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07月29日 08:19
我眼中的县乡汽车消费市场——从一张婚庆报价单说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通过山东某地婚车租赁报价单,深入剖析了城乡消费逻辑的巨大鸿沟。在县域市场,劳斯莱斯等豪车与红旗L5、H9等国产品牌的租赁价格出现反差,红旗L5甚至因“认”而价格更高。作者指出,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参照群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一线城市白领以“精致生活”为参照,而县域市场则经历了从“工程大哥”的炫耀性消费转向体制内群体的“确定性”和“相对体面”消费的转变。文章强调,品牌价值最终体现在消费者生活中的共识和评价,而非宏大的口号。

🚗 城乡消费逻辑存在显著差异,县域市场的消费决策受“参照群体”影响深远,尤其体现在婚庆市场。例如,在当地“认”红旗的文化背景下,红旗L5作为婚车头车的价格甚至高于劳斯莱斯幻影,这反映了品牌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社会认同和价值。

🏙️ 一线城市(如上海)的参照群体是职场白领,他们追求“精致生活”和品牌附着的意义,消费引领作用明显,如Citywalk、Brunch等成为一种社交符号。品牌营销需抓住这部分人群,通过社交链路进行扩散。

🏗️ 过去十几年,县域市场的参照群体是“工程大哥”,他们的消费倾向带动了硬派SUV的流行,因为这些车型既能满足工地需求,又能提供商务排场。但随着基建红利退潮,“大哥经济”的现金流收紧,其消费影响力随之减弱。

⚖️ 在“工程大哥”退场后,体制内群体成为新的消费参照体。他们手中掌握的“确定性”(稳定收入、福利保障)在经济波动时期尤为宝贵,这种安全感和秩序感重塑了县域的消费逻辑,人们更倾向于“稳重”和“相对体面”的消费方式。

🚗 汽车品牌的价值并非来自发布会上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消费者实际生活中的评价。一张婚车报价单能真实反映品牌在下沉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和价值共识,它揭示了品牌的心智藏在消费者对品牌的描述和转述中。

文 | 刀客Doc

今年五一的时候,我去山东参加一个小老弟的婚礼,一些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城乡的消费逻辑之间依然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抱着好奇,我跟着朋友去聊婚车,想看看他们是怎么选的、行情是什么样的。直到报价单摆在面前,我有点愣住。

售价700多万的红旗L5,婚庆头车报价一天1.38元起步;同样市场价800多万的劳斯莱斯幻影,一天只要3800元,与红旗L1国雅(售价140万起)同一个价位。

另外,红旗H9是450元一天,奔驰E和奥迪A6只有400块,宝马5系才只有350元。

我把这张图发给北京的朋友群里,不少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在我的认知里,汽车市场的鄙视链一直都是清晰的:劳斯莱斯站在顶端,是无可争议的身份象征,BBA也是不错的牌面,红旗虽然有国车光环,但在日常消费中,总感觉距离“面子”还有不小差距。

哪怕这几年红旗在城市里重新变得热门,我也没想过,它会在某个场景里压过劳斯莱斯。

我当时问婚庆公司,为什么红旗能这么贵,为什么比劳斯莱斯还抢手?

对方回答:“这边的人都认。”

在北方,“认”这个字有很强的分量,它不只代表“认识”,而且是“认可”“服气”的意思。

换句话说,红旗有一种让亲戚朋友在茶桌上说得出口的光彩,它在婚庆市场里的溢价是一种共识定价。

如果说销量代表了这辆车在这里的使用价值,那么婚车报价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它的排面价值、品牌溢价

问题是,谁在影响县域的汽车消费?这份婚车报价单,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聊的。

01

上4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和艾利奥特·沃勒斯坦在研究中注意到,人类消费行为里有一个极其隐秘却普遍的规律:人们在判断“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时,总会看向某个群体,把他们当作标尺。

那个时候的美国的工人拿工资时,不是单纯看自己这份钱够不够花,而是下意识地拿去和管理层比较,或者和隔壁车间工友比。甚至连社区里的家庭主妇们,也会根据邻居家的餐桌,来决定自己该不该多买一块牛排。

