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第一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扰动WiFi信号形成的独特模式如同无形指纹,能够以高达95.5%的准确率跨空间重识别个体。这项技术无需摄像头或被识别者主动配合,利用WiFi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变化来解析人体体型、动作姿态等特性在信号上留下的“印记”。该系统可在任何存在WiFi信号的区域运作,将场所转化为被动识别场域。尽管这是一项科学突破,但其在无需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追踪人员的能力,已引发关于隐私与道德监控的重大伦理质疑。
🌟 WiFi信号可用于人体识别:研究发现,人体扰动WiFi信号会产生独特的模式,如同无形指纹,可用于识别个体。这项技术无需摄像头,也无需被识别者主动配合。
🔬 基于CSI和深度学习:该系统通过分析WiFi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变化,解析人体体型、动作姿态等特性在电磁波上的独特“印记”。研究团队使用Transformer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在标准数据集上训练,实现了高达95.5%的个体识别准确率。
🌐 广泛的应用潜力与伦理担忧:该技术可以在任何有WiFi信号的区域运作,潜在将住宅、办公室等场所转变为被动识别场域。虽然不存储图像或传统个人数据,但其在无需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追踪人员的能力,引发了关于隐私和道德监控的重大伦理质疑,尤其是在WiFi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
HackerNews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尽管这是一项科学突破,该技术仍引发关于隐私与道德监控的争议。
罗马第一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体扰动WiFi信号形成的独特模式如同无形指纹——每个人的特征均独一无二。然而,这与手机人脸识别或健身房指纹扫描等传统生物识别技术截然不同:该方法既无需摄像头,也无需被识别者主动配合。
该系统依赖于WiFi信号模式的细微变化,具体而言是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变化。当电磁波穿透人体或经人体反射时,人体体型、动作姿态等特性会引发信号幅度与相位的独特“印记”。
为解析这些“印记”,团队基于标准数据集NTU-Fi训练了Transformer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能以高达95.5%的准确率跨空间重识别个体。
相较于固定位置的摄像头或生物扫描仪,该系统可在任何存在WiFi信号的区域运作,潜在将住宅、办公室等场所转化为被动识别场域。虽然系统不存储图像或传统个人数据,但其在无需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追踪人员的能力,已引发重大伦理质疑——尤其在WiFi网络日益密集的当下。
消息来源:cybernews;
本文由 HackerNews.cc 翻译整理,封面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转自 HackerNews.cc”并附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