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北京大学近日发布通知,宣布从2025级学生起,将在各类学业评价中取消绩点,并允许学生以“合格制”方式记载部分课程成绩。此举旨在减轻学生在“卷绩点”上的压力,鼓励跨学科学习和探索,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或个人兴趣。此改革并非孤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陆续调整评价体系,共同致力于打破“唯绩点论”,回归教育本质,推动评价方式向更全面、多元的方向发展。
🎓 北大正式宣布从2025级本科生开始,将不再使用绩点进行各类学业评价。课程成绩将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且等级制成绩不再换算成成绩点,同时取消了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这标志着对传统绩点评价体系的重大调整。
💡 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跨学科学习,新规允许学生在特定课程范围内选择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只要课程合格即可获得学分,此举意在减轻学生对分数和绩点的过度关注,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 北大教授王世强推动的“去绩点化”改革已显现成效,学生反馈将减少在“卷绩点”和死记硬背上的时间,更多精力可以投入到科研或个人兴趣领域,从而实现更自由、更具探索性的学习。
🌐 北大的改革并非个例,清华大学自2015年起已采用12档等级制取代GPA,并不断完善制度,减少分数对学生的束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调整评价体系,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共同指向打破“唯绩点论”,回归教育本质。
🎯 这些高校评价体系的改革,核心目标是“去绩点化”,反对“唯绩点论”,强调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其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本质,而非仅仅追求量化的成绩指标。
7月27日讯,7月26日,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近日,有网友发文讨论北大的绩点改革。据不同网友发文显示,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此外,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该通知还提到: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2月,北大官微发表文章《推动“去绩点化”改革,他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介绍了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的王世强教授推动“去绩点化”改革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率先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体系,直指“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问题;2019年清华进一步完善制度,减少分数对学生的捆绑。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破“唯绩点论”,让教育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