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6:25
今年东北的夏天,堪称“家庭恐怖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作者为沈阳家中首次安装空调后,与坚持传统观念的父亲之间产生的矛盾。作者的父亲认为东北人天生扛热,空调是“作孽”,容易导致疾病。然而,今年异常的高温天气迫使家人妥协。文章描绘了东北地区过去夏日凉爽的生活方式,对比了南北方对空调的认知差异,并探讨了“空调病”等观念对东北人使用空调的阻碍。最终,尽管家人对空调的使用仍有顾虑,但在高温下,母亲开始尝试使用空调,而父亲也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态度,显示出东北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生活方式转变。

💰 东北传统生活方式与高温的冲突:文章描绘了过去东北地区夏日凉爽的生活场景,如利用穿堂风、水缸泡西瓜等,强调了东北人“扛热”的传统观念,以及在过去“没必要”安装空调的社会文化背景。

👨‍👩‍👧‍👦 家庭代际观念差异引发的矛盾:作者为父母安装空调,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作孽”和“有钱憋的”。父亲的反对源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和对空调可能导致疾病的担忧,反映了代际之间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

🌡️ 异常高温天气下的妥协与适应:今年东北地区遭遇了持续的高温天气,打破了往年“热在三伏”的规律。这种极端天气迫使作者一家不得不妥协,开始使用空调,尽管仍有电费和健康方面的顾虑。

↔️ 南北方对空调使用认知的差异:通过与武汉朋友的交流,作者发现南方地区将空调视为生活必需品,普遍长时间使用,并有高效利用空调的经验。而东北地区则对空调的使用普遍陌生,存在“空调病”等顾虑,使用方式较为保守。

❄️ 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转变:文章展现了东北地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科技(空调)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尽管存在阻力,但为了适应高温,人们开始尝试接受和使用空调,这标志着生活方式的缓慢转变。

一个多月前,我给家里买了台空调。作为沈阳人,这是30多年来,我家里的第一台空调。

一个月过去了,我爸还是没原谅我。

“这不作孽么。你爷那时候在地里干活,四十度的日头底下也没说啥!空调吹多了准得病,你三姑夫去年吹空调,膝盖疼得直不起来,针灸扎了仨月!” 对着这个空调,我爸的骂声就没停过,连续两个礼拜都不让开。直到那天温度上升到38度,我妈晚上说热得头晕熬不住,这才妥协。

在我爸看来,东北人扛热是祖传的本事,是家训。谁小时候家要装空调,可是要被嘲笑的。

今年东北的热,老百姓真扛不住了。以往整个夏天,35度气温的日子不会超过7天,可现在已经整一个多月,每天大街上太阳直勾勾烤着地面,没有一丝的风,据说还要继续。上星期我甚至干了一件违背祖宗的事情:花4块钱在“新天地”买了杯冰。付款的时候,我特意等收款台没人——花钱买冰块,我真是给东北人丢脸啊!

但太热了。想起那天我妈在家一直说烧得慌,我最终决定在平台上下单了空调,甚至连客服那句“没现货,要等二十天”,都没能阻止我。

正因为有了空调,家里爆发起了无休止的矛盾。

一、今年,东北魔法失效了

我不知道怎么劝我爸。毕竟老头子拒绝空调,不完全是老一辈“自找苦吃”精神爆发,而是东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东西真的“没必要”。

曾几何时,东北人的夏天压根不是从气温开始的,而是节气。“热在三伏”这句话,在东北也不太成立,毕竟到8月立秋,早晚的气温就能降到二十五六度左右。真正能让人体感上感到“热”,一年里我们这儿超不过5天。

那时候我们家在工人村,一个公用水龙头,大家就会一起用,一起解暑。家家都有大水缸,一根扁担两个水桶,每天早上有力气的劳动力会把自家水缸挑满,准能撞见邻居问“今儿水够凉不?我那西瓜还等着泡呢!”“凉得扎手!”

我家大水缸就搁院当间,我妈总催我,“去,跟你爸抬个西瓜来!” 刚从市场抱回来的沙瓤瓜,就这么“扑通” 一声扔进缸,“咕嘟”冒几个泡。等午睡醒了,我爸捞起瓜放在案板上,我甚至能嘶嘶哈哈说:“妈!这瓜冰得牙疼!” 

最热的那几天,我爸会拉开房门,把饭桌摆在当口,穿堂风吹着。我妈把蒸熟的土豆茄子端出锅,黄粘苞米的甜香混着大酱味飘过来,热乎劲被风这么一吹,也算不上啥。

再到8月末,夏日限定的过水饭、蘸酱菜和水拔西瓜还没吃够,气温就又回到要穿薄毛衣的季节,然后,就要供暖了。

所以在东北,不仅家家户户没有空调,学校也没有,小学中学大学教室宿舍办公室,都没有。这不是我们 “落后”,是环境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还记得读高三那年,同学陈呐家装了空调。空调师傅来的时候,我们都跑去看热闹。陈呐妈妈把那台立式空调当做一种展示品,还亲手勾了从头到脚的空调罩。

我妈呢,当年身体好,说话嗓门也大,饭桌上就跟我们说,这纯属“有钱憋的”。毕竟热了就端一脸盆凉水到洗手间,猛浇几把,吃点冰棍,把凉席铺在客厅,开足了风扇,光着膀子,四仰八叉地一躺,“咱们东北这穿堂风一吹,不比什么空调吹着舒坦”。

二、吹空调,真的不会面瘫、老寒腿么?

