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21:00:00
又有一省出台政策,明确要延长婚假。2025年7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其中提到,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延长婚假至15天。新华网报道,据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延长婚假。其中,山西、甘肃最长,可享受30天婚假。各省的政策宽松度不一。一些省份,如浙江,还规定新政策出台后,符合条件的已婚人士可以按新政策补休婚假。不过,也有研究者发现,延长婚假可能会如同以往延长产假一样,陷入“政策请客,企业埋单”的怪圈,甚至可能“反噬”职场中的女性。
政策的受益者
在浙江一家国企工作的魏婷和丈夫于2023年10月登记结婚。按照浙江省当时的政策,他们只享受了三天的婚假。一年之后的2024年9月底,朋友向她转发了一条新闻,“浙江婚假延长了!你好像还能赶上!”原来,2024年9月27日,浙江省宣布把法定婚假从3天延长到了13天。政策还特别说明,像魏婷这样在政策出台前一年内领证、还未休婚假或者虽然已经休假但还在一年有效期内的新人,可以申请补休新增的10天婚假。魏婷的“一年有效期”就要到了,她立刻向工作单位申报。她先找到人事部门询问,对方回复符合规定。随后她又跟直属领导说明情况,领导也表示支持,让她抓紧。在单位的办公系统里提交休假申请,获得批准,不需要额外开证明——当初领完结婚证,单位就留下了结婚证的复印件。魏婷和丈夫申请补休婚假的过程都十分顺利。就这样,魏婷收获了十天的意外假期。加上前后两个周末,夫妻俩一下子有了两周的空闲时间。夫妻两人很快作出决定,开着新买不久的新能源汽车去四川九寨沟自驾游。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单位有完善的AB岗制度,休假期间她的工作由同事顶替,回来接手后也比较顺畅。她说:“我觉得对于年轻夫妇来说,婚假延长真的很棒,希望新婚夫妇都可以利用好这样难得的假期,走远些,去看看世界。”浙江不是出台延长婚假政策最早的省份,却是政策宽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公开信息显示,这与浙江特殊的省情有关。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曾公开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明显增加,浙江人口的通婚圈增大,跨市、跨省婚嫁的比例分别约占1/6和1/9,浙江省原来执行的3天婚假天数难以满足婚检、登记、办婚宴、路程往返、蜜月旅行等需求。已有28省份延长婚假
中国的婚假政策历经了全国统一规定到各地自主探索,总体趋势为放宽条件、延长婚假,普惠性质越来越强烈。2016年以前,依据劳动法,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确立了婚假的合法地位。时长方面,根据1980年颁布的政策,职工本人结婚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至三天的婚假,该规定在实践中多被采纳。2002年起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以适应计划生育人口背景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15年修订后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取消了晚婚享受延长婚假的相关政策。修正案同时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省级实施办法的权力,各地开始自主探索晚婚晚育时代的婚假延长政策。据新华网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延长婚假的政策。2016年,山西省率先修订《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日。甘肃则于2021年修订,也增加为30日,组成婚假时长第一梯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23天,河南省为21天,四川省为20天,可算婚假时长第二梯队。江西、云南、河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四省份为18天,黑龙江、吉林、重庆、福建、青海、湖北、山东等七省为15天,浙江、安徽、江苏、贵州、海南等五省为13天,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六省份为10天。地方政策中还出现婚检奖励条款。黑龙江、河南、四川、山东、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规定,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将予以不同程度增加婚假,延长3日至10日不等。此外,复婚、再婚情况是否同等享受婚假延长,及婚假是否包含法定节假日、休息日成为当下现行婚假政策的两个关注焦点。对于这两个问题,各地出台了不同的政策。例如,山东省明确规定,复婚、再婚同等享受婚假。安徽、江西等地规定复婚不享受婚假。而婚假与法定节假日的关系,各地现行规定不尽相同,一些省份规定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婚假假期,也有一些省份规定假期中包括公休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政策请客,企业埋单”再现?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延续近年来下降趋势,并创新低。此外,中国人口总数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基于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10月28日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助推婚假延长政策同产假延长、育儿假等政策相互协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聂日明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社会对通过延长婚假以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有所预期,因为婚假本质上是一种鼓励生育的政策。不过,实践中,婚育友好型普惠政策受诟病最多之处,是“政策请客,企业埋单”,意为政府的福利政策要由企业承担经济成本。聂日明也表示,婚假延长带来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许多地方将婚假从3天延长至15天甚至30天,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种成本增加可能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之间产生矛盾。”事实上,现行产假政策已经暴露出类似的问题,据媒体报道,一些女性就因怀孕或休产假遭到公司辞退。2024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医保局在官网公布了一批对2023年建议提案的答复。在给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的一份答复中,国家医保局称,实践表明,产假过长可能会增加女性的就业歧视,继而影响女性生育意愿。从整体看,各地产假时长不一、差异较大,功能定位不甚清晰,权益保障的做法上也各不相同,地区间待遇水平不均衡。婚假延长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但可能会增加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未婚职工的成本考量。此外,聂日明还表示,“政策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度较低,这也导致企业在承担成本时缺乏话语权。”人口学者何亚福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有仅3天的婚假难以适应当下跨市和跨省婚姻的要求,也无法满足新人对结婚仪式等的要求,因而对婚假时长的调整势在必行。但何亚福认为,一个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全国婚假至少应为7天,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婚假天数,但不宜超过30天。他说,延长婚假是建设婚育友好社会的重要举措,“但仅靠延长婚假、产假等举措,恐怕无法有力改变结婚率、生育率双双下降的局面。”他认为,要显著提高婚育意愿,还需要出台降低结婚成本和生育成本的政策。(应受访者要求,魏婷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