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 14小时前
和项飙一起,我们试着让生活透口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在信息爆炸但人际疏远的当下,“你好,陌生人”线下对谈活动汇聚了人类学家项飙、艺术家刘小东等多位嘉宾,探讨如何应对社会陌生化趋势。项飙指出,现代生活高度有序便捷但缺乏“氧气”,人们倾向于将生活交给系统,回避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减弱,陌生感成为一种常态。艺术家们分享了在陌生城市中寻找和重建人际连接的经历,如刘小东深入到底特律工人的生活,李一凡观察到年轻一代对网络世界的依赖和在现实中的疏离感。活动强调,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改变,需要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具体的行动和表达来重建微观生活秩序,找回生活的“透气感”。

💡 **陌生化是社会趋势,而非个人选择:** 人类学家项飙指出,现代社会因追求效率和便利,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减少,陌生感日益普遍。这种“透明不透气”的状态源于结构性因素,如供应链经济,而非年轻人“自私”,而是他们“无力”与外界建立更深层联系,陌生感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 **艺术实践是连接的桥梁:** 艺术家刘小东通过深入到底特律的工人生活,展现了即使在高度陌生化的环境中,通过艺术的介入和对个体生活细节的关注,也能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连接,强调“进入一个人的生活”比观察城市景观更重要。

🌐 **数字原生代与现实的疏离:** 艺术家李一凡观察到,在疫情期间成长的年轻一代更熟悉虚拟世界,作品中常体现“卡住”、“识别失败”等场景,这反映了他们在数字和现实之间的疏离感,以及通过网络社群寻求情感寄托的现象。

🏢 **基层劳动者的身份困境与连接渴望:** 何袜皮关注到疫情期间承担额外职责的保安群体,他们长期处于集体生活,与外界缺乏真实连接,即使在城市中付出劳动,也难以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他们的生活状态折射出社会结构性忽视。

🏘️ **返乡青年与社区营造的新连接模式:** 刘悦来分享了返乡青年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建立社会组织,从陌生到扎根,以行动而非身份确立价值,重新融入地方并找到共同做事的理由,为重建人际连接提供了新的范式。

🌳 **动物园作为生命对话的场所:** 沈志军提出,现代动物园不仅是观赏动物的场所,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对话的空间,尤其受到年轻人青睐,他们在此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园成为城市中少数能感受到“非效率关系”的地方。

🗣️ **表达的社会性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 段志鹏强调,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正在改变,二次元等形式成为他们构建叙事和探讨存在意义的途径。项飙则补充,表达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让“我是谁”和“我和谁有关系”变得可见,通过公共讨论建立“价值共同体”,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改变。


你知道咖啡几分钟能送达,却记不起外卖员的脸;你熟悉算法逻辑,却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被理解的交流。我们对生活的流程越来越熟,对生活本身却越来越陌生。


也正因如此,我们选择聚在一起,试着在一场对谈里,让生活透气一点。如人类学家项飙说,我们需要从微观处重建生活秩序,重新发明人与人的连接。


2025年7月26日,“你好,陌生人:让生活透气一点”在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举行,这也是《你好,陌生人》的全阵容作者首次线下相聚。


这场由三联人文城市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活动,是《你好,陌生人》图书出版之后,一次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回响。从疫情尾声开始,由三联人文城市发起的“你好,陌生人”以六场对谈串联起项飙、刘小东、何袜皮、李一凡、刘悦来、沈志军和段志鹏的实践,讲述我们如何面对陌生化的现实、如何在具体生活中重建连接。两年过去,陌生感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日常化。在这个信息密集但彼此疏远的当下,我们仍在寻找更具体的回应方式。


这一次,我们将对话带回现场,也重新靠近彼此。



编辑|李靖越




“我们不是不想亲近,而是无力靠近”



贾冬婷:


我们所说的“陌生人”不只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包括社会日常中越来越普遍的陌生化:你可能接到一个不想接的电话,收到一条不想听的语音;你可能在路上遭遇磕绊,或者面对社恐、爱无能、搭子文化、断亲……这一切都在构成一种潜伏的疏离。


先请项老师来谈谈这两年对于“陌生人”的观察和体会。这两年我们从封闭走向打开,也发现了很多更加结构性的变化。打破陌生化这个议题,似乎变得更复杂了,面对的阻隔也更坚硬了。您觉得,陌生人这个话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应对方式又有什么改变?



