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29日 12:21
不止少林寺,揭开寺庙的“赚钱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寺庙的商业化现象,以少林寺释永信的商业帝国为例,揭示了寺庙如何从传统宗教场所转型为多元化经营的“资本综合体”。从注册商标、拓展产业链到上市运作,寺庙通过门票、索道、文创产品、餐饮以及投资等多种途径实现盈利,甚至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文章对比了少林寺与“四大佛教名山”等不同寺庙的“赚钱”模式,分析了“买路财”、“门票躺赚”和“体验经济”等核心盈利点,并提及了寺庙的捐赠模式。整体而言,文章描绘了当代寺庙在经济浪潮下的转型与发展,以及其商业触角已延伸至多个领域。

💰 **少林寺的商业化探索与“少林商业帝国”:** 文章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调查为引子,详细阐述了其在30年间如何将一座破败寺院打造成年收入超12亿元的商业帝国。释永信通过注册官网、成立实业公司、注册大量商标等方式,将“少林”品牌成功商业化,拓展至文化旅游、影视、文创、电商等多个领域,其“文化IP”估值高达数十亿,成为中国“寺庙商业化”的典范。

🚠 **“佛教名山”的资本运作与索道经济:** 以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四大佛教名山”为例,文章指出这些名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部分已上市或曾冲击上市。其主要收入来源并非门票,而是索道、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尤其是索道业务,占据了营收的很大比重,充分体现了“佛教名山”的“买路财”模式,利用山地交通不便带来的优势实现盈利。

🎫 **门票经济与体验式消费的崛起:** 文章分析了寺庙门票作为主要财源的现状,指出寺庙多位于高等级景区内,门票价格不菲,如普陀山、五台山、灵山大佛等都拥有可观的门票收入。同时,“体验经济”兴起,寺庙通过销售香火、提供素斋、咖啡、奶茶等新兴餐饮,以及电子功德箱等方式,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休憩和独特体验的需求,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和收入增长点。

🌐 **寺庙的多元化经营与“资本综合体”转型:** 如今,寺庙的经营活动已远超传统范围,向文创产品开发、周边产业、甚至投资领域延伸。少林寺在IP周边开发上的“集大成”体现在注册大量商标,开发功夫鞋、禅香、火腿肠等;少林武僧团的全球巡演和药局产品也带来丰厚收益。部分寺庙如上海玉佛寺,更是涉足投资,曾参与饿了么等项目的早期投资。五台山则控股多家企业,涵盖投资、文化旅游、网络科技等多个领域,显示出寺庙已成为涵盖旅游、消费、投资的“综合体”。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一纸通报震惊全国:方丈释永信因“挪用侵占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被带走调查。与此同时,这位身披16万元云锦袈裟的“佛门CEO”(《中国企业家》封面),在30年间打造的“少林商业帝国”也逐渐浮出水面。

1987年,释永信成为少林寺住持后,便开始推动少林寺的商业化进程。他提出的“和尚也要吃饭”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寺庙的封闭模式,将少林寺推向了市场化运营的轨道。

当中国企业尚不知域名为何物时,释永信1996年便注册少林寺官网,将《易筋经》数字化引流,半年吸引5万海外访问。之后,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口气注册45类200多个少林寺商标,直接把 “少林”变成金字招牌。

时至今日,少林寺不仅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还通过影视、文创、电商等多个领域拓展了产业链。据媒体报道,少林寺的“文化IP”估值已高达数十亿,从游戏授权到联名月饼,商业触角无处不在。

(来源:少林寺官网)

三十年间,释永信将一座仅剩14名僧人、28亩旱地的破败寺院,打造成了年收入超12亿元的庞大商业帝国,少林寺也由此成为中国“寺庙商业化”的优秀典范。

少林寺的成功,代表着中国“寺庙经济”的再次崛起。实际上,根据敦煌遗书,唐五代宋初的寺院已经不仅是宗教机构,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场所,一些寺院甚至还有“借贷”业务来维持其运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寺庙”主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赚钱”?除了少林寺,还有哪些寺庙赚得盆满钵满?