这些看似零散的社会现象,被默顿和沃勒斯坦用一个概念概括了出来——参照群体

这个概念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它揭示了一个规律,人们并不是在真空中做消费决策

你买什么、穿什么、开什么车,背后都藏着一张参照的坐标系,你需要某个“他者”来确认自己是不是在正确的位置。

反观中国,因为地域不同,参照群体也不同。

在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参照群体显而易见:职场白领。

他们不是人口最多的群体,却是信息的中枢,是潮流的放大器。他们消费的是体验,是品牌附着的意义,是“精致生活”的标签。

从新能源车到智能家居,从咖啡馆审美到运动品牌升级,每一个流行的起点,几乎都能追溯到这批人。他们对消费的引领,不仅源自购买力,更来自他们在文化上的话语权。

前些年火爆全网的“沪签”梗。

Citywalk、Brunch、白人饭,CCD相机、武康路打卡、Staycation,再加上Lululemon和Salomon的装备。如果能在朋友圈拍出一组“精致松弛感”照片,恭喜你,沪签通过。

它看似荒诞,实则白领阶层就是一线城市的参照群体。他们的日常成了别人眼里的“高级生活方式”,品牌成了入场券,连吃个沙拉都带着身份暗示。

Citywalk不是遛弯,Brunch不是早午餐,而是一种符号,一种能证明“我和你们一样”的参照感。

广告公司、品牌营销部门深谙此道,投放广告时,永远优先考虑能不能在这些人聚集的平台打透,先点燃他们,再通过社交链路扩散到更广的人群。

在这个意义上看,小红书的营销价值就在于,它抓住了中国城市中产和年轻女性,先在这里获得认同,再通过层层扩圈,实现“参照效应”的放大。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02

多年以前,在县域市场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参照群里:工程大哥。

在过去的十几年,房地产、大型工程等盘子撑起了地方经济,也撑起了大哥的影响力。他们是资源的枢纽,是关系链的节点,是社交场的中心人物。

他们决定的不只是饭桌的座次,鱼头朝向,也是消费的风向标。

某些地方的县乡市场是炫耀性消费的天然土壤。买车、盖房、办婚礼,这些消费行为不仅是满足需求,更是面子的竞技场。谁的排场大,谁的话语权高。那个时代——奔驰、奥迪甚至卡宴,是“震慑性展示”,带着炫目的攻击性。

什么样的车能火,往往取决于它能不能在工地和县城之间无缝切换。所以,大切、普拉多、揽胜、酷路泽,这些硬派SUV成了身份和实力的代名词。

因为它们不仅能在工地的烂路上如履平地,还能在商务沟通里撑起排面:既能压过对手的排场,又能暗示“资源在握”。

中国SUV的市场爆发轨迹几乎与2009年以后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基建”浪潮同步:

2008年全国SUV年销量还不足50万辆,只占乘用车市场约7%;到2015 年中国 SUV 销量达到 622.03 万辆,同比增长 52.39%,占乘用车市场份额 31.1%;2016年,国内SUV车型销售904.70万辆,同比增速高达44.59%。(*中汽协数据)

同一时期,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从2008年的6万公里左右扩张到2015年的12.3万公里,几乎翻番;房地产施工面积从31.96 亿平方米增长到75.90 亿平方米,4万亿元刺激计划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09年同比猛增30%。

我不敢说是工程大哥开创了中国的SUV市场,但大哥们肯定是重要的KOC(Key Opinion Consumer),对SUV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朋友聊起本地买车习惯时,他说了一个细节:

这边小弟买车时,家里通常会请有一定威望或地位的人,一起去店里“掌掌眼”。

乍一听,这是为了确保选车靠谱,实际上远不止这么简单。

一方面,这是对大哥地位的一种公开认可,让这笔消费行为带上社交意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哥的“盖章”,能在熟人圈层里形成背书:“这车,大哥看过。”“大哥推荐我买的。”

这种盖章效应在熟人社会很重要:大哥的面子和认可,为这次消费行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让小弟的购车选择获得一种“体面增值”——不仅仅是买一辆车,而是买了一份认同。

