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场即时零售的大战打得水深火热,就在线上鏖战如火如荼之时,一场围绕线下零售生态的暗战,正在悄然展开。
据媒体消息,美团低调孵化的新硬折扣超市项目“快乐猴”已确定在杭州大关路291号开出首家门店,目前门店正在装修和招募阶段,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与此同时,北京门头沟也在筹备一家更大体量的旗舰门店。
从现有信息看,“快乐猴”团队架构已基本成型:大多数人员来自于此前被缩减的美团优选,由高雨龙担任负责人,张雯负责大中台(含选址、货架、商家管理及商品规划),杭州首店所在区域由梁海波负责,北京商品负责人则是李倩,全国门店运营交由唐冠军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门店定位、面积规模、组织架构,还是运营模式来看,“快乐猴”都与阿里系的盒马NB高度相似。更巧的是,其首店选址也落在了盒马门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杭州。
不同之处在于,盒马NB是在完成鲜生模式跑通之后,选择将战线下沉,拓展大众市场;而美团的“快乐猴”则一开始就“奔着下沉市场去”。
盒马NB自2023年底首家门店亮相以来,目前已经进入高速扩张阶段,截至今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突破300家,成为了盒马“双轨战略”中的关键一环。而美团在此时推出“快乐猴”,无疑是在盒马尚未完成全面覆盖之际,率先抢滩,意图在下沉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失落五年,美团再赌线下零售
在国内大厂的线下零售版图中,阿里有盒马,京东有七鲜和华冠,而美团却始终在这一区域留下空白。
今年3月,美团CEO王兴在一场内部沟通会上,提出了美团未来十年的三大战略方向:食杂零售、国际化与科技。其中,“食杂零售”被列为优先级最高的核心业务,而线下零售的再启动,正是这条路径上的关键一步。
从当前业务结构来看,王兴所强调的“食杂零售”,除了承担B端供给职能的快驴业务外,真正的战略落点,是面向C端的即时零售卖场体系,这一体系当前主要由三大业务线构成:
一是小象超市,以自营前置仓为支撑,由美团买菜演化而来。2023年底完成从生鲜到“全品类线上超市”的升级,主打源头直采、高标品、高鲜度,主要落地在一二线城市。
其次是美团闪购,基于第三方商家供货体系,通过自建“闪电仓”,实现30分钟的即时配送,目前已覆盖全国近3000个县市,是美团覆盖范围最广的即时履约网络。
最后是美团优选,主要专注于次日达的社区团购,此前曾经以下沉市场为主攻目标,但因为持续亏损和整体收缩的战略要求,目前只留下了广州、杭州等少数城市的试点业务。
也就是说,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除了因美团优选的业务收窄,在部分下沉市场尚未实现渗透外,已经覆盖了从自营到平台、从生鲜到全品类、从30分钟即达到次日达的全链路服务形态。
再加之京东、淘宝也开始抢占即时零售市场,美团亟需寻找更多的增长曲线。
事实上,“快乐猴”并不是美团第一次尝试线下零售。
早在2018年前后,美团就曾推出定位高端的小象生鲜,试图对标盒马鲜生。但不到两年,该项目就宣告关停。
核心原因在于,当时美团选择了一条重资产+高履约成本的路径,小象生鲜单店面积动辄3000-4000㎡,租金、人力、加工等一次性投入极高。这对于当时刚刚收购摩拜、整体处于巨额亏损期的美团来说,显然是一个过于沉重的包袱。
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美团擅长的是线上流量运营,而非线下零售。
在小象生鲜的项目中,美团在供应链、商品选品、库存周转等线下基本功环节都暴露出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生鲜零售这一场景下,对于冷链、履约、时效的要求,要远高于与美团在外卖场景下形成的“轻供应链”打法,最终使得小象生鲜频繁出现产品不新鲜、配送范围不稳定等问题,一度难以为继。
如今,随着小象生鲜被并入“美团买菜”体系,并升级为“小象超市”。美团在源头直采、自有品牌建设、前置仓、冷链等环节实现了进一步补齐。而“快乐猴”的出现,或许是美团想要重新试水线下、谋求新增长曲线的关键。
为什么是硬折扣+下沉市场?