项飙:


“你好,陌生人”不是一句温情口号,不是说多交朋友、多认识人。我们真正想指出的,是一种陌生化的生活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生活交给系统,不希望生人变成熟人,因为那样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情感负担。



于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有序、高度便捷”,但也“没有氧气、没有尘埃”的状态中。我把它叫做“透明不透气”。


这种陌生化背后是结构性的。比如供应链经济,它依赖的是流动和效率,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劳动关系。在这种体系下,没有工友、没有同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少。


很多人说年轻人不愿交朋友,是因为他们太自私,但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太无力。他们不是不想打开自己,而是没有办法。陌生感,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而这种问题,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是我们必须重构生活微观秩序的前提。

项飚

人类学家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杨明



陌生的不是地方,是再也靠不近的人



贾冬婷:


各位作者除了是研究者,其实更是行动者。在“陌生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的当下,每个人都在生活现场里,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


过去这两年里,你们有没有进入到一些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陌生”现场?又有哪些抵挡“陌生化”的行动?



刘小东:


我这两年去了美国底特律,可能是我去过最陌生化的地方。那是个曾经的工业城市,如今大量工厂废弃,人口流失,城市空了,人却都封闭着。我去那里,是想画工人。我以为会像我小时候在辽宁看到的那样,能找到一些铁锈味很重的生活。


我家是辽宁金城,东北小城。小时候街坊邻居都认识,住平房,谁家门前晒被子了都知道。大家不富裕,但关系热乎。后来上楼房了,陌生感就开始了。再后来,搬到北京,也进了美术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有点客气”。


但底特律不一样,它的陌生化程度更彻底。策展人带我参观现代化工厂,介绍博物馆,但他跟我说:“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工人。”我想画的那群人,他生活里根本就没有。他对“工人”这个词没有情感连接。


你不能随便走上街说“我想画你”,在美国不行。他们从小接受人权教育,不愿意被打扰,更不会轻易信任你。所以我一共去了三次,慢慢摸索,才接触到一个纹身师朋友。他业余时间搞中世纪盔甲格斗,也喜欢画画。他就愿意带我认识他的朋友。


他的朋友圈很敞开,搞格斗的、朋克的、纹身的,还有在生活中挣扎的人。我们一起吃饭、聊天、拍纪录片。他们讲失恋、讲童年阴影、讲破裂的家庭……那是一些你不可能从街道上看到的日子,但却是真实的城市。


我一开始画他们街头的盔甲训练,后来画他们的家。有的人家空得像废墟,有的人家贴满了海报和手工艺,像个“反美术馆”。你能看到他们在空间里怎么安置自己,也能看出他们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你进入一座城市,如果进不去一个人的生活,那你永远只是个游客。城市不是建筑,不是地图,是那些活生生的日子,是别人怎么过日子。


我们上代人讲“感情重”,是因为我们成长在熟人社会。到了这一代,连“关系”都变成一种压力。美国可能在这方面已经“演”到第四幕了,而我们才第二幕。现在这些抑郁症、社恐,只是刚开始。


刘小东

艺术家,代表作《你的朋友》《三峡大移民》

©️杨明


李一凡:


今年我教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届。没有交流,学生不跟老师说话,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在干嘛。


但交作业时我震惊了,做得特别好。有个学生做了一个VR装置,进入后你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永远无法加载完成的网页空间里。另一个学生模仿短视频节奏剪辑了一段家庭录像,让人又好笑又感到异样。


他们作品中经常出现“卡住”“识别失败”“语言失效”的场景。我觉得这不是创作技巧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日常处境。他们更熟悉“服务器宕机”而不是“广场演讲”。更能分辨弹幕语境,而不是班会发言。他们是在另一个世界里完成成长的,这不能不承认。


他们有想象力、有判断,也有表达。我后来意识到,这一届是疫情期间上高中的人。他们更信任网络而不是现实世界。他们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情感共同体。


