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8小时前
海孔洞传奇:晋林火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追溯了四川省南川县海孔洞这一特殊地点的军工历史。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此建立第二飞机制造厂,到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成为生产大口径火炮的国营晋林机械厂。文章详细记述了晋林厂从选址、建设到生产54-1式火炮,再到研制新一代自行火炮的历程,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关的精神。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三线建设的局限性以及后期的调整改造,并提及了海孔洞旧址作为电影《我11》拍摄地,承载的时代记忆。

📍 海孔洞承载双重军工历史: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此建立了第二飞机制造厂;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战略,这里成为国营晋林机械厂的所在地,主要负责生产火炮。

⚙️ 三线建设的“镶嵌、掩埋、进洞”原则:晋林机械厂的选址和建设充分体现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国防建设原则,特别是利用海孔洞这一喀斯特地貌,将生产车间建在洞内,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

🚀 晋林厂的火炮生产历程:从仿制苏联的54-1式火炮,到自主研制新一代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再到成功仿制并出口M63式D30型火炮,晋林厂在火炮研发与生产领域不断进步,为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 三线建设的挑战与调整:文章也揭示了三线建设在偏僻选址、信息滞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弊端,以及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搬迁改造的必然性,最终晋林厂实现了从仿制到引领的飞跃。

🎬 时代印记与精神传承:海孔洞的晋林厂旧址不仅是工业遗迹,更是电影《我11》的取景地,见证了三线建设对一代人性格塑造的影响,也体现了“勇于攻关、敢打硬仗”的三线精神的传承。

2025-07-29 20:00:00
1947年底,在四川省南川县丛林乡海孔洞坚持生产了九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陆续搬回了南昌(见拙作《海孔洞往事:战机工坊》一文,2021年11月4日《南方周末》)。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川黔交界的大娄山一带,相继建立起各级人民政权,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1955年,为开发大娄山一带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重庆市南桐矿区,南川县丛林乡划归南桐矿区,而“气象雄阔”的海孔洞被国家档案局看中,准备在洞中修建国家级档案库。然百废待兴,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花钱,海孔洞档案库建设还排不上号。

光阴荏苒。

新生的共和国成立仅仅十多年时间,又迎来了一个动荡岁月。进入1960年代,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依然采取封锁和孤立政策,南部,境外战争升级,威胁加大;北边,中苏关系破裂,曾经的老大哥重兵阵列,虎视眈眈。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共领袖们,蒿目时艰,开始谋划应对之策——中国的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镶嵌、掩埋、进洞

国营山西机床厂原系阎锡山经营的太原兵工厂,1949年太原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接管。发展到1960年代,山西机床厂已成为大型火炮军工企业,军工系统内部代号为二四七厂。1965年4月,山西机床厂接到五机部(负责兵器生产)下达的重要任务:负责在四川省重庆市周边再建一个火炮生产厂。山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最重要的战区之一,五机部的要求是:要像当年支援抗战一样支援三线建设,设备要给最好的设备,人员要调配最优秀的员工——从此,“好人好马上三线”,成为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接到任务后,山西机床厂当即派出一位老八路出身的副厂长,率12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组成筹建组,于5月2日晚赶到重庆,与五机部第五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会合后,5月4日就来到四川省涪陵专区南川县三汇公社的马林坝实地勘察,设计工作迅即展开。

在此之前,1964年8月起,五机部就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定,组成了三线建设选址工作组,踏勘了川东、川北、川南43个县的两百多个点。1965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五机部的《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彭德怀等为副主任的三线建设委员会。作为三线建设规划核心“两点一线”(两点是重庆常规兵器、攀枝花钢铁,一线是成昆铁路)中的一“点”,三线建设委员会组建了由五机部副部长朱光、重庆市市长鲁大东组成的重庆地区常规兵器配套建设指挥部,按照三线建设的保密规则,这个指挥部的代号为073工程指挥部。

五机部决定用三年时间,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建成能生产各种大口径火炮的军工企业群,一旦战争打响,地处西南大后方的重庆兵器工业基地,要源源不断地保证我军各种大型火炮的供给。

