,可是没抬起来,就又垂下来了,只握着林忠的手,就静静地死去了。林忠摘下了鲁汉的二十响匣枪,这是打冈村缴获的。他站起来想走,可是已经迟了,天已大亮了,鬼子像狼群样向这里集中,团团地把他包围住。他看看四周已经走不出去了,就把鲁汉拖到旁边的一个小洼坑,就蹲在这里,守着战友的尸体,用两支二十响打着冲上来的敌人。敌人一次冲过来,被他打退,二次又打退,敌人的尸体在小洼周围摆成一个圆圈。可是敌人还是拼命向这里冲,因为他们已经看到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子弹要打完了,林忠枪里只有一发子弹了,他已不预备把它打出去了。当鬼子嚎嚎乱叫地冲过来,明晃晃的刺刀向他刺来的时候,他脑子里闪出李正细长的眼睛和老洪严峻的脸,他又想到在山里灯光下的那面红旗,他举起枪,向自己的额上打去,接着栽倒在战友鲁汉的身边。 (滑动浏览)
【馆员微评】抗日战争时期,鲁南铁道线上有一支由矿工和农民组成的游击队伍,他们以英勇和智慧书写了一部抗日英雄传奇故事。刘洪、王强等工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机动的战术,通过搞机枪、破铁道、炸桥梁等方式在铁路沿线给予日寇沉重打击,彰显了普通人民在国家危难中迸发的顽强生命力。小说用朴素却滚烫的文字,让战火中的市井生活与英雄气概浑然一体。合上书页,铁道上的枪声仍在回响,那声音提醒着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由千万个平凡却不屈的灵魂所撑起。
《西线无战事》
著者:雷马克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索书号:I516.4/863馆藏地点:北四楼文学图书区(非中国小说)
选段一
坎托雷克大概会说,我们正好站在生活的门槛上。事实也差不多如此。我们还未扎下根来。战争已经把我们裹挟而去。对其他人、对那些年长者来说,战争带来的不过是生活的暂停,他们可以越过它继续思考。但是我们却被战争紧紧锁牢,不知道这一切会如何结束。我们暂时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一种奇怪和忧伤的方式成为野蛮人,而我们并不会经常为此感到悲哀。
选段二
疾风骤雨般的炮击凝聚成一种沉闷的轰隆声,接着又化作四散各处的爆炸。机关枪嗒嗒开火,枪声大作。我们头上的空气里,充斥着看不见的追逐、怒吼、呼啸和嘶嘶声。这些是小型的炮弹——中间还夹杂着管风琴般的轰鸣,一些重型的大家伙穿过夜色,远远地砸在我们身后。它们就像发情的鹿,发出亢奋、嘶哑和辽远的声响,掠过小炮弹的嚎叫和呼啸声,画出自己的轨迹。探照灯开始在黑色的夜空里搜寻。几条光束像末端逐渐变细的尺子,在空中划来划去。其中一条停住了,在轻微地抖动。很快,第二条光束也靠了过来,它们交叉在一起,中间是一只黑色的昆虫,正试着逃离它们:是飞机。飞机开始变得惊慌失措,炫目的光让它飞得晃晃悠悠。 (滑动浏览)
选段三
于我而言,前线是一个可怕的漩涡。即使身处远离漩涡中心的静水之中,仍能感觉到它的吸力,它会缓慢地把你往漩涡中心拉扯,无可遁逃,无从抗拒。然而,从大地和空气中,会有抵御的力量向我们涌来——主要来自大地。大地对于士兵的重要性,超过对于其他任何人。当士兵长时间、用力地匍匐于大地,当士兵在战火中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将脸和四肢埋进大地,大地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长和母亲,在大地沉默和安稳的怀抱里,士兵得以尖叫呐喊,倾吐恐惧,大地接纳了士兵,又放开他们去跑上十秒、活上十秒,然后又一次地接住他们,有时候,这一接便是永恒。 (滑动浏览)
【馆员微评】《西线无战事》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了保罗等德国青年受煽动参军,却在残酷的战场上梦想破碎的故事。作者雷马克以冷峻到近乎残忍的写实笔触,通过保罗的第一视角,呈现了前线士兵面对的鼠患、饥饿、无休止的炮击、战友的惨死等悲惨境遇,以及精神上无法弥合的创伤。小说不只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更赤裸裸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年轻一代的毁灭,它以最沉重的声音叩问着我们,当“主义”“英雄”这样的宏大口号消散后,那些被碾碎的“人”,究竟还剩下什么?