今年,冰镇西瓜,冰镇八王寺汽水和冰镇大白梨等祛暑魔法都集体失效了。

我大概也是热昏了头,不仅花钱去超市买冰,甚至还隐隐觉得,虽然丢人,但也没毛病。当在我网上下单给我妈买空调时,心里甚至有点小骄傲的——毕竟能在大热天里花钱买冰块,花钱开空调,也证明生活条件不错了。

我不至于不会用空调,办公室的空调每天嗡嗡转着,人事部也会每年不厌其烦跟我们说使用事项,比如,温度不要低过28度啊,不要一直开啊。但公司归公司,不为公司省钱是打工人的职业基本素养,自家用,必然不能像公司里那么放肆。

自打得知我下单后,我妈也是不断纠结,时不时就发微信问:“还是退了吧?电费多贵。”好不容易发了货,空调到了家,我妈还一度不知道安哪儿。我们那都是东北老房子,过去东北盖房子可从来没想过留什么空调机位。所以空调最后被放在窗户下,她每天也就远远看一眼,生怕走近了再碰坏了。

空调好不容易安了家,我妈倒是不开了,不单是我爸的强烈反抗,她自己也觉得舍不得电费。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我爸每天不仅批评,还会把看到的“空调能吹到脸瘫”新闻发上来,进一步PUA我俩,看多了搞得我也开始动摇:咱东北人的基因里是不是就没有和空调这东西磨合过?万一真老寒腿和脸瘫了呢,那冷风嗖嗖直吹脸上一晚上真能安全吗?

三、一个东北人,对高温的困惑

大家别笑我。虽然我是80后,年轻人,但东北呆了一辈子,我们面对如此热,还是陌生。跟对象俩人,哪怕接受空调,哪怕最高温都到37度了,也是关上,点开,又关上。

这空调风到底是能解暑的凉,还是能致病的邪,我这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活到三十岁还真不是很能分得清。为数不多的参考,就是单位人事总念叨的那几句:“吹够了几小时后要开窗通通风啊,不然特别容易得空调病!” 

是的,空调病,这也是架在东北人和空调之间的一道坎。连我自己都觉得,东北人用不好空调这个东西,用了就要得病。

“你们那儿空调一般咋用?”我思前想后,发了条语音给我朋友小林。她老家在火炉城市武汉,每年夏天都要跟 40 度高温死磕,我琢磨着得向“抗热老兵”取取经。

“就开着啊!”小林的回复很简单。

一直开着么?不太可能吧,那电费得多少?

“在家的时候都一直开着呀,不然多难受。开开关关才费电。家里冰箱不也全年开着嘛,能有多耗电。你们东北人不会冬天就把冰箱断电了吧?”

这我倒没想过,对呀,冰箱如果能24小时通电,那空调似乎的确可以。我还不死心追问了几个关于空调房里生活起居的问题,逐渐发现了南北对“热”的认知,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小林家里100平米不到,竟然装了三台空调!从卧室空调出风口要如何错开床、客厅空调摆放在哪能最省电给全屋制冷,甚至他们还有专门的厨房风扇能把空调风引进厨房,空调房在他们的生活里,就像喝水一样正常。而我呢,提到空调之陌生,脑袋里全是裹着毯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画面。

也是,东北过去被老天爷赏了太多清凉,以至于我压根想象不出“外面热到可以煎鸡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老房子墙也是厚的,空调排水管预留位也是没有的。

我爸挂在嘴边的, “热?你等过两天就刮风!”——这话听着像固执,但换位思考,也是他这辈子站直了腰杆,跟东北夏天打交道的实战经验。而且在我有记忆的各种年份里,东北的风的确就是个靠谱的老友,暑气最盛时如约而至。

城市里的热浪过往不过是匆匆过客,很少像今年这样,在这片土地久留。

现在空调还在卧室墙上挂着,我爸最新的进展,是每隔两天,看着天气预报有高温预警的时候会稍微放松一下,我妈则看着赶紧把抽屉里的用报纸包着的空调遥控器拿出来,调到28度开两小时的空调。但只要看到云一出来,我爸就会立刻起身关空调,开窗户通风。

前几天刷到新闻,长白山开始下雪了,皑皑白雪盖在绿松林上,我把新闻转发给我妈,说:“看,咱东北的天然空调,启动了。不行下周带您去长白山,住几天,那儿的凉,才是正经凉。”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东北 空调 高温 代际沟通 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