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29日 03:00
[理 论] 加快完善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探讨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已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加大研发税收优惠、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及助力创新产品转化应用等方面,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文章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并保障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合理回报,以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支持企业创新贯穿全链条。** 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创新活动全链条的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包括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平台建设,加大研发税收优惠力度,推动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及助力企业创新产品加速转化应用。例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与或牵头的占比接近80%,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部分领域更是达120%,并推动国家科研设施向企业开放共享,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 **税收优惠力度加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文章强调了持续加大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扶持力度,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并长期实施,对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更是提升至120%。此外,还对基础研究对外投资给予100%税前扣除。这些政策旨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扶持,有助于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 **要素集聚与人才培养并重,优化创新环境。** 为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国家在金融支持、人才引培、平台开放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设计。包括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保险,试点“企业创新积分制”。同时,通过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校企“双聘”机制等,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科研设施、专利信息、公共数据等向企业开放力度,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 **成果转化渠道畅通,市场回报机制逐步健全。** 文章提出要畅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先用后转”等制度,并完善政府采购方式,推动创新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以“示范应用联合体”模式申报场景项目,放宽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简化新技术新应用上线前的评估流程,引入“承诺制”“备案制”等新型监管模式,旨在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更合理、更有效的市场回报。

🎯 **未来政策方向明确,需强化精准、一体化支持。** 尽管已有显著进步,文章也指出了企业创新需求反馈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协同不足等问题。未来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化、一体化和长期稳定支持,健全企业全流程参与科技攻关项目机制,完善普惠性与特别优惠相结合的税收政策体系,提升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并完善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回报政策,以期构建更加高效的企业科技创新生态。

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内人形机器人在工作。 视觉中国供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陈 健

    编者按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路径。即日起,本报推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就如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的坚实制度保障。

    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具雏形

    近年来,我国综合运用科技计划、税收优惠、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政策工具,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已初步形成覆盖创新活动全链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支持企业参与主导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平台建设。支持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或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参与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全部在企业布局。

    二是持续加大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扶持力度。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20%,对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对外出资在据实扣除基础上,再按100%税前扣除。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应享尽享。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完善企业科技人才引培、使用、流动等政策,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或“旋转门”机制,推广企业“科技专员”制度。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仪器、专利信息、公共数据以及算力服务等向企业开放力度,国家科研设施与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已推动超过9.4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向企业开放共享。

    四是助力企业创新产品加速转化应用。畅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先用后转”等制度与措施,北京市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政策,已累计推动高校院所400余项专利许可给70多家中小微企业使用。完善优先采购、订购首购、合作创新采购等政府采购方式,推动构建创新应用示范体系,向企业释放更多场景合作机会。

    政策引导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在政策的引导助推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创新实力、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创新需求反馈机制尚不健全、产学研各方力量未能形成协同合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要素水平依然不高、产业生态构建面临重重障碍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化、一体化和长期稳定支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是健全企业全流程参与科技攻关项目机制。完善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征集渠道,在国家科技专家数据库中增加企业专家数量和比重,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领域,将领军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纳入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中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过程考核方式和绩效评价机制,将“解决企业需求”和“实现企业应用”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出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细则,赋予牵头企业对于所承担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参与单位决定权和项目资金分配权。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中小企业专项科技计划,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的覆盖范围,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

    二是完善普惠性与特别优惠相结合的企业创新税收政策体系。基于行业领域和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强度,设置分类分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根据战略需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适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允许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足抵扣的当期研发费用,获得一定比例税收返还或财政补贴。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基金,将资金直接计入可享受优惠的基础研究费用。企业主导建设的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允许按一定比例计入研发加计税前扣除。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形成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等政策联动机制。

    三是提升金融、人才等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水平和配置效率。加强超长期国债等政府债券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的投入,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创投基金容错纠错机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将“创新积分制”扩展到全国,扩大创新积分贷、创新积分投、创新积分保、创新积分贷等试点范围。面向产业需求,前瞻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扩大专业技能人才、新兴领域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程师供给。在国家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面向企业科研人员的评价、晋升等政策。落实高校聘请产业兼职教师的政策。加快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制度,保障民营企业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将国有企业领导任期内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取得的成绩,作为选用提拔的重要考量因素。

    四是完善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合理市场回报的政策。引导地方政府、高校院所、投资基金、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实现精准转化孵化。支持高校院所和中小微企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国有企业采购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绿色通道,健全保险补偿政策和事故责任划分。聚焦重要领域,谋划推动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超级场景,鼓励企业以“示范应用联合体”模式申报场景项目。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试点,简化新技术新应用上线前的“双新评估”,引入企业“承诺制”“备案制”管理模式,探索“监管沙盒”,实施触发式监管、柔性执法等新型监管举措。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企业创新 科技政策 研发投入 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