买路财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被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或许已经是上市公司,或者曾经冲击上市,比少林寺距离资本市场更近。

以第一家上市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为例,其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财报,峨眉山营收10.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4亿元,峨眉山旗下拥有索道、酒店、旅行社、茶叶、演艺等多个业务。

(来源:峨眉山官网)

门票是峨眉山的重要收入之一。据其官网,峨眉山景区旺季门票价格为‌160元/人‌(全价),淡季为‌110元/人‌。2024年,峨眉山接待游客467.22万人次,门票收入共计2.77亿元。

但收入中占据大头的是索道,2024年该项业务营收4.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40.5%。宾馆酒店服务营收排行第三,2024年该项业务营收1.8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17.77%。卖茶也是峨眉山的重要收入,2024年该项业务营收0.75亿元。

事实上,“四大佛教名山”几乎都靠“索道”赚钱。九华旅游(九华山)2024年营收约为7.64亿元,其中,来自索道缆车业务的收入约2.93亿元,占比约为38.35%,来自客运业务的收入约1.59亿元,占比约为20.73%,两者合计占比高达59.08%。

曾经在2018年左右冲击上市的普陀山,其招股书也显示,其营收主要来自于旅游运输服务,占比高达总收入的82%。

综合来看,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而山中交通着实不便,这反而成就了“佛教名山”的财路。“此山是我开”,香客们想要进山礼佛就要留下“买路财”。

门票躺赚

“佛教名山”之所以不靠“门票”赚钱,是因为早有“规定”——2012年10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发改委、工商总局、旅游局、证监会以及文物局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将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上市。”(峨眉山因为上市较早,不在该规定的约束范围内。)

实际上,门票是大多数寺庙的主要财源。比如,据中国佛教协会官网的资料显示,普陀山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高达900万人次。在旅游旺季时,这里更是人潮如织,仅门票收入就突破了8亿元。而根据五台山管委会统计,2023年五台山共接待游客604.73万人次,门票收入高达6.96亿元。

由于佛教寺庙大多是位于5A或者4A级景区内,门票卖得并不便宜。比如,普陀山的大门票就要220元,灵山大佛210元、少林寺80元、灵隐寺45元。有时进入寺庙后,一些香火和其他活动还需单独买小门票。

近年来,在日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迫切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精神休憩场所”,“出世的寺庙”成为他们的青睐之地。从大年初一开始,雍和宫等热门寺庙就挤满了“香客”,雍和宫25元的票价看似亲民,但日均客流量4万人左右,也为雍和宫带来巨额营收。

据虎扑一些网友的统计,雍和宫一年靠门票年入5000万元,堪堪排在寺庙门票收入榜的第十位。享誉中外的河南少林寺,以3.2亿元的门票年收入仅仅排在第三位。而排在第一位的江苏灵山大佛,仅门票收入一年就高达7.62亿元。

(来源:雍和宫官网)

从目前来看,佛教寺庙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者国资旅游公司一起围绕寺庙开发旅游景区,获得寺庙的文旅经营权,然后通过门票分成获得收益。通常情况下,寺庙和经营者门票分成的比例为3:7,由此寺庙能够基本保证日常的运转。

体验经济

寺庙中,求神拜佛、烧香祈福是必不可少的程序。2025年大年初一,零下10度的北京,4万年轻人有序排队10小时涌入雍和宫,只为新年第一炷香。队伍中身着汉服的00后女孩小杨说:“排通宵不是为暴富,就求个心安,新年能顺点。”

在此情况下,“香火钱”成为寺庙的主要收入之一。以普陀山为例,旗下吉祥香业的销售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其之前披露的招股书,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年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贡献着约为8%的收入占比。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的毛利率惊人。2017年,吉祥香业的销售收入为3215.76万元、毛利为1873.72万元,毛利率约为60%。