3月15日,五机部确定了重庆地区1966年建设六个新厂的生产协作方案,明确了对应的包建厂。六个新厂中,由山西机床厂负责包建、准备建在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的新厂被命名为“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代号一五七厂。取山西的简称“晋”,再取新厂地址马林坝中的“林”,公开厂名即第二厂名为“国营晋林机械厂”(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都有第一厂名、第二厂名和工厂代号)。

选址马林坝,是看中了这里地处川黔交界处,属典型的大娄山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溶洞众多,甚为隐蔽。三线建设的宗旨是“备战、备荒”,备战是第一位的,建厂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国防工委更是明确了军工企业“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的具体措施是“镶嵌、掩埋、进洞”。

镶嵌、掩埋、进洞,为的是把军工企业的主体工程隐蔽起来,一旦开战,敌人即使拥有制空权也难以发现。而最好的隐蔽方式是进洞,这是在敌人大规模轰炸的战时状况下,也能坚持生产的最有效办法。筹建组到了马林坝才发现,这里溶洞虽多,但洞体普遍偏小,不适合在洞中建造大口径榴弹炮。

正当筹建组为大口径火炮厂难以进洞而一筹莫展时,1965年6月2日上午,五机部一位参加国家档案局召开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会议的处长,在会上获知国家档案局将放弃在海孔洞修建档案库的消息,这位处长连忙打电话向部里报告,部领导立即将这一消息电告正在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的筹建组。第二天,筹建组就来到了丛林公社海孔大队,再次开展选址勘察。经过比较,073工程指挥部报经五机部批准,晋林机械厂建厂地址,由南川县三汇公社马林坝,变更为南桐矿区丛林公社海孔洞。因有原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基础,筹建组仅用两个月时间,于8月2日就完成了在海孔洞建厂的初步设计。

由于厂址变更,原定的第一厂名“南川大口径榴弹炮装配厂”,更名为“四川南桐师炮厂”;第二厂名因丛林公社也有一个“林”字而不变,仍为“国营晋林机械厂”,工厂代号不变。

抗战时期生产飞机,三线建设生产火炮,海孔洞的两段军工传奇吸引了我。2019年8月5日,清晨6点刚过,我从成都乘高铁到重庆綦江,从綦江换乘长途客车到万盛区,又从万盛区坐乡村巴士到丛林乡,下午3点多从丛林乡搭乘摩的到了海孔洞。屹立了亿万年的海孔洞依然雄阔,早已没了往日的喧嚣,只有当年的三幢生产调度楼,破败又沉静地横卧在“豁然开朗”的洞口,顽强地守护着过往的秘密。

海孔洞洞口  摄影 何进平

承受战争压力                              

196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与战争抢速度的国家工程。

1965年8月2日完成设计的当天,一支国字号施工队伍就开进了海孔洞。国家建工部第三土石方公司第三十一队,除了要完成通路、通电、通水和平整场地的基建工程,还要清理1号洞,打通1号洞通往地面的运输隧道。尽管施工设备简陋,三十一队还是很快就清理土石方11840立方米,完成了三通一平。1号洞还未打通,另一支国字号施工队伍已在洞口安营扎寨了,承建晋林机械厂全部生产车间的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公司,随时准备进洞施工。

按照设计方案,晋林厂的火炮车间要建在海孔洞的1号洞中。海孔洞发育于大娄山中厚层的栖霞石灰岩中,洞体坚固而稳定,覆盖层40至70米,隐蔽性极好。1号洞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溶洞,前洞长210米,宽18至32米,高18至36米;后洞长105米,宽12至50米,高18至22米。如此宽大的溶洞,可以进行大型机具操作,这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选择海孔洞建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原因。

1号洞内全部车间的建筑面积达16991平方米,占全厂生产性建筑面积的2/3。抗战期间第二飞机厂在洞中搭建的1200平方米简易厂房,经过二十多年的侵蚀,早已破败不堪,必须全部拆除。

