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从早期对工资收入的焦虑,到构建“工作收入、兴趣收入、投资收益”三项收入体系的经历。他强调,财务自由并非终点,而应是追寻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的起点。作者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对村上春树、凯文·凯利等思想家的解读,阐述了兴趣、价值投资的重要性,并指出真正的财务自由应具备宏大、可行且能发挥个人特长的事业作为支撑。文章最后提醒读者,在AI时代,更应关注人生意义感和持续的动力,而非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富足。
💰 **构建多元收入来源以应对不确定性**:作者早期因过度依赖工资收入而感到焦虑,通过构建“工作收入、兴趣收入、投资收益”三项收入体系,有效分散了风险,实现了财务上的稳健。他特别强调了兴趣收入的重要性,认为写作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能成为精神上的终身陪伴,并以村上春树的经历和“千粉理论”为例,说明坚持兴趣最终能创造价值。
📈 **价值投资与长期主义**:作者深入研究了价值投资,强调找到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公司并长期持有是获得稳定回报的关键。通过阅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漫步华尔街》等书籍,他认识到即使是定投指数基金,也能通过复利效应积累可观财富,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安全感。经历市场波动后,他更加坚定了长期价值投资的信念。
💡 **财务自由的深层意义:精神寄托与人生意义**:作者观察到一些实现财务自由的朋友反而陷入精神迷失,这促使他重新思考财务自由的真正含义。他认为,一个值得终身投入的事业应具备宏大性、现实可行性以及能发挥个人特长。财务自由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追寻比个人更大的目标,为人生提供持续的精神牵引和意义感。
🤝 **“三项收入”的协同与人生平衡**:作者指出,工作、兴趣和投资三项收入之间可以相互支撑,形成良性循环。工作提供基础资金,兴趣丰富精神世界,投资提供长期安全保障。单一收入来源容易导致风险和虚无感,而“三项收入”的协同作用则能更好地应对人生挑战,避免因经济独立而产生的精神空虚或懈怠。
🚀 **AI时代的人生目标:意义感与持续动力**:面对AI时代可能更容易满足基本财务需求,作者提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人生中持续拥有意义感。他强调,每天有事做并乐在其中,是人生的本质需求,而非仅仅是谋生所需。这要求人们提前思考财务自由后的目标,并警惕仅以兴趣获得财务自由可能带来的意义匮乏。
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7-28 07:05 上海
财务自由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牵引的起点

「配图摄影 by 张辉」我经常回想起自己三十四五岁时那段焦虑的时光。当时的焦虑主要来自财务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工作上的不顺,比如升职加薪遥遥无期、两年内换了6个老板,想抱大腿都不知道该抱谁。那时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工资,这意味着一旦职业生涯出现波动,整个生活都会受到巨大冲击。而自己距离传说中「要消失在办公室的四十岁」还有五六年时间。显而易见,我无法在这五六年内获得足够的资金,以满足后续生活所需……这些现实问题带来的焦虑让我难以安睡,甚至焦虑到需要就医的地步。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工资的过度依赖。一旦这种依赖的确定性被打破,焦虑便随之而来。我开始认真思考如何突破这一局限,逐步构建起更多元、更稳健的收入结构。于是,我提出了「三项收入」的概念:工作收入、兴趣收入和投资收益。这也成为后来有关「三项收入」的文章和知识星球语音的缘起。首先,兴趣收入是我特别关注的方向。当时的我热爱写作,村上春树的两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对我的影响尤其深刻。他让我明白,写作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精神上的终身陪伴。即便起初无法获得收入,只要坚持写下去,兴趣最终会创造价值。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我脑海中,我开始持续写作,并将其作为长期投入的方向。我记得最初写作(2014年开始)时粉丝并不多,而且那时也还没有所谓的「知识付费」实践。但每当我完成一篇文章,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我不断鼓励自己: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人看到并认可自己的努力。只要有人认可,他就会用各种方式支持我继续写下去。我当时也了解到凯文·凯利(KK)的「千粉理论」——即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财务收入。当然,后来持续写作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收益,打通了「写作—变现」的闭环。其次是投资收益。