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考生误报志愿”事件引发关注。据极目新闻报道,有贵州高考考生在社交平台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误报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并被录取。
公开资料显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办学地点在马来西亚雪邦,每年学费2.9万林吉特(折合人民币49000元左右)。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如果考生已被录取的话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去已录取的学校报到上学,二是复读。最新消息是,在十余名误报被录取的考生里,已有十六人决定复读。
出现误报的责任在谁呢?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先查阅官方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仔细核对专业代码后再进行填报,避免直接通过系统筛选功能操作。当然,考生没有仔细查阅招生目录,填报志愿时也有疏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事件的经纬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查阅贵州省招生考试院编的《贵州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学校代码相同,能区分的只有专业代码。而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学校名称后,表示办学地点的括号内写的是福建厦门,专业名称也无法体现该专业是在校本部还是马来西亚分校,只有在专业详细介绍里,用小小的字号写着“办学地点:马来西亚雪邦马来西亚分校”。
而在往年的招生目录中,两校的学校代码虽然也相同,但马来西亚分校的招生专业在专业名称中写明了是“马来西亚分校招生专业”,不知为何,2025年的专业名称中没有再标注。这样一来,如果不仔细看专业详情,难免会有人以为这个马来西亚分校的专业也是在厦门的,因为整本招生目录的体例,就是学校名称后加办学地点。如此编排,显然是一个疏漏,不是在前言中说几句“因数据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或有疏漏之处,请读者谅解”就能免除责任的。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编排,导致在志愿填报系统中,厦门大学本部和马来西亚分校两个学校的招生专业也是混在一起的,只看专业名称无法区分该专业在哪个校区学习,只有点击专业之后展示的“专业详情”中,才有办学地点、学费等详细说明。这样的设计,让误报成为可能。
如果说一两名考生误报误填还可以说是考生的疏忽,但十几名考生集体误报误填,就不能再将责任全数归咎于考生。厦大马来西亚分校2025年在贵州只招收19个学生。根据目前的报道,已经有16个被录取的学生决定放弃报到,复读明年再考。这么大的比例,并不正常。
也有网友怀疑,这些考生是不是真的“误报”,还是知情填报后反悔了。这种可能性当然不能完全排除,但19个录取学生中有16个人后悔,这个比例很不正常,可能性不大。而录取分数线也能佐证“误报”的说法:往年,厦门大学本部在贵州的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马来西亚分校,而2025年却出现了平齐的趋势,十余名高分考生集体误报恐怕是最合理的解释。
而在贵州省的招生目录中,其他有多个校区的高校,比如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不同校区的学校代码就是不同的,学校名称和办学地点也区分得很清楚。单单厦门大学的不同校区没有严格区分。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在事件中的疏忽责任是很难推卸的,在今后的招生中,应该进行优化,避免出现类似的现象。
至此,高招误报国外分校,责任不应全由考生承担。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应协调相关高校,将误报的考生退档,重新录取。这十几名考生中,有些人的成绩可能可以被厦大校本部录取,不能被厦大校本部录取的,可以按照其志愿列表,依次向后面的大学投档,这些大学也可以考虑增加招生名额,补录这些考生。而高校临时增加招生计划,在往年也是常有的事,并不是无法操作。
这样一来,考生可以进入自己志愿列表中的其他学校。这些学校多招一两个人,可以赢得名声。退档后招生不足的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也可以参加补录。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也对自己的过失做出了弥补,维护了其公信力。可以说这是三赢的结局。
不过,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已表示录取结果不可更改,厦大方面也表示不会重新录取。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称,退档需要招生考试院先发函,目前没有收到函件。而招生考试院则说,退档要学校主动。最后的结果,就是考生承担了所有后果,只能去复读。厦大马来西亚分校19个人的录取计划,至少16个考生放弃了入读,招生计划近乎“全废”。这样的结局,堪称全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