有个学生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买苹果,但店里所有人都不认识“苹果”,只知道“桃”。他说那是苹果,他们说那是桃。全世界都把他的语言改写了。他很努力想解释,没人理解他。我觉得他在说:我和你不一样。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代表作《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何袜皮:


疫情三年,保安承担了很多与他们社会地位不匹配的职责。执行政策、阻挡冲突、安抚住户——这些都不属于他们的岗位职责,但他们成了“第一道接口”。这些保安长期住在集体宿舍,跟外界没有真正的连接。他们白天站岗,晚上打手游或者刷短视频,社交圈就是身边的几位保安兄弟。


我问一个保安:“你觉得你是这栋楼的人吗?”他说:“我是,但我又不是。”他说他每天守着别人的生活,却很难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北京,他们拿不到居住证,小孩不能上学;30岁了还没结婚,家里就催回去。他们能在城市留下的,是劳力,但不是身份。


何袜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作家

公众号“没药花园”主理人


刘悦来:

我的助理王冰莹,她是新疆人,考到东北读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两年。她所在的成长路径其实很典型——新疆家庭鼓励孩子出去读书,读得好就别回来了。很多父母本身也是从内地支援新疆的,他们也觉得“出去”是一种成功。


2022年底,她阳了,就回乌鲁木齐休息。本来是想调整一下再回内地找工作,但刚好遇到几个朋友,大家投缘,也都在想“我们能为新疆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发起了“万手新疆”,开始组织社区活动。


我去的时候,“万手新疆”已经做了八九个月,正碰到瓶颈。于是我建议他们做得再实一点,比如社区花园。之后冰莹和伙伴们注册了社会组织“乌龟营造”,从社区规划和公众参与入手,开始接触地方议题。


今年2月我离开新疆的时候,他们刚得到一个服务订单,可以支持三位全职员工,还有很多志愿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从陌生到组织,从漂浮到扎根,其实是可以一步步实现的。返乡青年不是回去“认命”,而是找到一个共同做事的理由,然后被地方重新吸收。这种价值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身份来确立的。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上海社区花园发起人


沈志军:


动物园其实也处在陌生化社会的结构中。


传统动物园是陌生人来看动物、娱乐的地方。它起源于文艺复兴之后,是一种关于“平等”和“自由”的观念成果。在那之前,只有达官显贵才有权利接触珍稀动物,用来彰显权威和财富。文艺复兴之后,这些被私有化的园子被向公众开放,才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动物园。


到了21世纪,文明和科学共同推进,动物园也必须变化。我们不再用“人是万物主宰”这种视角看世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非人类生命的关系也需要对等。


游客端的变化也非常明显。我们以前的主力观众是60岁以上老人带孩子来玩,现在,18–30岁的年轻人成为主力。他们有思考能力,也愿意接受我们的生态理念。他们在这里不只是看动物,而是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一只叫“鹅姐”的火烈鸟,站姿永远优雅、性格独立。她甚至成了社交平台上的“职场共情模板”。观众们看着她,好像在看一个不被打扰的自己。


动物园,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空间。它也许是城市中少数还能自然地感受到“非效率关系”的地方。


沈志军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动物园创新设计实践者



“表达,不是抒情,而是重新建立关系”



段志鹏:

我1995年出生,Z世代的前夕。我发现,同龄人或更年轻的朋友可能没有“熟人社会”的记忆。“好的邻里关系”“公共生活”是知识,而不是处境。


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公共生活和熟人社会,但经历过互联网从无到有,他们的感知能力是在数字和虚拟中被一点点侵蚀或者是融合的。他们的感官是在变化的。我们需要承认他们的感受、处境和叙事方式。他们有自己想讲的故事,只是还在找讲述的方式。


可能对李老师来说,加缪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但对我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二次元作品才是。很多二次元内容都正在高度存在主义化,谈存在、谈意义、谈孤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构建自己的叙事。在我们所进行的一些“观察附近”的尝试里,我们让学生去大学城的服装店、工地、餐厅,注意陌生人,理解他们为什么说话是那样的、坐姿是那样的。不是为了写调查报告,而是为了重新建立“眼力”。


我们常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我觉得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改变。


段志鹏

设计师

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项飙: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交流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公共交流空前崩塌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实时追踪咖啡的配送,却不一定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我们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但又非常无力。很多年轻人甚至被自己的批判意识反噬。


