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杨宇航 通讯员 益 旺
眼下,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的青稞长势良好,即将丰收。农户仁青朗杰轻抚沉甸甸的麦穗说:“专家带来的新品种抗寒耐旱,产量还高,咱高寒地上也能长出‘金种子’了!”这正是山南市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的生动缩影。
据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德琼介绍,近年来,山南市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力,不断丰盈高原粮仓。
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针对隆子县这一世界最大黑青稞种植基地的土壤盐碱化难题,山南市开出良方——在西藏首创蚯蚓肥改良高原土壤盐碱化技术示范点。4年攻坚,土壤全盐量显著下降,试验地青稞亩增产28公斤,成果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耕保中心优秀案例。
在扎囊县扎其乡,农田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微碱性土壤渐趋中性,为青稞丰收筑牢根基。农户普布占堆感慨道:“连续3年增施有机肥,土壤变‘活’了,庄稼根系更壮实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阿扎乡曾饱受种子单一、产量低的困扰,如今,“藏青17”“喜玛拉23号”等新品种扎根高寒地,实现青稞品质产量双提升。洛扎县扎日乡试种“喜玛拉23号”100亩,产量较老品种跃增15%。
山南市科技育种步伐不断加快:采用云南元谋的南繁加代技术及航天育种技术,缩短育种周期;建立“藏青3000”提纯复壮机制,从源头保障种子“芯片”质量;山南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区内外种质资源超2000份……
良机是增产增收的好帮手。在扎囊县油菜田里,专用播种机轰鸣作业,填补了西藏油菜机械化播种空白;隆子县机械播种规模则从500亩扩至3000亩,每亩节约种子8斤、解放劳动力5人。
良法是农业生产的技术保障。在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无人机在1600亩果园上空穿梭。“以前打药费时费力,现在省事多了。”农户们赞不绝口。山南市构建全域病虫害监测网,今年已完成超1.2万亩农田精准防控,无人机飞防成为主力军。
复垦田里,“一喷三防”技术显威力。加查县千亩复垦地通过喷施杀菌剂与叶面肥混配液,实现亩均实产120斤,为全区复垦增产提供“山南方案”。
良制是农业生产的制度保障。截至今年7月,山南市组建的多学科技术服务组,组团式深入田间,累计服务超120天,培训310余场,解决化肥、农药等物资需求,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专家就在田间地头,从播种到管护全程指导,我们心里踏实!”贡嘎县农户边巴道出科技服务带来的变化。
从盐碱改良到高原育种,从智能农机应用到病虫精准防控,山南市以科技为笔,在雪域高原书写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篇章。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米玛次仁表示,下一步,山南市将在种业振兴、机械化升级、绿色生产等八大领域攻坚克难,持续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