《枪炮、病菌与钢铁》
著者:贾雷德·戴蒙德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2017年重印索书号:K02/19/[5]馆藏地点:北六楼社会科学图书二区
选段一
其他许多以前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的新几内亚人和亚马孙河地区印第安人的群体,同样由于传教士的作用而被吸收进现代社会。跟在传教士后面到来的是教师和医生、政府官员和士兵。政府和宗教的扩张在整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一直就是这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不管这种扩张是以和平手段实现的(如最后对法尤族人),还是以暴力手段实现的。就后一种情况来说,通常都是由政府来组织征服,然后再由宗教来为这种征服辩护。虽然游牧民族和部落民族偶尔也打败过有组织的政府和宗教,但在过去的13000年中,总的趋势是:失败的还是游牧民族和部落民族。 (滑动浏览)
选段二
让我们把所有这些事实牢记心中,在回答耶利的问题时努力重新全面认识病菌所起的作用。毫无疑问,欧洲人在武器、技术和行政组织方面拥有对他们所征服的大多数非欧洲民族的巨大优势。但仅仅这种优势还不能完全说明开始时那么少的欧洲移民是如何取代美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那么多的土著的。如果没有欧洲送给其他大陆的不祥礼物——从欧亚大陆人与家畜的长期密切关系中演化出来的病菌,这一切也许是不会发生的。
选段三
在征服战争中同样重要的是在驯养动物的社会中演化的病菌。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这类传染病作为人类的专化病菌出现了,它们原是动物所感染的十分类似的祖代病菌由于突变而衍生出来的(第十一章)。驯养动物的人成了这些新演化出来的病菌的第一个受害者,而这些人接着又逐步形成了对这些新的疾病的强大的抵抗力。当这些有部分免疫力的人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接触时,流行病于是产生了, 99%的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因之而丧命。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太平洋诸岛的土著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滑动浏览)
【馆员微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各大洲的历史发展轨迹为何存在差异”为思考起点,论证了人类社会不同命运的关键在于地理环境与生物禀赋的差异。作者以广博的视角遍览世界各地,并运用了人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多学科来理解历史,揭示了地理因素决定谁先发展出粮食盈余、复杂社会组织和枪炮技术,以及伴随定居出现的致命病菌,而这些才是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等地的真正武器。本书彻底摒弃了种族优劣论,而是看到历史的发展差异源自地理环境的区别。它有力地证明了,影响文明发展程度的并非先天血统,而是脚下的土地与生态所赋予的机会。
八十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战火停息,那是四万万同胞用血肉在山河间筑起的长城,是千万无名者在“一寸山河一寸血” 里不退让。当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钟声回荡,硝烟散尽的记忆深处,我们回望历史的过往,重拾那些曾护山河无恙的精神火种。当然,纪念的意义远不止于缅怀,它还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的复杂全貌。本期推荐的三本著作,恰让我们站在立体坐标上重新理解历史与战争。《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传奇,是人民智慧与抗争勇气的具象,是民族危亡之际不屈血脉的贲张。《西线无战事》笔下的战争书写,则照见了在残酷战争中个体遭受的创伤与扭曲。《枪炮、病菌与钢铁》则以理性的眼光,揭示了地理环境等条件最终造成了文明差异格局,为我们呈现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战争,既是民族危亡时血气与智慧铸就的不屈丰碑,同时也是对个体和人性的撕裂与扭曲,还是深植于历史脉络、文明碰撞的复杂宿命。我们在对战争的多维反思下才能真正学会敬畏生命,让历史的警钟长鸣,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问:抗战先辈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财富?
荐书人:先辈们在抗日战争中的的英勇斗争与伟大付出,都不只是历史资料中单薄的统计数字,而是在战场上留下过的真实痕迹,他们也曾恐惧、挣扎,却依旧选择不屈与反抗。纪念他们,既是对伟大抗日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而这份铭记,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何其珍贵。
0102问:如何真正理解抗战历史,而不只是“知道”?
荐书人:这需要我们超越表面,与历史建立深层连接。可以走进历史细节,用士兵的家书、难民的讲述等具体故事代替宏大叙事,触发真实的情感共鸣;或是借助现代技术,如遗址AR重现等创造沉浸式体验,回到历史现场,切身感受战争的残酷;还有建立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关联地区冲突等当下议题,追问“我们如何避免悲剧重演”,让历史承载起回应当下的深刻意义。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维护和平做些什么?
荐书人:维护和平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很远,但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当下战争的形态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枪炮,转向信息战、贸易战等无形的战场,这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每个人以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清晰的信息辨伪意识、包容而清醒的态度以及切实具体的行动,在点滴中持续守护和平。
03
为深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值此8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纪念活动。诚邀各位读者莅临参与,在阅读之外,以更丰富的方式回望烽火岁月,致敬不朽精神。
1、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知识问答活动
【活动名称】1、学习强国馆 | 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知识问答活动
2、红棉阅读 | 中国人民抗战纪录片展播
【活动内容】珍爱和平绝非空谈,捍卫文明需要行动!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学习强国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知识问答活动,通过问卷问答方式,帮助市民大众深入了解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知识。【活动时间】2025年7月5日—9月6日【活动地点】广州图书馆北二楼 学习强国馆活动无需报名,请直接到场参加。逢周六10:00—17:00提供盖印“广州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风纪念章。
锦书予君 | 新春特辑:春节序曲,当书香邂逅年味
锦书予君 | 纪念叶嘉莹:百年人生,诗意长存
锦书予君 | 早春限定美好,寻觅慢生活的灵感
锦书予君 | 纪念米兰·昆德拉:我们都不擅长道别
锦书予君|初冬忆乡愁,宜阅读取暖
锦书予君|科幻的“浪漫”:战机械,探生死,推开明日想象之门!
锦书予君 | 品凉茶,观祠庙,共绘岭南文化画卷
锦书予君 | 读懂广州——笔尖停驻岁月,城中静候深情(附粤语朗读)
荐读 | 读懂广州——羊城旧时路,夕拾好时光(附粤语朗读)
荐读 | 读懂广州——客从远方来,最忆是广州(附粤语朗读)
荐读丨读懂广州——人间馨香语,花城草木知(附粤语音频)当八秩的回声漫过山河我们接过精神薪火,续写新篇
图片及文本由文献流通部提供
撰稿、编辑:朱泽礽、钟诗航
活动组织:冯芍莹
审核:黄新慧、李保东
核定:陆庆强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