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通过人机辩论图灵测试
◎冯 妍 本报记者 王 春
大屏幕上,长相、穿戴一模一样的两位辩手,对涉及情感、伦理、心理学、哲学的辩题“如果能一键消除所有痛苦回忆,要不要按”展开激烈辩论。其中,一方辩手是真人陈铭——武汉大学教师,另一方“辩手”则是AI陈铭——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提供的大模型。
在7月26日举办的“2025中国·AI盛典”辩论赛赛后投票中,42%的观众把大模型认作人类,这表示该款大模型已通过了人机辩论的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衡量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经典标准,由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在1950年提出:如果一台机器在自然语言对话中能“骗过”超过30%的人类参与者,那就可以被视作具有智能。
该大模型图灵测试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AI自然语言理解和逻辑思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也展现出上海作为全球AI高地的创新实力。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位“辩手”的文本大模型学习了万亿条人类数据,而其语音大模型仅需6秒声音片段即能模拟真实人声。辩论影像则由节目组运用AI技术统一处理,100位观众仅凭辩论内容、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判断谁是人类。
在辩论中,AI陈铭的表现亮点众多。例如在论点构建中,针对“人工智能是否应拥有法律人格”等辩题,其能快速检索法律条文、伦理案例,构建多层次论证框架;在临场应变时,面对人类辩手的即兴诘问,其可在半秒内生成反驳话术,比如在“技术失业”议题中能结合制造业自动化数据提出“岗位结构转型”新视角;在情感渲染方面,其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模拟语气变化,在“教育公平”辩论中以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引发观众共鸣。
赛后,曾多次获得国际辩论赛冠军的陈铭在社交媒体上称:“对于推理能力的成熟程度,辩论几乎是最佳试金石。以我这次的亲身体验来看,经过针对性训练的推理大模型,辩论能力恐已超过90%的人类辩手。观点、逻辑、金句,再加上极富感染力的输出,AI流畅无比,信手拈来,在语言技术上人类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自留地了。”同时,他也认为AI尚未完美,“最后的荣耀,还是那些在‘大’问题的深度思考。对于根本性哲学思考的观点突围,AI仍力有不逮。”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李颉认为,该模型在辩论场景的突破为AI在政务咨询、金融谈判等强交互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范式。目前,MiniMax已与复旦大学合作,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科技伦理审查智能体系统“一鉴”,实现伦理风险自动标注与合规性分析。
这场图灵测试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辨别人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告诉记者:“当年的图灵测试为人工智能定了一个极具挑战的目标。今天我们看到,通过图灵测试只是人工智能下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