现在的年轻人有强烈的意识,但很难形成表达的稳定结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没有判断力,而是缺少一个“共同价值”的锚点。“价值共同体”不是意见一致,而是彼此愿意把自己的判断放在一张桌子上,接受讨论、接受碰撞。这种共同性,不是来自身份,而是来自相处,来自表达。表达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让“我是谁”“我和谁有关系”变得可见。哪怕关系是断裂的,只要说出来,就能重新定义它。


他们想改变,却找不到路径。所以我提“文化新秩序”,不是学术界说给你一个真理,而是让我们一起研究,一起思考。现在的公众思考能力已经和研究者没差别,只是方法不同。思想应该来自公共讨论,而不是某个研究者的总结。


表达,不是抒情,不是自言自语,而是社会性的构造。只有说出来,意识才会被生成。只有讲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是冷漠的,也是一种联系。



观众提问:

我们在学术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典型性思维”,更容易关注“有代表性”“有问题意识”的人和故事,而忽略了那些普通、平凡、难以归类的人。所以我想请问各位老师:典型性思维是否限制了我们看见“平凡的人”?它是否内嵌在当下学术生产或创作体系中?你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又是如何回应的?


李一凡:


其实熟悉的人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他们就是日常,而我们总是看不见日常。只有在陌生化的情境中,或者在某种特殊语境、大历史背景下,你才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这不是怪事,这是常态。


项飙:


我也很担心今天社交媒体里普遍存在的“典型性叙述”。大家太容易把人、事压缩成一个“类型”或“网红形象”,一旦被贴标签,其他的细节就被忽略了。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观察世界细节的能力,也失去了从复杂中感知意义的耐心。


我有时会觉得,我们很多看似严肃的表达,其实跟“淫秽作品”类似——不是因为内容不正经,而是它们都过度典型化,把人当作某种欲望投射的对象,却无法真正提供美感和理解。


陌生感,反而是重要的。我们习惯了对快递系统、推荐算法的熟悉,但忘了去想,它们是怎么改变我们生活的。只有重新建立陌生感,才能让我们保持间距和清醒。研究也一样。例外故事很重要,但最终它必须落在“日常”的构造上。真正能滋养我们、给出意义的,是那些看似平常却不断发生的生活逻辑。



以下是各位嘉宾“让生活透气一点”的意见:


段志鹏:“理解就是一种改变。”
李一凡:“做你自己,如果不行,那就发‘疯’,微‘疯’。”
刘悦来:“哪怕只是撒一把种子,也可能长出一个花园。”
何袜皮:“多去体验,少去评判。”
沈志军:“动物园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空间。”
刘小东:“尽量开心吧。”
项飙“表达,是意识的发生。”
贾冬婷:“线上系统是多巴胺,我们要学会自己生成内啡肽。”



表演嘉宾:新蝉乐队



活动嘉宾

项飙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刘小东


艺术家,代表作《你的朋友》《三峡大移民》

何袜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类学博士,作家,公众号“没药花园”主理人

李一凡


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杀马特我爱你》《淹没》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社区花园发起人

沈志军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动物园创新设计实践者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段志鹏


设计师,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你有和陌生人相处的故事吗?是在合租房的尴尬瞬间?一次意外的善意?还是你在社恐与连接之间反复挣扎的时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真实经历,我们将从中选出点赞最高的一位,送出项飙老师亲笔签名的《你好,陌生人》一本。



播客“你好,陌生人 HelloStranger”


“你好,陌生人”节目继续发起征集活动

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合租到拼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非要社交,社恐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中获得安慰?

同事可以做朋友吗?

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年轻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养自己?

你当下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真实的经历与故事收集起来。我们希望你提供的故事不仅是情绪性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故事,包括:


- 场景:在哪里发生

- 缘由:为什么会发生

- 过程:这中间你与他者产生了什么样的链接,行为或语言

- 结果:你的思考,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会筛选最真实,最具体,最有打动人的分享,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运营编辑:吕良宸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视频号:@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

咨询信息:pujunqiang@lifeweek.com.cn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陌生化 人际连接 社会观察 生活方式 项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