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平
圆柱山羊草,这个曾被小麦育种家用作亲本材料的物种,近年来在北京麦区大范围蔓延,已成为北京麦田的超级杂草。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普安屯村的一片麦田,看到一场针对圆柱山羊草的“围剿战”正在上演。
近3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绿色低碳农业提升行动和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支持下,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团队高级农艺师张锦伟带领科研人员,在北京小麦主产区调查发现,圆柱山羊草在房山、顺义、通州等区部分地块严重发生并逐渐蔓延,且对常规除草剂表现出极强耐药性。“它的种子像小麦一样细小,且以小穗的形式混杂在麦粒中,采用常规去杂手段极难清除。一旦落地,它便几乎伴随小麦同期出苗生长。”张锦伟指着窦店镇普安屯村试验田里已成熟枯黄的杂草说。
更棘手的是,圆柱山羊草常与雀麦、旱雀麦、播娘蒿等麦田常发杂草形成“混合军团”,进一步增加杂草防控的复杂性。混合杂草群落发生密度高时还会导致小麦倒伏,加大减产幅度。在未防控的麦田里,杂草覆盖率可超40%,小麦产量损失超过30%。
面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改进了单一依靠化学防除的思路,转而构建了“播前深翻—苗前土壤封闭—苗后茎叶处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即播前深翻埋草籽。张锦伟介绍,将土壤深翻25厘米,让杂草种子深埋地下,使其无法萌发。试验数据显示,深翻处理可使杂草萌发量减少60%以上,同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第二道防线为苗前土壤封闭。张锦伟说,选用砜吡草唑分别与绿麦隆、异丙隆、丙草胺结合的复配方案,在播种后出苗前,通过除草剂土壤喷雾,在土壤表面形成药膜层,可在杂草种子萌发后阻断其生长。其中,“砜吡草唑+绿麦隆”组合因对小麦安全性和防效更高,成为首选。
第三道防线是苗后精准施药。“针对‘漏网之鱼’,在冬前小麦分蘖期或春季拔节前进行茎叶喷雾处理。与常规春季一次性用药相比,冬前用药可使小麦整齐度提高20%,产量增加8%—10%。”张锦伟说。
在窦店镇普安屯村试验田,这套“组合拳”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杂草总防效达95%—97%,小麦亩产从450公斤提升至530公斤。
“在窦店镇试验田,综合防控田亩穗数达45万,而草害严重田块不足40万。”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粮经科科长岳瑾算了一笔账,“用上综合防控技术,每亩地多投入80元,但小麦增产80公斤,加上节省的后期人工除草的费用,能净赚200元。”
目前该技术已开始在京津冀地区推广。研究团队正深入分析各处理区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为后续优化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我们的目标不仅是除草,更是守护每一粒粮食。”张锦伟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