这是我在焦虑期投入最多精力去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我大量阅读价值投资的经典书籍,包括巴菲特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渐渐明白:价值是由公司所创造的,而卓越公司可以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投资的真正价值,在于找到那些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好公司,以合理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进而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回报。还有一些讲股市与投资历史的书(注:无论你关注哪个领域,都应研究该领域的历史,因为历史能沉淀出最少、最本质的规律),如《漫步华尔街》和《投资者的未来》,让我发现长期持有美股指数基金在过去几十年中能带来年均8%以上的复合收益率。这意味着只要每月定投一小笔钱,比如1000元,经过30年的复利增长,也能积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足够支撑退休所需。这种方式虽然平凡,却能提供长期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关于这两本书,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我在知识星球有一篇语音「让我成为终身投资者的两本书」,专门讲述它们带给我的震撼和长期影响。)这种认知让我仿佛找到了一个长效的安全网,不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在实践投资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市场波动带来的焦虑与犹豫,经历过股市的短期起伏(相对于10年以上的周期,一两年内的波动,无论多大,都是短期的),例如2020年疫情对全球股市的冲击,也经历了各国政府救市政策带来的反弹,还有AI浪潮中的闪耀与坠落、崛起与遗忘,这些都让我更加坚定长期坚持价值投资的信念。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与一些已基本实现财务自由的老同事、老朋友交流时,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朋友在经济上已无忧,但精神上却迷失了方向。他们普遍的问题是:虽然不缺钱,但生活却变得乏味、提不起劲。深入交谈后我发现,他们的问题根源在于缺少一个能真正牵引自己前行的目标——一个比自己更大、比项目更长远的目标。生活一旦缺乏挑战与意义,财务自由反而可能成为精神困境的开始。最近的这些交流让我重新审视「三项收入」的概念,并产生了新的理解。我意识到,这三项收入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为了追寻一个能终身投入的事业,让精神有真正的寄托与牵引力。我总结出,一个值得终身投入的事业,应具备三个关键特征:第一,它必须足够宏大,其难度超出当下的能力范围,能不断激发个人成长;第二,它要有现实可行性,不能违背第一性原理,要符合客观规律;第三,个人的特质与能力,必须能对这个事业产生推动作用,才能实现持续投入与发展。将这一理解映射回「三项收入」,就会发现三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工作收入应来源于能挑战个人能力边界的目标,这样职业生涯才会充满活力与成就感;兴趣收入源自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唯有持续投入,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而投资收益,则是通过发现并陪伴那些伟大事业背后的优秀公司,以投资方式参与其中,分享它们成长的红利。此外,我还发现,「三项收入」之间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工作提供基础资金,支撑生活与投资;兴趣丰富精神世界,带来内在驱动力;而投资则为长期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这种协同作用,更能帮助我们应对人生各阶段的挑战。反过来看,如果仅仅依赖某一项收入来满足全部需求,比如仅凭兴趣获得财务满足,就很可能带来精神空虚;而若仅靠投资满足财务需求,这种满足更可能引发懈怠与无聊。因此,「三项收入」不仅提供经济安全网,更重要的是为人生提供精神牵引与持续动力,避免了单一收入来源所带来的风险与虚无感。回顾十几年前的初步思考,如今再次回望,我更加确信:财务自由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我们必须对「你如何定义财务自由?」有基本的思考,并提前思考「如果我达成财务自由,人生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获得财务自由的方式本身,最终导致人生意义的匮乏,比如「仅靠兴趣获得了财务自由」,那么这种方式就是值得提前警惕的。说到底,在AI时代,可能基本的财务需求更容易满足,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人生中持续拥有意义感。简言之:每天都有意义,每天都有事做,并乐在其中——这不再只是谋生的需要,而是人生的本质需求。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我录制了30分钟的语音「追问财务自由」,无论你对「如何获得财务自由」感兴趣,还是更关注「人生的长期意义」,相信这段语音都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收听语音的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