因为靠山、分散、隐蔽的地理特性,加上工期紧,任务重,而晋林厂又是建在溶洞中,洞内阴暗深邃,暗河横穿,结构复杂,钟乳石倒挂洞顶,滴水绵绵,施工难度更为艰巨。特别是施工爆破,为了不破坏喀斯特溶洞的地质结构,保证洞体的稳定,洞中的爆破作业,每次的炸药量必须限制在1000克之内,大大影响了施工进度。

在三线建设中,这些困难似乎都不是困难。修建晋林厂时,没有什么甲方乙方之分,更没有监理一说,修建中的工厂方、设计院、土石方公司、建筑公司、安装公司,统一在施工指挥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1966年8月,晋林厂施工最紧张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部队,组建一个新兵种,专门承建国防工程和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工程——基建工程兵,正是为当时已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开建的1100项三线建设工程而组建的。

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公司,第一批编入基建工程兵,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第205部队。一觉醒来,昨天的老百姓成了今天的军人,深灰色的帆布工装,换成了土黄色的作训服,施工干劲暴涨,工程进度大大推进。建字第205部队在海孔洞施工六年,1971年6月撤离时,修建完成了全部厂房,晋林厂具备了研制火炮的生产车间。

海孔洞内原生产车间通道  摄影 何进平

2022年6月17日,我又一次来到海孔洞。正值疫情期间,不方便乘坐高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我从成都开车近7个小时到了海孔洞。但洞内的建筑早已封闭在漆黑的山洞里,分片出租给养殖户养殖大鲵(娃娃鱼),想从洞里的建筑中,寻找到三线建设的遗存,已无可能,遑论时代更为久远的第二飞机制造厂。我只得在花排山上数度徘徊,在工厂的宿舍区徜徉许久,三线建设的风云际会,时时在脑海浮现。

按照晋林厂的建厂规划,从1966年第三季度起,将有从山西机床厂和全国军工系统调来的生产骨干、分配来的退役军人和新招的工人进厂,加上家属,数千人挤在山沟里,必须要安顿好他们的生活。1号洞刚开始修建时,施工指挥部就决定,组织先期到厂的所有职工,自己动手,修建职工宿舍。

第一批8幢职工宿舍,修建在海孔洞对面的花排山上。花排山不大,山顶低于海孔洞洞口,职工上下班方便,也便于安排其他生活设施。宿舍修到一半,1966年2月,中央三线建设防空检查组来重庆检查,调派了一架直升机到海孔洞上空查看,盘旋几圈后,在花排山上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目标,经辨认是修建职工宿舍用的石灰池。检查组认为花排山的隐蔽性不好,当敌机空中侦察时,花排山宿舍很容易被发现,从而牵连到1号洞暴露。073指挥部只得下令花排山宿舍停建并拆除,职工宿舍改为沿厂区4.5公里的盘山路分散修建,使整个厂区呈“瓜蔓状”,虽然隐蔽性增强了,却为水电铺设、污水处理等生活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和成本——国家核定的晋林厂职工宿舍的建设成本,是每平方米不超过30元。

一个为备战而设立的火炮厂,还没建成便承受了战争阴影的巨大压力。

海孔洞晋林机械厂职工宿舍  摄影 何进平

炮声响过二十年

边筹建边生产,是三线建设的常态。

工厂还在修建中,火炮生产就提上了日程。1966年8月,五机部从山西机床厂调来一门当年生产的54-1式火炮以及54-1式火炮的全部零部件给晋林厂,用于组装测试。晋林厂用了十个月时间进行研发组装,1967年6月29日,晋林厂组装的第一门火炮,在工厂的试验靶场,以零度射角打了四发炮弹。

海孔洞的第一次炮响,标志着54-1式火炮,要由国营晋林机械厂接续生产了。

54式火炮是从苏联引进的代号M30的122毫米榴弹炮。这款1938年研制的火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一二七厂成功仿制了M30,命名为54式火炮,标志着我国军工企业迈进了世界大口径火炮生产国行列。

后来,五机部指令54式火炮改由山西机床厂生产,山西机床厂对火炮作了25项较大改进,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性能和威力。1966年,改进后的火炮被命名为54-1式火炮。

