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7月28日 08:16
我国科学家揭秘“衰老时间表”,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驱动中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团队在《细胞》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覆盖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研究涵盖七大生理系统和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质层面展现了机体随年龄增长的动态变化,并发现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研究还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其衰老会驱动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团队还构建了13种人类组织的“蛋白质组衰老时钟”,发现30岁左右是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45-55岁是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

🔬 **构建全球首个50年蛋白质组衰老图谱**:研究团队整合了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覆盖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该图谱横跨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质层面全面展示了机体随年龄增长的动态演变景观,为理解衰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蛋白视角。

🩸 **血管系统被确立为“衰老先锋”**:研究首次明确指出,血管系统在衰老进程中扮演着“先锋组织”的角色,其衰老状态能够作为“衰老枢纽”的核心调控功能,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这为靶向干预衰老提供了新的重要思路。

⏰ **揭示蛋白质组衰老时钟与关键转折点**: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13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研究发现,大约30岁是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预示内分泌稳态失衡可能是早期驱动力。而45岁至55岁则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大多数器官的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剧烈变化,标志着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

💡 **提出蛋白质稳态失衡-血管衰老枢纽模型**:该研究整合了蛋白质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与多维度功能验证,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稳态失衡-血管衰老枢纽模型”,为解释系统性衰老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此模型,以期开发无创衰老标志物检测和器官时钟的临床应用,最终目标是延长健康寿命。

🚀 **未来应用与健康长寿展望**:研究团队计划依托生命周期蛋白衰老图谱,深入挖掘关键驱动因子,并推进无创衰老标志物检测与器官时钟的临床应用。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精准重塑蛋白稳态网络,达到延长健康寿命的目的,为下一代衰老干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IT之家 7 月 2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 7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研究成果。

该研究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 50 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 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并揭示出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之一等内容。此外,研究还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衰老的血管系统发挥“衰老枢纽”的核心调控功能,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进程。

IT之家从报道获悉,基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覆盖 13 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研究显示,30 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 —— 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提示内分泌稳态失衡或为早期驱动力;同期主动脉亦出现稳态偏移,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衰老哨兵”的先锋定位。45 岁~55 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绝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

综上所述,该研究整合了蛋白质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与多维度功能验证,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稳态失衡-血管衰老枢纽模型,为系统性衰老机制提供了新范式。下一步,研究团队将依托生命周期蛋白衰老图谱,深挖关键驱动因子,推进无创衰老标志物检测与器官时钟临床应用,以精准重塑蛋白稳态网络,延长健康寿命,构建下一代衰老干预的理论基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蛋白质组学 衰老研究 人工智能 血管健康 生物钟
相关文章