值得关注的是,吉祥香业还“与时俱新”,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店售卖商品,在多款产品介绍中均存在强调该产品为“普陀山指定礼佛用香”、“普陀山唯一指定品牌”、“普陀山寺院指定用香”等说法。

与“进香活动”类似的还有“功德箱”,如今也变成了电子版,可以直接扫码捐功德。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寺庙吃斋饭” 相关笔记超3万篇、“寺庙咖啡”相关笔记超11万篇,抖音上“寺庙斋饭”词条播放量超2000万次,寺庙餐饮已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来源:抖音)

从北京的雍和宫到杭州的灵隐寺,从上海的龙华寺到广州的光孝寺,每逢周末节假日的饭点,寺庙的素斋窗口前总是排起长龙,比工作日写字楼电梯前的队伍还要长。

值得关注的是,寺庙咖啡、奶茶、火锅、汉堡等新兴餐饮品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寺庙餐饮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杭州灵隐寺的慈杯咖啡,凭借“和尚卖咖啡” 的新奇标签在社交媒体迅速爆火。

在此过程中,一些寺庙也大赚了一笔。比如,上海玉佛禅寺推出的素汉堡套餐,内含慧根(薯条)、福包(汉堡)、水果茶,价格高达50元一份。

从最初的传统“进香活动”,到不断进化的餐饮等业务,寺庙的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

资本综合体

如今,寺庙的经营活动甚至已经脱离了原本寺庙的范围,向着更加多元化的业务延伸。

比如,普陀山在淘宝卖起了手串、手链等文创产品,五台山在淘宝上架了“五路财神”挂件和手绳……近年来,寺庙“周边产业”越来越繁荣,雍和宫“香灰琉璃手串”,灵隐寺的“灵隐十八籽”等都成为寺庙周边的成功案例。

(来源:小红书)

但在IP周边的开发方面,少林寺可谓是“集大成者”。自1998年开始,河南少林寺就在全球注册了超过700个商标,从功夫鞋到禅香,甚至涵盖火腿肠、马桶垫等匪夷所思的品类。

以少林功夫为卖点,少林武僧团每年在全球巡演超200场,每场演出收入从初期的10万美元升至近年的50万美元;以少林药局为品牌,通过“非遗传承+现代工艺”包装,开发出单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活络膏、少林灵芝茶等产品,2019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的和尚懂得“借贷”,如今的和尚更是升级为“投资”高手——比如上海玉佛寺被称为“最懂投资的寺庙”,曾参与饿了么天使轮投资,投入10万元;盛视天橙、帝亚实业、威佩网络科技、贝孚幼儿教育等多个项目也获得过资助。截至2020年,基金累计资助创业项目219个,成功率达80%以上。

未获准上市的五台山,却直接控股了15 家企业,除了传统寺庙项目,还涵盖投资、文化旅游、水业、艺术团体、网络科技、客运等多个领域。陕西法门寺关联的“陕西法门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了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灵境置业、法门寺演艺公司、法门禅境文化旅游等多类公司……

当然,寺庙还有一条“稳赚不赔”的路子,就是找企业家“捐赠”。之前,王石曾在采访中谈到曹德旺“捐建”寺庙的情形:福清的一所寺庙正在建“斋堂”,曹德旺参观时当场决定捐1600万,主持说“钱不太够,还没有算道路、连廊”,最后曹德旺加价到2000万……

现如今,寺庙早已不是“世外之地”,而是涵盖旅游、房地产、消费、投资等各种业务的“综合体”。在云烟缭绕之间,寺庙已经赚足了“香火钱”,但它们还想要更多的mone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消费”,作者:王冲和,编辑:卢旭成,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寺庙商业化 少林寺 佛教名山 文化IP 体验经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