不同于小象生鲜当年瞄准高端市场,试图对标盒马鲜生,美团这次的“快乐猴”则选择了硬折扣路线,主攻下沉市场。
原因很明显:不同于过去几年一二线城市增速飞快,根据《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2024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正呈现下滑,相比之下,绍兴、扬州等三四线城市却呈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
盒马鲜生目前430家门店中,75%分布在一线城市;山姆、Costco等会员店也主要扎根一二线城市,且其高粘性的会员模式,也意味着新兴门店很难切入。
从这一点来看,美团如果想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最保险从下沉市场切入。
除此之外,硬折扣店高自有品牌比例、高性价比的策略,也正好契合下沉市场消费者品牌敏感度低、价格敏感度高的需求特征。另一个优势在于,相较于其他门店形式,硬折扣店在基础设施投入上较为适中,复制速度快,更适合在早期阶段快速铺开,抢占市场先机。
近几年在县城实现大规模扩张的量贩零食店,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低价品牌吸引消费者,同时借助下沉市场对品牌的低敏感性,推动毛利更高的白牌商品销售,进而实现规模效应。
与此同时,“快乐猴”也可以和美团的另一业务闪购形成双向互补,为其提供补充货源。
过去一段时间,美团闪购长期面临了产品质量和利润率的双重压力。作为中间平台,美团对商品品控有限,导致产品频繁出现临期、假货、瑕疵品等问题;而过于依赖第三方商家采购,也使得价格竞争力有所不足,许多加盟商因此亏损。
虽然快乐猴目前采取的是直营模式,但不排除未来会引入加盟商,进一步和美团优选的业务打通,通过“店仓一体”的运营模式为闪购提供自有品牌货源,在提升闪购品控,缩短供应链的同时,拓展“快乐猴”的线上业务。
“快乐猴”出击,美团的线下野心不止千店
线下零售想要实现盈利,关键在于能否跑通商业模型,实现规模化扩张。为此,美团为“快乐猴”设定了1000家门店的目标。相比之下,盒马鲜生和盒马NB加起来还未达千店,京东七鲜则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美团的野心可见一斑。
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中,“快乐猴”最大的对手是盒马NB和奥乐齐。但美团的短板在于自有品牌占比偏低,短期内难以在高性价比和产品矩阵上形成明显优势。
目前,美团已有涵盖生鲜、粮油和日用百货的三大自有品牌——“象大厨”、“象优选”和“象划算”,SKU约1000个,但与盒马和奥乐齐的规模相比仍有差距。盒马拥有十余个自有品牌和1200多个SKU,并在多个爆款上建立了用户认知;奥乐齐则拥有13个自营品牌,SKU近2000款。
除此之外,有媒体报道,“快乐猴”采取的是“高生鲜占比+低SKU”的策略,生鲜占比约50%-60%,SKU控制在1200个左右,这一打法也与盒马NB几无二致。
在打法策略上找不出差异化,自有品牌也不占优势。美团的突破口或许不在店铺内部,而是在城市布局。
“快乐猴”首批门店,除了选择竞争压力较大的杭州、上海外,还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有所布局,其中北京的门店规模甚至超过杭州,似乎有意向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进行深度扩张。
美团之所以能够在城市上打出差异化,其实也是源于小象超市在厂家基地和冷链网络上的广泛布局,目前小象超市的源头直采基地已经覆盖广东、新疆等200多个县城,并在全国多地设有冷链中心仓。
相比之下,奥乐齐的冷链、加工仓、自有工厂仍集中在长三角,尚未实现跨区域扩张。盒马NB则因为尚处于模型跑通环节,目前只布局在生鲜店更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快乐猴”选择异地切入,似乎也顺理成章。
除此之外,美团庞大的骑手队伍也成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筹码。据悉,“快乐猴”尝试将骑手转型为“移动仓管”,利用配送间隙完成门店订单分拣,既减轻招聘压力,也为骑手创造额外收入。虽然这个模式的实际效果尚需检验,但也不排除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快乐猴”并非美团当前唯一的线下零售布局。此前已有迹象显示,美团正在推进小象超市线下门店,主攻一线城市及中高端市场。而“快乐猴”之所以不使用“小象超市”的品牌,意图是打造差异化,快速抢占下沉市场的用户心智。
类似的“高低搭配、双线并行”策略,在竞争对手中也有体现。不久前,盒马NB更名为“超盒算NB”,意图与主品牌区分,强化价格心智锚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美团与阿里之间的竞争,将不仅限于线上流量,更将深入三四线市场和供应链末端,展开真正的正面对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作者:简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