生产大口径火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70年,晋林厂接到小批量试验性生产任务,生产全炮13门,射击试验全部合格。随即,上级下达生产任务,1972年底,晋林厂第一次向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提交了用于实战装备的54-1全炮102门。

从此,晋林厂开始专业生产装备我军师级炮团的122毫米榴弹炮。

从1972年至1978年,晋林厂交付给部队的火炮,可以装备18个师炮团。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地处战斗前沿的师炮团,用122毫米榴弹炮摧枯拉朽的火力,压制了越军的反抗,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54-1式122牵引榴弹炮,曾是解放军师级炮兵团的主要装备,生产量大,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主战火炮。  摄影 何进平

然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同时,54式火炮问世已三十年,实战中表现出机动性差、操作笨重、射程近等缺陷。要想对标世界先进火炮,必须在科研设计上下功夫。

1973年,晋林厂成立了产品科研小组,1975年4月,五机部正式行文,批准产品科研小组扩展为晋林机械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承接新122毫米榴弹炮的研制。

1975年6月,五机部确定代号为“05产品”新炮,由晋林厂负责研制。到1977年6月11日,完成总装的05产品结构炮(试验炮),在晋林厂的靶场打响,到8月底共发射124发炮弹,完成了工厂试验。9月,在国家靶场发射237发炮弹,进行综合性试验;11月,在研究靶场发射28发炮弹,进行辅助试验。至此,05产品通过了全部试验。

海孔洞的实验靶场  摄影 何进平

三线军工建设,是全国一盘棋。1978年6月,五机部指令05产品改由二四七厂接手。晋林厂毫无保留地将全部研发资料移交给了二四七厂,05产品的研制,为晋林厂积累了新炮研发经验。四个月后,五机部向晋林厂下达了代号为P7810的新炮研制任务。

这是一款将身管炮安装在水陆两用坦克底盘上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大炮自问世以来,由于体型、重量及弹药的原因,进入发射阵地或转移时,都需要牵引。早期的火炮牵引主要依靠骡马,后来靠汽车,再后来直接把大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因为坦克上也有炮,没有从军经历的人,会误以为自行火炮和坦克是一回事。其实,自行火炮和坦克是两种不同的重型装备,自行火炮仍是火炮,“自行”的只是火炮的牵引移动方式,与坦克的重装突击作用有实质性区别。

晋林厂立即进行P7810的总体方案设计,开展单项摸底试验。1981年,五机部又下达代号为Z322新炮研制任务。Z322是通用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由于通用底盘使用更加广泛,国防科委将Z322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83年,晋林厂研制的Z322第一轮样炮,分别在四川靶场和黑龙江靶场进行了常温试验和寒区试验;1984年,第二轮样炮在国家靶场进行全面试验和鉴定;1985年,四门定型样炮调试结束,11月,炮、车组合完毕的自行炮,在国家靶场进行了大型试验鉴定,性能良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海孔洞实验靶场的观察孔  摄影 何进平

1983年3月,正在研制自行火炮的晋林厂,又接到了仿制M63式D30型火炮的任务。此时,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军工系统也积极进行外贸活动。军工外贸需要拿出过硬的装备,M63式D30型火炮的仿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D30型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发的122毫米牵引榴弹炮,属于当时比较先进的火炮,但中苏两国关系尚未恢复正常,军工贸易已中断多年,兵器部(五机部已更名为兵器工业部)通过南斯拉夫引进了两门D30。1984年6月,两门原炮拉到晋林厂,兵器部要求晋林厂必须在1986年3月前,完成各项技术指标达到D30原炮性能的样炮。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常情况下,即使有全套图纸和工艺工装的技术资料,并有产品生产国专家指导的情况下,试制同类产品,也需要三年时间。而现在,晋林厂除了两门南斯拉夫军队已使用了八年的原炮,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图纸。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要完成,把三线企业勇于攻关、敢打硬仗的作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1985年11月23日,第一门D30样炮调试完毕,小型试验成功;12月8日,首批8门样炮发射全装药弹67发、强装药弹93发、其他药弹20发,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12月28日,从8门样炮中随机选取2门,加上1门进口原炮,在国家靶场进行全面定型测验,并与进口原炮进行对比试验。晋林厂仿制的样炮,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完全达到了苏式M63式D30型榴弹炮的性能要求,成为一款合格的外贸军品。

