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联合多国团队,通过超快激光加热技术,将黄金加热至熔点14倍以上,发现其仍保持晶体结构,颠覆了长期以来认为晶体在熔点3倍时会丧失稳定性的“熵突变”理论。该研究首次在极端高温材料中直接测量了原子温度,揭示了在超快时间尺度下,材料来不及膨胀,消除了熵曲线交叉点,表明超热可能不存在上限。这项突破性研究解决了测量极端温度的难题,为行星内部物质研究、惯性核聚变能源研究等领域带来新机遇。
✨ 黄金在极端高温下保持晶体结构:研究团队利用超快激光加热黄金至熔点14倍以上(约19000K),发现其并未如传统“熵突变”理论预测的那样转变为液态,而是继续保持晶体结构,直接挑战了固态物质在超热状态下的稳定性认知。
🔬 颠覆“熵突变”理论:传统理论认为晶体在达到熔点约3倍的温度时会出现“熵突变”,丧失稳定性。然而,该实验通过直接测量原子温度,证明了黄金在远超此温度时仍能维持固态,表明“熵突变”理论在极端加热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 超快时间尺度的测量是关键:实验的关键突破在于测量的时间尺度极短,仅为40飞秒。在这个超快的时间尺度内,材料来不及发生显著的膨胀,从而消除了导致熵曲线交叉的因素,使得超热状态下的物质稳定性可能没有上限。
💡 新技术开辟研究新方向: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在极端高温材料中对原子温度的直接测量,解决了长期以来测量极端温度的难题。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行星内部物质研究、惯性核聚变能源研究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颠覆“熵突变”理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 实习生周思彤)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联合多国团队通过超快激光加热技术,将黄金加热至熔点14倍以上,其仍保持晶体结构,一举颠覆了长期以来的“熵突变”理论。该研究首次实现在极端高温材料中对原子温度的直接测量,颠覆了人们对物质超热现象的传统认知,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传统理论认为,超热晶体存在“熵突变”临界点,即当晶体熵与液态熵相等时(约为熔点3倍),固体将丧失稳定性。但此前,极热物质的温度测量一直是学界难题,实验因材料在抵达该临界点前就发生分解而无法验证这一理论。
研究团队利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超短脉冲激光,以超过1015K/s的速率加热50纳米厚的多晶金箔;同时借助高分辨率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通过探测样本中原子振动速度直接测量离子温度,结果发现黄金在约19000K(相当于14倍熔点)时仍保持固态。
实验的关键突破在于实验的超快时间尺度——在材料来不及膨胀的40飞秒内完成测量。研究表明,这种极端加热条件下,晶格无法显著膨胀,消除了熵曲线交叉点,使超热可能不存在上限。
该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测量极端温度的难题,未来,该技术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如行星内部物质研究、惯性核聚变能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