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玉兵
“十四五”时期,天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科技强市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天津积极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发展增长极。一是深化部市、院市、校市合作等机制,争取中央部委在津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外国人才服务保障综合配套改革等先行先试,吸引中国中煤北斗技术中心、再生资源技术研发中心等中央院所在津布局科技创新板块,推进北大信息院在津建立智能感知、大数据治理等技术平台和微纳电子测试平台,累计获得发明专利88项。天津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清华高端院、清华电子院孵化了华海清科、华慧芯科技等高科技企业。二是健全京津冀科研协同攻关机制,组织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专项、京津冀协同创新等项目400余项,支持三地高校、院所、企业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与京冀联合共建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京津冀中心本部在津布局建设13家功能平台,聚焦DNA存储等领域突破颠覆性技术,加速成果落地转化。
天津不断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机制,构筑全域创新策源新格局。一是完善重点实验室“善争善建善营”机制。天津目前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产出的空间太阳电池等原创性成果,为“嫦娥”“北斗”等国之重器提供有力支撑,7家海河实验室加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二是完善央院央企服务机制,开展中央驻津院所常态化包联服务。天津现有国家科研机构(中央驻津院所)62家,国家和部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89家。三是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始创新机制。目前天津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在津高校56家,持续推进6所高校、15个学科“双一流”建设。
天津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锻造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一是增加“两创融合”科技供给,完善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布局的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和任务凝练机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白血病的CAR-T产品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畅通“两创融合”重要路径,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出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18条”举措,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作价入股等方面改革突破。推行科技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举措,8所高校转化额超亿元。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100亿元。三是培育“两创融合”关键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精准施策,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万家。四是建强“两创融合”载体平台,推动平台载体持续与北京高校院所合作。2024年,天津与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五是打造“两创融合”良好生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并购”股权投资体系,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组建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等47只基金,总规模达248亿元,194家企业进入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天津OTC)天开科创专板培育。
天津积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激活创新创业源动力。一是加强科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二是完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天津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90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覆盖12条重点产业链以及数字经济、“双碳”等急需领域。三是完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天津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部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推动职称自主评审,建立“以才评才”新机制。坚持给用人主体授权、松绑,授予天开高教科创园、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等重点园区领军人才自主认定权,依托海河实验室试行国家级人才遴选“科学家举荐制”,授权信创海河实验室首次实行“六单一顶格”职称评审授权改革措施,有效实现“谁用人、谁评价”。
“十五五”时期是天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天津将对标国家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部署,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任务谋划,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优化科技创新力量统筹布局、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天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