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全文版 17小时前
佛山5000多条“灭蚊鱼”紧急上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广东佛山发生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目前正处于防控关键时期。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形成“人→蚊→人”的传播链。感染者在发病早期病毒载量高,有传播风险,但日常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不会传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为应对疫情,佛山禅城区在亚洲艺术公园和中山公园投放了数千尾鲢鱼、土鲮鱼及拉利毛足鲈鱼苗,旨在通过生物防治方式,以鱼食蚊幼虫,降低蚊虫密度,从源头切断传播链。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放的鱼苗均为本地或常见观赏鱼种,而非具有强大入侵性的“食蚊鱼”。

🦟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与特点**:该病毒主要经由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形成“人→蚊→人”的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毒血症水平高,传播风险大,但该病毒不通过日常接触、咳嗽或打喷嚏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输血或母婴垂直传播。

🤒 **临床症状与高风险人群**: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常见症状为突发性发热和剧烈关节疼痛,常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严重时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痛、皮疹等。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症状相似,易误诊。围产期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为重症高风险人群。

🐟 **“灭蚊鱼”生物防治措施**:为应对疫情,佛山禅城区在亚洲艺术公园和中山公园投放了大量鲢鱼、土鲮鱼及拉利毛足鲈鱼苗。这些鱼以蚊子的幼虫和卵为食,旨在降低水体中的蚊虫密度,从源头阻断传播链。此举是当地首次尝试此类生态防控手段,以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 **“灭蚊鱼”的辨别与生态风险**:文章特别强调,此次投放的鱼苗并非具有强大入侵性的“食蚊鱼”。“食蚊鱼”原产于北美,繁殖力强且性情凶猛,已被列为全球百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之一,对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构成严重威胁。当地部门将持续监测此次投放鱼苗的生态影响和控蚊效果。

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目前,疫情正处于防控的关键时刻,公众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等措施。

基孔肯雅病毒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5000多条“灭蚊鱼”紧急上岗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记者从广东佛山禅城城管了解到,7月23日,园林工人在亚洲艺术公园的小湖里投放了200条专吃蚊虫幼崽的“鱼宝宝”;7月24日,在亚艺公园再度投放4000条“灭蚊鱼”,在中山公园同步投放1000条 “灭蚊鱼”,旨在降低蚊虫繁殖率,通过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据介绍,采用投放鱼苗灭蚊的生态防控手段,既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又能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灭蚊鱼”是什么鱼?是不是入侵物种“食蚊鱼”?

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华斌说,7月23日、24日,该局工作人员在禅城区的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另外,24日当天还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

记者28日在亚洲艺术公园现场看到,投放鱼苗的水域为一片荷塘,水域相对封闭。当时拍摄的照片显示,园林工人用水瓢将鱼苗从充了水的塑料袋中舀出来,泼洒入近岸的池水。

“养鱼防蚊”是一种蚊虫生物防治方式,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资料显示,全世界可以吞食蚊子幼虫的鱼类不下100种。张华斌告诉记者,此次是当地第一次尝试这种防蚊方式,旨在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他说:“人工湖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性不强,鱼苗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不过需要注意,有一种鱼叫‘食蚊鱼’,跟我们投放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坚决不能投放在水体中。”张华斌说。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资料显示,“食蚊鱼”是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种小型鱼类,可以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性情凶猛、繁殖力强,造成与其侵入水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张华斌说,此次当地投放的鲢鱼、鲮鱼都是本地鱼种,拉利毛足鲈则是一种常见观赏鱼,并且投放的水域相对封闭,这些鱼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控蚊效果,当地相关部门后续会持续监测、做好评估。

查看评论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基孔肯雅热 蚊虫传播 生物防治 灭蚊鱼 疫情防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