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主导的研究,发表于《细胞》杂志,颠覆了衰老匀速进行的传统认知。研究对14至68岁人群的器官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衰老进程在50岁左右显著加速,尤其体现在血管系统,如主动脉。研究还指出,肾上腺在30岁左右出现早期蛋白质表达变化,并在45至55岁期间出现剧烈波动。小鼠实验中,主动脉产生的某种蛋白质甚至能引发加速衰老,暗示血管可能通过输送促衰老分子影响全身。理解器官衰老的阶段性加速,有助于未来针对性干预,延缓衰老。
🔬 衰老进程加速:研究发现,衰老并非匀速,而是在50岁左右出现显著加速。分析了14至68岁人群的组织样本,结果显示许多器官在此阶段衰老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血管系统,例如主动脉的衰老速度尤为突出。
⚖️ 蛋白质水平波动:研究揭示,肾上腺在30岁左右已显现早期蛋白质表达变化。在45至55岁期间,蛋白质水平出现剧烈波动,这被视为衰老的转折点。主动脉产生的某些蛋白质在小鼠实验中甚至引发了加速衰老的现象,提示血管可能通过其分泌物影响全身衰老。
🔄 阶段性加速共识:尽管不同研究在具体年龄节点上存在差异(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指出44岁和60岁为关键节点),但科学界普遍认为衰老呈现阶段性加速,而非线性的匀速发展。这种差异可能与研究的样本选择和方法有关。
💡 针对性干预前景:了解器官衰老差异及其加速节点,为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衰老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未来有望揭示触发衰老转折点的具体机制,为有效延缓衰老开辟新途径。
一项研究表明,衰老并非匀速进行,而是在50岁左右出现显著加速。一项针对14至68岁人群的组织分析发现,许多器官的衰老进程在此阶段明显加快,其中血管(尤其是主动脉)的衰老速度尤为突出。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团队主导,成果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

研究人员分析了76名因意外脑损伤去世的中国人群的器官样本,涵盖心血管、免疫和消化等八大系统。结果显示,30岁左右肾上腺(负责产生多种激素的器官)的蛋白质表达已出现早期变化,而45至55岁期间蛋白质水平发生剧烈波动,标志着衰老转折点的到来。其中最剧烈的变化发生在主动脉中,其中主动脉产生的某种蛋白质甚至在小鼠实验中引发了加速衰老的现象,研究团队推测血管可能通过输送促衰老分子影响全身。
此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曾指出44岁和60岁是衰老的关键节点,而德国莱布尼茨衰老研究所的学者认为,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样本和方法的不同。但共识在于,衰老呈现阶段性加速,而非线性发展。
科学家强调,了解器官衰老差异有助于针对性干预。随着研究方法的优化,未来或能揭示触发衰老转折点的机制,为延缓衰老提供新方向。这一领域正成为科研热点,更多数据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