一个月后,1986年1月,兵器部又从8门样炮中随机抽选2门出口试销,用户反应很好,随即下达了100门外贸D30的生产任务,到1987年,晋林厂完成了D30全炮410门。同年底,D30获国家机械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军品外贸的拳头产品。

从1967年6月的第一门54-1,到05产品、P7810、Z322、WA307、D30、WA324、54-2、89式PLZ……晋林厂生产各款榴弹炮的试炮声,在海孔洞响了二十多年。我年轻时在部队服役,任坦克炮长,知道每一次发射,都是火炮性能的调试和技术的精进。栖身大娄山区的晋林厂,顽强地支撑着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

从仿制到引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三线企业已普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线布局的背景,是备战备荒,立足于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备战备荒的背景改变后,三线布局的弊端开始显现: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市场,信息滞后,物流不畅,人才难留。晋林厂虽已建成完备的军工厂,同样面临这些困境。

特别是建在海孔洞里的生产车间,阴暗、潮湿,对机器设备和成品、半成品的腐蚀极强,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而整个厂区建在喀斯特地貌区,多次发生塌方、地陷、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危及工厂安全。1981年,工厂为改善职工生活,在花排山修建了一口水塘,投放了2.6万尾鱼苗。1983年5月26日午后,水塘突然塌陷,7000立方米的水,呈漩涡状倾泻至塘底的地缝中,发出一阵恐怖的巨响后,一口偌大的水塘,顷刻间消失得滴水不留。

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已势在必行。

1983年,晋林厂正集中力量仿制D30时,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成立,三线地区的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同机构。至此,牵动了大半个中国,影响和改变了数千万人生活,让毛泽东、周恩来心心念念的三线建设,进入了调整改造时期。

1990年代,几经周折,国营晋林机械厂搬离了大娄山,搬离了海孔洞。

海孔洞晋林机械厂办公楼  摄影 何进平

搬离前,晋林厂经过多次扩建,已是一个有生产车间,有科研大楼,有学校、医院、俱乐部等生活娱乐设施,有无数人工作、生活其间的企业社区。不知不觉间,人都走了,厂房依旧,厂区依旧,却空空荡荡没了烟火气。我去过很多三线建设旧址,海孔洞晋林厂旧址,是工厂搬离后保存较好的旧址,青砖红瓦,老树枯藤,时间把晋林厂定格在了三线建设时代。

1999年,著名导演王小帅要拍摄电影《我11》。这是一部讲述三线建设时期,一个11岁的三线子弟,观察、思考和成长的故事片。王小帅把摄制组拉到海孔洞的晋林厂,几乎不用布景,就全程拍完了影片。写作本文时,我又从网上看了这部片子,深切感受到了三线建设对整整一代人的人格塑造。片中11岁主角王憨父母的扮演者王景春和闫妮,后来都成为了演技派明星。

海孔洞前的纪念碑  摄影 何进平

白驹过隙。

三十年的和平时代过去了。

按照“行走三线”课题指引,采访过海孔洞晋林厂后,我又采访了如今的晋林厂。

离开了海孔洞,晋林厂搬到了成都平原北往龙门山延伸的湔江流域。从大娄山区到湔江流域,晋林还是晋林,厂名不变,勇于攻关、敢打硬仗的三线建设精神特质也不变,三十年来一直钻研火炮生产。不同的是,海孔洞的晋林厂,是仿制,是追赶;今天的晋林厂,是研发,是引领。本文提到的三线建设时期晋林厂生产的多款火炮,早已全部退出现役,只能到博物馆去寻踪和怀旧了。现在生产火炮,用晋林厂综合部蒋部长的话说:晋林工业做到了极致。

极致是什么?极致就是无论射程、威力、精确度以及操作勤务,还是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压制能力,晋林火炮,都不输世界上任何一款同口径火炮。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海孔洞 三线建设 国营晋林机械厂 火炮生产 军工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