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以来,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齐鲁银行陆续发布半年度业绩快报,揭开了上市银行中期业绩的序幕。四家银行均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但在增长动能、业务结构与风险控制上呈现显著差异。
业绩全景对比:中小银行的韧性答卷
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四家银行上半年整体表现稳健,但营收与净利润增幅、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及资产质量细节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战略导向下的经营成果。
从盈利规模与增长效率上看,四家银行的盈利规模呈现梯队分布,宁波银行以371.60亿元营收和147.72亿元净利润居首,杭州银行紧随其后,常熟银行与齐鲁银行规模相对较小。但从增长效率看,净利润增幅普遍高于营收增幅,显示成本控制或拨备调节对利润的贡献显著。
数据来源:各家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
从资产规模与结构变化上看,四家银行资产规模均稳步扩张,宁波银行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同比增速11.04%,彰显强劲的规模扩张动能;常熟银行总资产首次突破4000亿元,齐鲁银行突破7500亿元,区域深耕成效显著。贷款与存款增长方面,宁波银行存贷款增幅均领先,反映其在区域市场的强势吸储与放贷能力。
数据来源:各家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
从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能力上看,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均稳定在0.76%,齐鲁银行较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至1.09%,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拨备覆盖率方面,四家银行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杭州银行以520.89%居首,为利润释放提供充足空间。
数据来源:各家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入
业绩解析:四家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图谱
杭州银行利润高增的背后是“规模+非息”双轮驱动,其以16.67%的净利润增幅领跑四家银行,其增长动力源于贷款规模扩张、债券投资收益提升及拨备调节的多重支撑。
杭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贷款总额环比增长7.67%,同比增速12.6%,显著高于同期人民币贷款7.1%的平均增速。从结构看,政信类业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占对公贷款超六成,依托长三角区域基建需求稳步增长,成为贷款扩张的核心引擎。同时,小微贷款与科创金融布局深化,零售贷款占比逐步提升,形成多元支撑。
杭州银行在债券投资领域表现亮眼,2024年投资收益占非息收入比重达52.6%。2025年二季度债市回暖推动投资收益修复,叠加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非息收入韧性凸显,二季度单季营收增速回升至5.6%,为利润增长拓宽空间。
尽管拨备覆盖率从年初的541.45%降至520.89%,但仍居行业高位,通过适度释放拨备增厚利润。不良贷款率连续十个季度稳定在0.76%,资产质量经受住市场考验,为利润高增奠定基础。
在科创金融领域,杭州银行已迈入“科创3.0”模式,累计培育超320家上市企业,服务杭州市9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小微金融通过“云贷e通”产品体系提升服务效率,上半年出台专项机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实现“增量、扩面、降价”。
然而杭州银行的净息差仅1.41%,落后于同业,主要因高息存款占比高、贷款定价偏低。未来需优化负债结构,控制高息存款规模,同时稳住贷款定价,提升净息差韧性。
常熟银行深耕本地的“存款立行+普惠金融”寻求差异化路径,其以10.10%的营收增幅居首,净利润增幅13.55%,其增长密码在于“存款立行”战略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常熟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长8.46%,显著高于贷款增速(4.40%),体现“存款立行”的经营特色。依托县域网点优势,常熟银行吸储能力强劲,活期存款占比高,资金成本优势显著,净息差高达2.71%,为营收增长提供核心支撑。
聚焦三农与小微,涉农贷款占比超65%,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超80%,客户分散且风险可控。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微降0.01个百分点至0.76%,拨备覆盖率489.53%,风险缓冲充足,在经济波动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作为农商行代表,常熟银行深耕苏州本地市场,通过差异化服务下沉县域经济,客户基础稳固。同时,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小微贷款审批效率,形成“小而美”的竞争优势。然而其贷款增速相对平缓,需在巩固本地市场的同时,探索跨区域协同机会,避免客户过度集中带来的行业风险。
宁波银行则在规模扩张下“量增质稳”,其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存贷款增幅均超13%,规模扩张势头迅猛,但净利润增幅8.23%相对较低,反映规模扩张与利润释放的阶段性平衡。
近年来宁波银行以规模扩张为基础,通过区域布局与业务协同实现“量、质、效”突破。上半年贷款总额增长13.36%,存款增长13.07%,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网点布局,在对公业务与零售财富管理领域快速渗透,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拨备覆盖率374.16%,资本充足率15.21%,风险抵御能力较强。通过“三大中心”(风险监测预警、数据模型、贷后管理)建设提升风控效能,为规模扩张保驾护航。