不过这一套逻辑,在过去三五年里,开始失灵。

原因显而易见:基建红利退潮,工程量急剧收缩,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收紧,“大哥经济”的现金流被掐住脉搏。那些曾经能一掷千金、呼风唤雨的大哥,在社交场里虽然仍有排场,却失去了过去那种能“定标准”的能量。

03

“钱就是话语权”的逻辑失效了,稳定开始压到一切。

体制内群体浮上台面

当然,“医师公群体”一直都是县域消费里的重要参照体,只不过在经济上升期,他们过于低调,生活轨迹有些循规蹈矩,比不过那些工程大哥光鲜耀眼。

但在大哥退场之后,他们成为新的消费参照群体,倒不是说他们的消费能力突然暴涨,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种县域社会最稀缺的东西:确定性

稳定的工资、明确的福利保障、相对可预期的晋升通道,这些在县域语境里不仅是经济属性,更是一种心理秩序。

尤其在经济波动期,当大哥们的项目一夜蒸发、资金链断裂,体制内的工资却月月到账,这种“安全感”被无限放大,甚至演变成一种社会信号:靠近秩序,与权威绑定,才是稳妥的选择。

这种确定性,不只影响他们自己的消费决策,还通过关系网络向外扩散,慢慢重塑县域的消费逻辑。

婚礼、购车、装修,这些原本最容易被炫耀性消费占领的场景,开始发生变化:不再盲目追求稀缺性的大牌,而是更在意“稳重”,看起来相对体面。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开始重新计算面子账:什么样的消费能带来最长久的安全感?什么样的信号能在茶桌和微信群里换来“靠谱”的评价?

看上去,大家的消费心理趋向保守,但面子诉求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逻辑不是“不要面子了”,而是“面子要得体面”。

或者说,“相对的体面”取代了“炫耀的虚荣”,成为面子的一种进化,面子必须和秩序、稳定绑在一起。

04

相对体面,正是婚庆市场里,红旗报价超过劳斯莱斯的社会背景。

对于体制内群体来说,红旗不仅仅是一辆车,它象征的是一种主流秩序的延伸,多少有一种“我和这个系统站在一起”的意思。

这种象征意义,带来的面子效应,比任何奢华配置都更深刻——因为它不只是物质炫耀,而是社会认同和价值一致性的体现。

红旗做婚礼头车释放出的信号不是“有钱”,而是“靠谱”,是“根基稳”,是一种低调的炫耀

这种逻辑下,劳斯莱斯反而显得“孤立”。

它依然是财富符号,但在县城里,财富故事不再稀缺,人们更看重的是“谁能提供稳定的社会认同”。

劳斯莱斯能证明你有钱,却不能证明你“永远稳定的有钱”。而红旗恰恰提供了这种象征——一种制度性安全感。这让红旗在婚庆报价单上压过劳斯莱斯,不再显得荒诞,而是顺理成章。

05

为什么一张婚庆车的报价单,值得车企反复琢磨?

汽车行业从来不缺宏大的故事,发布会上的口号此起彼伏:全球第几、冲击高端……。

但在辽阔的三四线县乡市场,这些词汇显得过于遥远。真正能检验品牌含金量的,不是那些亮闪闪的营销词,或许,是一张再朴素不过的婚车报价单。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品牌在广大下沉市场的排位

当然,这张报价单未必覆盖全部真相,未必精准映射所有消费心理,甚至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

但它残酷之处在于,它记录了一种未经修饰的共识,把品牌价值赤裸裸地价格化了。

它戳破了高端定位的泡沫,让车企不得不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你的品牌心智,从不存在于发布会上的口号,不在广告片里的slogan,也不在官网上的品牌介绍。它藏在消费者的生活里,在县城的婚车队伍里能不能被选为头车,在亲戚朋友的茶桌上能不能被自然提起,在街坊邻里的闲聊中,是被“认”还是被“嫌”。

总之,品牌的真正心智,不在于你讲了多少,而在于别人怎么描述你、会不会转述你。而这份转述,最后可能藏在茶桌聊天的随口一句里,藏在抖音评论区一句点评里,藏在同学聚会上一句“这车可以”的点头里,当然也会浓缩在婚车报价单的那串数字里

所以我说,看懂这张报价单,就读懂了县乡汽车消费的逻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县域经济 消费心理 品牌价值 参照群体 红旗汽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