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不断探索治沙新方法

图为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锁边工程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本报记者 王迎霞
不久前,在宁夏中卫,随着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一条由草方格、灌木带、乔木林构成的“绿色长廊”拔地而起。这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38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将有力筑牢西部生态绿色屏障。
这份成果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的智慧接力。
1955年,科研人员在中卫探索治沙方法,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举世轰动的“麦草方格”诞生。如今,人工蓝藻沙结皮、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芦苇沙障等新技术层出不穷。
沙海为邻 固沙势在必行
腾格里沙漠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蒙语意为“天一样辽阔”,中卫市在其东南缘。
这个地处蒙甘宁三省区交界的小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着祁连山与贺兰山“两山夹沙”的关键节点,是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唯一出口,也是宁夏与内蒙古联防联控的“咽喉要道”。正因如此,中卫市荒漠化土地占比曾经高达64.7%,是历史上风沙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中卫市市民马建军的记忆中,家乡的风总是带着很多沙粒。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地处全国防沙治沙前沿阵线的中卫责无旁贷,当时20岁出头的马建军跟着父母和老乡一起与风沙展开了艰苦搏斗。
铁锹插入沙层的瞬间,沙砾簌簌作响;柠条、沙蒿和花棒,成了人类“钉”入荒漠的“铆钉”。几代治沙人顶着烈日,用最原始的方法给流沙“锁边”,成功将沙漠逼退25公里。
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全境属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宁夏,将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推进。
作为宁夏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前沿阵地,两年来,中卫加快沙化土地治理,综合投资26亿元,沿黄河北岸,东起中宁县太阳梁乡、西至沙坡头区迎水桥镇,筑起固沙锁边带。
两年来,中卫市积极推动林农融合,在沙漠区域种植葡萄、红枣、金银花等12万亩,打造苹果基地7.9万亩;推动林光互补,加快建设“宁湘直流”项目,采取“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模式,建成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1—8公里的光伏治沙带,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25%,完成光伏治沙14.5万亩。此外,宁夏还在中卫市打造腾格里沙漠以南、黄河以北农田“大网格”样板,建设农田林网3.5万亩。
曾经的荒漠逐渐焕发生机,截至目前,中卫累计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156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9.38%和58.2%。
科技为刃 治沙事半功倍
腾格里沙漠成功锁边,科技是关键推手。为了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争先锋、走在前、做示范,中卫市重点在“新”上下功夫。
在宁夏环保集团于该市沙坡头区打造的两座温棚内,荒漠蓝藻“沉浸”在32个圆形培养水池的底部,静静享受炎热夏日里难得的凉爽。这些荒漠蓝藻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研究团队精挑细选,既可以固沙,又能在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干旱沙区拓殖生长。
培养约7天后,荒漠蓝藻就成熟了。它们被收集、搅拌,与土壤和沙子结合,形成一种类似小土块的复合体。这些小土块被源源不断地送往需要治理的沙区,不久后就会像种子一样繁殖,最终形成沙漠中最珍贵的生物土壤结皮。
“土壤结皮的自然形成时间大约需要10年,我们历经2多年研究出的‘草方格+沙结皮’技术,可将土壤结皮的时间缩短到3年左右,大大提高了治理成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赵洋介绍。
不仅如此,中卫市还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创新应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芦苇沙障等技术。相比传统草方格,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寿命可提高2—3年,工作效率提高60%以上。
“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后,将在黄河上游筑起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对遏制腾格里沙漠扩张、保护黄河安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卫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未来,当地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人民楷模”王有德和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唐希明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形成科学技术支撑、“劳模精神”引领、社会资本参与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