依托“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协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稳步增长。理财业务“幸福99六合”品牌市场认可度高,财富管理规模持续扩大,未来有望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新引擎。当然在规模扩张中也推高了运营成本,短期内压制净利润增幅,需在扩张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高收益业务占比,增强利润转化能力。
齐鲁银行虽然体现出净利润高增,但其存在“资产质量改善+隐忧并存”。齐鲁银行净利润增幅16.48%,仅次于杭州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与规模扩张是主要亮点,但净息差收窄与内控问题仍需关注。
齐鲁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5.76%,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主要得益于资产质量改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至1.0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43.24%,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同时,利息净收入增长13.5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长13.64%,营收结构逐步优化。
其总资产突破7500亿元,上半年增幅8.96%,贷款总额增长10.16%,依托山东省内网点布局,服务中小微企业超97%,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居山东省城商行首位,区域竞争力巩固。
然而,齐鲁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1-2024年从2.02%降至1.51%,盈利能力承压;内控问题突出,2024年因14项违规被罚没近1500万元,2025年分支行再遭处罚,需加强合规管理。此外,“齐鲁转债”转股虽优化资本结构,但高息存款占比仍需控制。
谁代表了中小银行的未来?
四家银行的业绩分化本质上是战略方向与市场定位的体现,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首先,从规模与利润角度看,宁波银行选择“规模优先”,通过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短期内利润增幅滞后于规模增速;杭州银行与常熟银行追求“质量与利润并重”,前者依托多元化业务提升盈利效率,后者通过高净息差实现“小而优”;齐鲁银行则在规模扩张中兼顾利润,但受净息差拖累增速受限。
第二,聚焦区域与客群时,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立足长三角,受益于区域经济活力与财富管理需求,业务多元化程度高;常熟银行深耕县域,聚焦三农与小微,客户分散且粘性强;齐鲁银行扎根山东,依托区域中小微企业需求增长,但跨省扩张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对于业务结构与收入来源,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依赖“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三驾马车,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常熟银行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净息差优势显著;齐鲁银行仍以利息收入为核心,但手续费收入增速加快,结构逐步优化。
从四家银行的中期业绩看,上市银行整体呈现“营收稳增、利润快增、资产质量改善”的态势,印证了行业基本面的边际改善。结合券商研报观点,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净息差降幅收窄,利息收入边际改善。中泰证券预计,2025年上市银行净息差降幅将明显小于2024年,主要因负债成本下降及降息对存款端影响大于贷款端。齐鲁银行已出现“净息差企稳回升”迹象,常熟银行的高净息差模式或成区域银行借鉴样本。
第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拨备反哺利润四家银行不良率普遍稳定或下降,拨备覆盖率维持高位,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天风证券指出,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将缓解资产质量压力,拨备释放利润能力仍强,预计全年利润维持正增长。
第三,差异化战略成中小银行生存关键杭州银行的科创金融、常熟银行的普惠金融、宁波银行的规模协同,证明差异化是中小银行突围的核心。未来,深耕细分市场、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强化数智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应对行业竞争的重要抓手。
四家银行的成绩单清晰揭示:在银行业同质化困局中,差异化定位才是区域银行真正的生存法则。杭州银行靠政信与科创构建对公壁垒,常熟银行以县域普惠实现高息差奇迹,宁波银行凭规模与协同巩固头部地位,齐鲁银行借资本优化打开增长空间。当规模红利消退、利率市场化深入,这些深耕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型银行,正以战略定力证明: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命力,不在于模仿巨头,而在于如何将一方水土的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对此,中泰证券戴志锋指出:“优质区域城商行仍是现阶段最有能力保持盈利超行业的银行。”申万宏源则认为:“农商行面临规模增速放缓与定价下行的双重拖累,但常熟银行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破局。”再看看2025年以来,青岛银行、徽商银行等区域银行H股涨幅超50%,公募基金对银行股配置比例创四年新高,这或许预示着,中国银行业的新价值发现浪潮,正从这些“小而美”的样本开始涌动。(本文首发于Barron's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点击https:/www.barrons.com.cn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