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产品经理职业素养的界定与个人特质的关系,指出不能将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本身,强调优秀产品经理的特质更多源于个体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用户意识,而非职业赋予。作者反对夸大和神化特定职业的观点,认为职业更多是承载个体能力的容器,并借由生活中的比喻阐述了选择职业与个人适应性的关系,最后以心理学角度略带调侃地触及了个人情绪与外部评价的联系。
💡 职业素养与职业本体的区分:文章明确指出,将职业素养无限外延并等同于职业本身是一种诡辩。产品经理的职业素养是筛选出的共性,而优秀的产品经理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其集中的职业素养,而非职业本身赋予了他们这些特质。
🌟 个体特质的重要性:作者强调,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极强的业务素养和用户意识,这是从心理认知到业务逻辑的深度理解和实践能力。这些特质是个人天然拥有的,职业只是放大了这些特性,而非创造者。
📦 职业的容器属性:文章提出,职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像一个容器,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适应。选择哪个职业,是与个体匹配度的关系,而非职业本身具有决定性。即使是看似稳定的选择,也可能包含着“懒得更换”的因素,如同寄居蟹选择水管。
⚖️ 反对职业神化: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夸大和神化特定职业的观点,认为职业的特殊性被过度解读。每个人在职业选择上都有自由度,不适合便可调整,这种观点是对个体能动性和职业多样性的认可。
💬 精神热身与心理映射:文章以“精神热身”的方式,将扯淡的开场白比作身体的拉伸,为进入正题做铺垫。同时,通过“羞耻心是对外部评价的恐惧”的表述,以及生鸡蛋落入热油的生动比喻,暗示了个人情绪(如恐惧、羞耻)与外部环境(评价、突发事件)的相互作用。
谁能想到工具书能给心理问题把脉开方。没个三十年老中医经历,干不了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 产品经理是一种基础原理,是吧。这种把职业素养无限外延的方法,诚然有助于体现从业信心,获得外界的尊重,向读者证明我们产品经理不是吃白饭的,学好产品经理,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明显是一种诡辩,职业素养是筛选,产品经理是结果,可以说产品经理是这些职业素养集中度高的职业,不能用现象把二者画等号。就像我认同A,但不因为A是出色的产品经理,而是A本身有着极强的业务素养和用户意识,是真正实现了从心理认知的深层次,再到业务逻辑的表层,深入浅出的资深从业者。跟她本人关系大,跟她所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职业使她具备或放大了某些特性,但这些特性不是职业赋予她的,是她天然具有的。
我反对夸大、神话特定职业的观点。职业没什么特殊性,职业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容器,适合哪个就往里跳,不适合再钻出来,懒怠动弹就一直呆着。寄居蟹找个塑料水管子签贝壳省心租,可能是没得选,也可能是懒得换。都有可能。除了北京上海这些需要滴血认亲出示身份证号码前三位往祖上三代校验原住民纯度的城市,多数人的户籍所在地和自己的能力关系不大。
讲正事儿前就喜欢扯点有的没的。精神热身,先背阔肌腘绳肌拉伸拉伸,正式训练不会扯得这疼那疼。老派废话之必要。
收东西,有一搭没一搭的听,恐惧、愤怒、羞耻心。说,羞耻心是对外部评价的恐惧。啪,一个生鸡蛋掉到滚锅热油的平底锅上,滋啦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